精神撒娇,这个男人怎么了

时间:2022-09-23 01:11:59

他,三十多岁了,却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喜欢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他究竟怎么了

毕业于某大学的杨坤被分配到政府部门工作,有着稳定的经济收入,也早已娶妻生子。在别人的眼里,他家庭、事业双丰收。可是已经三十多岁的他突然发现自己似乎还没长大。

比如,婚后的他竟然喜欢收藏电动小火车、遥控汽车之类的玩具。之前是买给儿子玩的,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比儿子更喜欢玩这些五花八门、极富娱乐性、趣味性的玩具。以后,不论到哪个城市出差,他都会买很多电动玩具。嘴巴上说是给孩子带的礼物,不等孩子拆开包装,他早就玩得不亦乐乎了。

杨坤的爱好还不止这些,除了工作的几个小时,他会把大部分的闲暇时光都花在玩电子游戏上,而且每次出门上班前都会把游戏机藏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理由是“孩子会把它摔坏”。

另外,杨坤在单位是个部门领导,似乎是个能力强,能独当一面的职场强人,但在生活上,他跟自己5岁的儿子没什么差别,饮食起居、穿衣戴帽,都是在妻子的照顾下完成,甚至连人情世故都得妻子替他安排打理。

不仅如此,有时朋友同学聚会,谈到前途,谈到创业,他似乎没有多少激情。他觉得与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碰得头破血流,不如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来得舒适安逸。

当然,有时他也很烦恼,都三十几岁的人了,为何没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何凡事都得顺从家人的安排?他甚至想过要离开现在的家换来“自由”,可是尝试多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他说:对于我而言,自由与依赖恰似一对难舍难分的“双胞胎”。这表明,他已经习惯这种无忧无虑的、被保护的生活环境,并逐渐形成一种依赖。

他也曾恨过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知道目前的状态与父母给予过多的关爱有关。他也曾埋怨命运的安排,怎么会碰到了一个“管家婆”似的妻子。可是最终,他不得不放弃这些要逃离他们的种种想法,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习惯了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没有自己想要的自由,但可以少操许多心。尽管,那种不满还在内心的某个角落肆虐,他希望自己能主宰自己,可就是没法实现这种愿望。他渴望有人帮助他走出这种依赖的生活状况。

关于“彼得・潘综合症”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生活在梦幻里,永远也不想长大。

患有彼得・潘综合症的人不愿意以成人的标准看待自己,感兴趣的大部分是同学聚会、朋友生日、一起出去玩儿等等,对个人的前途、婚姻设想得很少,根本就没有长远打算。

为何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彼得・潘”

“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在过分保护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行为模式,习惯于让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中有些人不是不希望自己“长大”,也不是不想为自己负责任,只是缺乏勇气摆脱以往形成的种种依赖行为模式。他们因为害怕而没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压力来到的时候往往选择逃避。

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清单

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实际需要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迫使他们面对现实,并懂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因为这类人本身想要自由,觉得周围的人不信任他,但是他自己幼稚的行为无法让人放心,所以需要长时间建立责任感。

比如文中的杨先生已经意识到了,也表示不喜欢目前和过去的一些依赖行为模式,但苦于无法改变。我们可以促其自问:有无改变这些行为的计划或具体方法?有无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单?如何将这种积极的思维变成现实中的行为?如果能努力将这些积极的思维变成自身的行为,就有可能调动身上沉睡已久的积极力量和能力,从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若总是停留在心有所动却没有实际行动状态,则永远无法改变依赖者的命运。

由此可见,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是走出“彼得・潘综合症”惟一的途径。

上一篇:给你的婚姻“松松绑” 下一篇:今夜来一场新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