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2-09-22 10:22:10

干部教育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创新实践

摘要:中央要求干部院校积极探索教育培训内容和教育培训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案例教学被认为是提高于训效果的有效方法。干部教育的案例教学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形成了有别于学院派案例教学的独有特点。文章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总结了新尝试和新经验,并提出了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去改善所面临的新困境、如何去编写高质量的案例,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和高水平的学员参与,从而提升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干训;案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45-03

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央要求在干部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上要不断改革和创新。2008年,新华社授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党校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其中增加案例教学和案例讨论被认为是改善教学,提高干部培训效果,加强干部管理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一、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新尝试

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以专题性为特点的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实践”,对于提高干部培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干部院校一直在探索案例教学,并提出了案例教学的制度建设。但是干训中为什么要实施案例教学,干训中的案例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实施一直是干部教育工作者积极尝试并不断探索的课题。

案例教学初创于19世纪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教授,在20世纪初期哈佛商学院德汉姆院长建立了完整的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这是一套符合企业实际运作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在课程中被大量安排企业主管来校讲授企业经营经验,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哈佛将有价值的企业经营经验发展成教材,并在课堂上以讨论分析的方式进行,以此促使学生在商业经营上获得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干部培训中的案例教学既具有传统学院派案例教学的共性也有其特定的特性。共性在于:一是教学思维转变。注重实践应对训练,而不是理论探讨。通过让学生对既定的案例为直接对象,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进行剖析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从而加深对理论在实际中运用的理解,寻求有效的管理手段、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向组织者转变。教师由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转变。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催化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员的研究与互动、体验与反思,从而摆脱了填鸭式的满堂灌的做法。三是课堂组织的变化。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激发头脑思维的过程,同时又是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的消极型学习方式转变为参与、分析、决策的主动学习方式,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上培养学生管理与创新的实际能力。

尽管如此,干部教育中的案例教学与学院派的案例教学相比仍然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三种转变上:

(一)在案例教学中实现“把学员转变成教员”

干部培训中参加案例教学的学员不仅具备了高校教育的学历和学位,而且高学历的学者型官员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学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与学院派案例教学中强调教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邀请企业管理的高管来授课不同的是,干训中的案例教学则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案例课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学员的主动参与,更要实现学员向教员的转变。让学员根据指定的案例,就“命题作文”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执政理念和行政管理经验。通过“同行评议(peer effect)”的方式相互评点,相互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和自主探索,通过团队的支持和协作解决问题。在干部培训的案例教学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是学员,即学生自身在长期政府工作或者企业管理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实践理念、决策处置能力,而教师就要将他们的这些能力充分激发出来,起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在案例教学中实现“把课堂转变成现场”

案例教学的课堂,通过教师有效的设计案例和组织探讨,将现实工作中存在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实践”融入提前设定的案例中,让学生在探讨、交流和争论的过程中将问题提炼出来,将观点总结出来,将经验分享出来。因此,干训中案例教学的课堂更像是一个个现实问题呈现的现场,干部们在课堂上当场决策,当场处置,当场评判。学员间的人际互动、集体学习、集体探索的过程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干部培训的效果。因此,围绕相关主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和研讨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到充分的准备,一堂看似轻松、风趣、热烈参与的课程是建立在有效组织的基础上。

(三)在案例教学中实现“把案例转变成问题”

曾引用古代政论家王充的一番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干部培训中的学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公共管理或者企业管理的经验,但由于长期从事具体单一的工作使得他们的局部意识大于大局意识,地方经验多于全国经验,本土理念强于国际理念,这些都已成为制约领导干部处理复杂问题时发挥综合能力的瓶颈。而案例教学就是将现实中的事件带到课堂中来,采取社会问题做中心,将问题和标准融入课程中。家庭教育重(注重)德,以德为中心,如三字经、弟子规。大学教育重知,以知识为中心,注重通识教育。然而,干部培训重“行”,以行为中心,注重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与专题讲座,现场考察等教学不同的是,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将案例化作问题让学生探讨,案例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一个个来源于真实事件中的案例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当学生课程结束后,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展示才华,更多的是提升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实在在的能力。

二、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新困境

干部教育中的案例教学不仅在案例数量上而且在教学形式上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新困境亟待认识和改变。

(一)打破案例教学制中“重案例、轻教学”的制约

教学因案例而生动,但案例因教学才有了生命力。我们现在的干部培训中案例写了不少,看上去成果丰厚,但案例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乏味可陈,没有起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而且经过教学演练和探讨过的案例,效果要大打折扣。好的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教学中练出来的,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使用和探讨,我们才可以不断修改,完善案例,提高案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突现干训中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特点,最终实现提高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改变案例编写中“重解构,轻建构”的导向

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汲取了显性外化教学方式中提高学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优点,使学员们通过亲身参与,积极探讨,从案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实现“他人亡羊,我先补牢”的效果。而案例教学中案例编写的目的,绝不是以曝光、鞭笞事件中涉事单位的决策失误、行政不作为等为单一导向,案例编者的目的也绝不应该把博人眼球、哗众取宠作为目的。案例编写的正确意识是强调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有关人员是如何从危机中抓住契机和转机,并在“解构”案例事件的最后结果上应该落实到如何“建构”政府的公信力,“建构”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力,“建构”领导干部的领导力。

(三)突破授课教师“重培训,轻研究”的瓶颈

案例教学中的教师是组织者,也被称为“催化师”,是教学实践的导演。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绝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正如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依赖演员的成功表演的同时,更取决于导演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案例教学中的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案例探讨将学员的碎片知识系统化、感性认识理性化、隐形知识显性化、实践知识理论化,在课堂中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问题研究,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咨询。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积累与这些现实问题有关的学术知识,反过来更能够促进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比如,提高与干部的沟通协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决策处置能力、点评提升能力。可以这样说,案例教学的过程是“以课程带动创新,以创新带动教师成长”的过程。

三、干部培训案例教学的建议

案例教学之所以深受干部培训中学员的青睐,其目的就在于“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就是“管用、实用”。那么,如何开展一堂好的案例课程?如何建设一个完善的案例教学制?案例、教师和学员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三大决定性要素,高质量的案例编写、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高水平的学员参与是实现高成效的干部培训案例教学的关键。

(一)案例赋予了教学活动的创造力

1.案例开发要遵循“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的原则。“非新无以为进”是指干训的教师要始终保持敏感度,时刻关注新事件、新问题和新现象,这样在课堂上与学员交流时就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新鲜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案例教学中明确提出“24小时发生的事件进课堂”,案例做得好与不好,有没有创新就在于教师是否比学员在对案例的理解上“多走一步,快走一步,早走一步”。与此同时,“非旧无以为守”是指案例开发一定要做实、做深旧案例。开发一个成功的案例不仅仅是针对单独事件的阶段性描述,而应该是有始有终的全过程总结。一个案例中叙述的事件从发生到最后的全面解决往往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而我们的案例撰写总是截止于某个时间节点,这就要求教师沉住气,耐下心长期关注已有的案例,不断完善,不断修正。

2.案例的选择要符合“七标准”。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课堂使用的案例要符合“故事性、典型性、前瞻性、国际性、开放性、连续性和时效性”等七个标准。选择合适的案例就意味着案例撰写已经成功了一半。我们在工作中常常看到一些事件在编写成案例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最终变成了一个个工作报告,失去了培训的价值。案例选择和撰写要有故事情节,从而保证了学员研读案例的兴趣;典型性案例的开发可以启发学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案例虽然描述的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在选择案例时要强调事件本身的“新趋势、新实践、新经验”的前瞻性,对未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领导干部综合能力中应该具备“全球思考,本土行动”能力,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不仅对国外发生的事情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而且树立国内问题国际化的意识,对于国内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撰写国外的案例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以问题为导向的干部培训在解决相似或同类问题时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案例选择的开放性使得学员的课堂探讨变得更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案例选择需要教师长期连续关注同一个事件,并与时俱进地赋予案例相应的价值观和理念。

(二)教师赋予了案例教学的凝聚力

对于案例教学课程的教师最大的挑战不在“授道”而在“解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和指导水平一般会彰显无遗。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教师课前认真研究、课堂认真组织、课后精彩总结的全流程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将学员通过案例探讨凝聚在一起。

1.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知被知。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采取小题大做,以点对面的策略,聚焦问题讲深讲透,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研究学员,量身定制选取案例,针对性地准备问题,避免“泛泛而谈”、“假大空”。教师要尽可能全面了解学员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在干部的话语体系中激发他们思考,避免冲突和对立,做到“忠言顺耳”,启发自省。教师需要避免根深蒂固的“学科思维”,追求系统性、逻辑性、学术性的惯性思维。

2.优秀的案例教学的教师是案例开发中成长起来的。缺乏高素质的案例教学教师是制约案例教学的最大因素。一般来讲,干部培训中的案例教学的教师既缺乏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又缺乏高层领导干部的决策实践。在干部培训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学院派出生,重学理而轻实践。这种现象使得教师的授课的内容往往“飘在空中”,脱离实践,好听但不管用。如何让教师了解实践,了解基层?最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通过开发案例,撰写案例,研究案例的方法来“接地气”。在案例中接触现实问题,丰富实践经验,提升认识水平。案例带动了教师成长,在课堂上教师同学员对话就能说得进,学员能听得进,从而引起师生共鸣,促进了课堂的凝聚力。

(三)学员赋予了案例教学的生命力

干部培训中最大的财富就是学员,他们在培训中带来了全国各地不同的执政理念和实务操作经验。随着高学历领导干部的比例上升,干部培训往往是“高手过招”,正是这些高水平的学员推动着教师专业水准和个人素养水涨船高。

1.干训学员就是一部部活生生的案例的素材。一些学员自身不仅仅是具体事件的亲历者,而且决策处置过具体事件。教师通过与学员的访谈,把已经写好的案例初稿交给学员亲自指正,或者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避免了仅从媒体上获取信息而造成断章取义,信息缺失甚至误传的风险,极大提高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实用性。

2.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由学员参呈现出来的。案例是对事件的文字描述,即便是视频资料也会因拍摄角度的不同和碎片式的取材造成观者“眼见未必是实”的结果。案例在没有进入课堂前就像是一幅素描或者写生画,是平面的,而学员的参与使得案例中的各个要素、人物细节和现实问题呈现出“人格化”的特点,是立体式的。

3.只有经过学员亲自探讨的案例才有培训价值。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培训中心都非常重视案例开发,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出版了许多案例书籍,但能够进入课堂的为数不多,原因无非是案例脱离实践没有实用性,案例缺少情节没有可读性,案例取材单一缺少信服力。案例的选材和撰写是否成功不是取决于作者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在于事件相关主要人物的参与程度。同样,正是因为学员的参与使得案例教学具有生命力。

上一篇:广西桂南某矿区伽马场特征及找矿 下一篇:如何做好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