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7:55:48

干部教育管理论文

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树立“服务式”理念

要牢固树立服务学员的意识。坚持以学员为本,倡导因材施教,构建个性化育人环境,营造培养学员、服务学员、发展学员的良好氛围。要牢固树立服务部队的意识。紧贴部队实际,着眼部队需要,积极适应主题主线要求,不仅要满足学员当前的岗位需求,还要着眼学未来战争发展要求,实现教育训练与实战需要的对接。

(二)树立“开放式”理念

开放是深入推进任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和现实需要。要坚持拓宽培养渠道,深化教学合作,充分利用驻地地方及部队管理、教育、人文资源,搭建学院、部队、社会“三位一体”教学平台,将“请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做活做实做出成效,为学员营造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为提升任职教育水平提供新的着力点。

二、优化管理教育机制,增强生长干部学员任职教育的实效性

(一)健全制度规范机制

坚持规范管理,注重制度建设。管理教育中应注重依据条令条例不断规范基层“四个秩序”,始终把严的标准确立好,把严的思想树立好,把严的措施完善好。通过法规学习、对照检查、讨论辨析等方式,严抓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坚持做到“三个加强,三个克服”,即“加强教育上的经常性,克服突击性;加强理解上的深刻性,克服肤浅性;加强执行上的严肃性,克服随意性”。要更多地引入学员的智慧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来,通过在学员中开展织“恳谈会”、“群英会”、“诸葛会”、“问计会”等活动,广泛征集对管理教育、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共商发展之计,共谋建设之路,推动部队全面建设。

(二)完善激励奖惩机制

强化激励机制,树立正确导向,是促进新形势下管理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立足思想激励,注重从“内因”入手调动学员积极性。通过深入开展两项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培育崇军尚武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献身国防、建功军营成为学员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其次,要注重氛围激励,努力营造公道正派的环境氛围,对干部学员比较关注的评功授奖、毕业分配等热点敏感问题,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树立基层党组织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再次,要善用关怀激励,牢固树立学员的主体地位。生活上关心、思想上交心,服务上贴心、处事上公心、管理上细心,不断提高“为教学服务、为管理服务、为学员服务”的能力。

(三)建立跟踪回馈机制

生长干部学员任职培训时间短、持续性不足,很难从单一培训周期中发现管理教育上存在的弱项,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跟踪回馈机制,把受训人员结业返回部队后的成果应用、岗位实践情况进行认真总结,进而发现管理教育中的长项和短板。要注重建立灵敏高效的信息反馈网络,整合现有的力量,建立由基层军政主官、学员骨干组成信息收集员队伍,由网络信箱、领导专线电话组成的动态信息链路,及时了解毕业学员发展情况,及时反馈学员意见建议。此外,还要认真做好信息反馈的“下篇文章”,大力加强成果转化,使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培训机制更加高效。

三、丰富管理教育方式,增强生长干部学员任职教育的灵活性

(一)突出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好课堂教学的配角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员能力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提高任职教育的服务保障水平,必须主动搞好课堂跟踪,及时掌握课堂内容进度、学员学习态度和教员任课特点,进而跟进发现并纠正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偏差,主动联合教员共建正规的学习秩序。要定期召开学习形势分析会、教学座谈会,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拿出对策,促进教、学、管的有机统一。要认真配合教员做好参观见学、课程考核、教学联系会的组织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教学秩序稳定良好,确保教学工作取得实效。

(二)立足基层育人小环境,演好管理育人的主角

针对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要牢固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积极营造正规、和谐的育人氛围。一方面要在组织建设上认真演好主角,紧密结合学员第一任职需求搭建锻炼平台,利用团支部、军人委员会、模拟连骨干、模拟机关等岗位培养学员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使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接轨;另一方面要在软硬件建设上演好主角。通过不断完善俱乐部、学习阅览室、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为学员开展活动与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三)是遵循教学活动大规律,当好管理教育的导演

大力支持学员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并从中不断深化学员对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认知与认同。充分利用生长干部学员生源分布广泛、学历层次多样、部分学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一“自然”资源优势,以“最具特色、最前沿,部队最需要、大家最愿意听”为原则,组织开展交流、座谈、讲座等活动,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开阔学员视野,增强教学研究活动的时效性和感染力。

四、提升学员队干部素质,增强生长干部学员任职教育的内在动力

(一)强化指导帮带

指导帮带学员队干部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程,必须坚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科学组织。要着眼长远发展抓帮带,坚持统筹兼顾抓帮带,遵循规律抓帮带。充分发挥上级党委在学员队干部队伍建设上的作用,通过工作讲评、专题讨论等形式,帮助学员队干部理清工作思路,探索工作规律,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帮带过程中,对帮带对象既要用其所长,更要补其所短;既要培养第一任职能力,又要提高复合素质;既要量才定岗,还要用尽其长;既要解难帮困,也要从根本上打牢思想基础,切实做到帮根本帮所需帮长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建设发展、完成各项任务的强大力量。

(二)注重学习提高

学员队干部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是要实现与教学科研的衔接。要按照“学习理论、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思路,坚持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加强经常性政治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员队干部头脑,指导推动工作。注重加强岗前培训,对拟调整到学员队任职的干部,有意识地安排岗前实习,使其熟悉岗位特点,实现角色转换。适时组织岗位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学员队干部到兄弟单位观摩学习,邀请部队优秀基层主官作经验报告,拓宽工作思路,提升管理水平。定期开展经验座谈,总结先进经验,研究工作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积极鼓励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三)营造暖心环境

学员队干部作为任职教育院校的人才“生态环境”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氛围的交互作用对学员队干部的能力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尊重学员队干部主体地位,定期组织座谈会,听取在大项建设、重大决策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要放手支持学员队干部工作,对明确规定属于基层的权力,要放手让基层使用;对困扰基层建设的难题,要主动帮助解决;对基层的敏感事务,不要过多干预,切实为学员队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成才环境。要充分维护学员队干部主体利益,对于队干部遇到的住房、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坚持把心想到、把话说到、把事办到,充分体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为队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深入扎实的教育管理。

首先,确保生源质量,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武汉大学在“军队读研干部”入学之前,就严格把好资格审查关,确保参考人员的基本素质;在入学之初,结合考生意愿调整相关专业,以实现人才优化配置、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入学之后,开展“教、管、导、育、评”五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对“军队读研干部”素质的培养。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在入学后的第二个学期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从而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跟上教学节奏。其次,开展特色教育,关注“军队读研干部”的身心健康。比如,学校在“强军计划”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架构上,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基础课程必到,选修课程则根据部队的工作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在以往的“军队读研干部”座谈会上,有学生因为角色转换的原因而表现出部分心理冲突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学校为该群体多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团体培训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他们调整动机、缓解压力、重新认知社会角色,这一系列的举措在读研干部中得到了普遍认可,收到了良好反馈。

2.积极创新的组织管理。

学校特别注重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军队读研干部”培养工作设计了新的抓手、提供了新的平台。第一,统筹安排“军队读研干部”教育管理工作。一方面,学校在校内协调教学、后勤、组织等相关各部门的工作,共同完成培养任务;另一方面,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共同做好“强军计划”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此外,学校研究生工作部门把“强军计划”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尤其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服务、学生能力培养等关键环节上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并与军队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注重提升“强军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尽可能多地为军队培养需要的技术人才。第二,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强军计划”研究生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任务来源、培养目标上,还表现在学生的年龄、毕业时间和专业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学校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分类教育和管理,根据其特点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计划、措施,以更好地完成培养任务,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当前影响“军队读研干部”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当前,“军队读研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军队读研干部”的教育与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军队读研干部”培养质量的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素质存在下滑趋势。

“军队读研干部”党员比例高,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品德优良,是同辈人中的佼佼者。入学后离开了严格管理的军营和统一规范的部队生活,不少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松懈的现象。一是“军队读研干部”特别是“强军计划”研究生年龄偏大,学习生活与普通生有差别,在参加学生党支部活动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二是“军队读研干部”入校后,互联网已实现对“军队读研干部”的“全面覆盖”“全面融入”,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不断侵蚀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三是“军队读研干部”和普通生住在一起,作息规律不一致,长期以来,相互影响,导致“军队读研干部”自我约束能力下降。此外,部分普通生对时事政治批判过多,对某些热点焦点问题言辞激烈,都在不断侵蚀着“军队读研干部”的“思想阵地”。

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军队读研干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该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具体而言:一是“强军计划”研究生多年没有摸过课本,但没有适应课程的“缓冲期”,一入学即面对很多新课程,完全跟不上进度,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二是“军队读研干部”对一些自认为用处不大的课程如英语,学习热情不高;三是“军队读研干部”想选修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几乎没有设置,诸如心理学、组织管理、历史、外交、小语种等。

3.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强军计划”研究生在就读的学校和攻读的专业方面没有选择权,跨专业报考的比例大,入学后因为基础知识薄弱,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后,其科研创新能力明显不如普通生,由此导致部分导师在分配科研任务时在观念上有失偏颇,认为“军队读研干部”来校就是“镀金”的,或者是“为了拿到学位”的。结果是,“军队读研干部”参与导师的课题少,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不多,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4.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国防研究生是指本科国防生毕业当年保送或者考取研究生,保留2年学籍后继续到相应学校攻读研究生,生源质量较好。但是,“强军计划”研究生是从参加工作至少四年的部队现役专业技术干部中招收的,有的同学甚至是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强军计划”研究生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老化的现象。

5.后勤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住宿比较分散。全校125名“军队读研干部”中,95名分散居住于信息学部、工学部、国际软件学院以及校外三环、宏博公寓等17栋宿舍楼内,其余30名学生在外租住或者住在定向、委培单位。“军队读研干部”住宿过于分散,既不方便他们开展集体活动,也不利于学校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特别是住在校外公寓的“军队读研干部”,对学习生活上的不方便抱怨颇多。

6.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首先,在部队层面,部队有关部门和学校缺乏相应的沟通。由于部队的生活、培养方式和学校有所不同,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双方的共同协商和有效解决,培养效果没有达到最佳。其次,就学校层面,有关部门对“军队读研干部”工作思想重视但政策落实不够,全校没有形成上下互动的有利育人氛围;就学院层面,对“军队读研干部”群体关注度不够,日常生活不关心;就导师方面,部分导师对“军队读研干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再次,就“军队读研干部”自身而言,一方面缺乏对学校文化、当地文化的了解,他们虽很想融入学校,渴望了解校史校情,但相关知识匮乏。同时,“军队读研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军队读研干部”并不能全面享受学校的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特殊化”。例如在研究生奖助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普通奖学金;在乘车优惠方面,他们没有享受到在校普通生半价购买火车票的优惠政策;在公费医疗服务方面,他们不能享受学校和本地部队医院的公费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成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比较多,同时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和解决途径,造成了“军队读研干部”对学校的归属感和爱校情怀的缺失。

三、提升“军队读研干部”培养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做好系统规划和制度顶层设计。

学校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军队读研干部”培养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建议教育部门和总政治部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军队读研干部”教育管理工作向深度、广度发展。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规律,因材施教。要探索拔尖创新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新路径,制订“军队读研干部”教育管理规章制度。针对“军队读研干部”的群体特点和思想特点,制订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高素质军事人才成长的环境。

2.严把选拔关,确保生源质量。

高质量的生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为了选拔优秀生源,建议部队在下达招生指标前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摸清考生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储备人才数据库,将那些确实立志献身国防事业、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发展后劲的考生作为选拔对象,并要尽量报考对口专业。同时严格把好复试关,以往“强军计划”研究生复试这一环节容易被忽视,很少有考生因复试不合格而被淘汰,主要原因就是要完成总部和国家教委下达的培训指标,因此,复试往往流于形式。在复试时,除了要考核考生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对报考动机不纯、没有发展潜力的考生要坚决淘汰,这对确保生源质量尤其关键。

3.优化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要增加针对性、应用性的课程设置,特别要考虑跨专业考生的知识结构,合理设置学科通科课。开设“军队读研干部”人文素质提升课程,诸如心理学、组织管理、历史、外交、小语种等。在提升科研实践能力方面,要为每一名“军队读研干部”量身定做培养计划,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要引导、敦促导师更新观念,注重培养这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引导其参加重大科研课题、科研创新团队、学术交流活动、重大学术会议等。要定期举办“军队读研干部”喜闻乐见的前沿知识讲座,通过学术报告会、学术讨论会等活动,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军队读研干部”学术自由与创新,培养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意识。要培养“军队读研干部”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和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精神。

4.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首先,“军队读研干部”高度关注奖助学金、乘车优惠、医疗保险等事关“军队读研干部”切身利益的问题,军队和学校在“军队读研干部”的奖助措施方面可进行专题调研,出台相应的举措,切实提高“军队读研干部”的待遇,将国家和学校的关怀落到实处。其次,对“军队读研干部”和本科生国防生育管理,实行集中住宿,严禁读研干部单独在校外借住、租住。建立模拟营、连、排、班,严格落实军队有关规章制度,保持“军队读研干部”良好的学习、训练和生活秩序。再次,要对“军队读研干部”进行特色化事务管理,做好“军队读研干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对“军队读研干部”统一组织毕业考核,进行德才鉴定;负责接收、转递“军队读研干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档案材料等。最后,要做到组织健全、领导有力、制度落实和管理经常,严格落实“军队读研干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军队读研干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提高“军队读研干部”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5.完善文化育人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针对国防生既受到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又不断接受着军营文化的熏陶这一特点,要将普通高校文化和军营文化相结合,形成合力,才是适合国防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此,普通高校应积极主动与军队和军校合作,充分利用三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经验及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切合实际的“军队读研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达到筑牢军魂的最终目的。

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研究生管理;现状;对策

中国分类号:G643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伴随研究生招生的恢复以及改革开放,研究生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挑战。研究生事务管理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转型阶段,如何适应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是我们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期高校研究生管理特点

近几年来,伴随着逐渐壮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及逐渐加多的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压力越来越大,研究生群体逐渐显现出许多新特点,这对研究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研究生管理的对象不同,管理措施各有特点,中国高校研究生群体的差异性,也带来多样性的研究生管理工作。目前,研究生管理的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生整体的平均年龄较高。伴随着研究生考试的报考条件放宽,每年考取应用型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人数在增加,许多参加工作的或者就业年数较多的人士重新回归到研究生的培育队伍中。这样的现象就造成研究生整体的平均年龄上比本科生的平均年龄高。与本科生比较而言,研究生具有更好的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看待考虑问题更加理性与全面。由于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2)多样化的年龄层次。依据对我校的调查研究,我校的研究生有20岁的年轻人,也有40岁左右的中年人。基于研究生年龄差异的这些特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工作合力难以形成,使得研究生整体的结构松散,使研究生管理工作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松散特点。

(3)研究生的组成结构复杂。由于研究生报考条件的放宽,研究生们的婚育状态复杂,他们参加研究生教育之前的经历复杂,他们的生源地、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对专业学习的诉求复杂,这些复杂性,造成了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压力大、困难多。

(4)我国研究生管理的诸多方面,存在着标准制定难,规范执行难,机制监督难,量化考核难。

(5)随着高校扩招比例的增加,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这意味着研究生入学准入门槛逐年在降低,与以往研究生相比,研究生的整体水平有大幅度的下降。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教育资源出现匮乏紧张状态,部分高校甚至出现了"枯竭"之感。与本科生的管理相比,研究生管理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依据上述各方面的特点,它要求我们要拥有独特的思路,能够从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学术培养、文化建设、生涯规划等诸多方面,全面而系统地开展研究,寻求正确的对策和方法。

二、新时期高校研究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较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年龄跨度较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任务重。这就使得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更加艰巨。目前,与本科生管理工作相比较,高校大都在研究生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力量投入,在管理的方法上呆板单一,缺乏系统的灵活的高效的管理制度与规范。

(1)管理模式单一。高校的管理模式大都是垂直自上而下的模式,管理工作者存在着满足应付上级工作的思想,他们倦于处理日常工作,工作积极性低,不会积极主动思考如何加强研究生管理的有效性。

(2)服务意识薄弱。目前,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意识是高校管理工作者们的主要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管理意识中的服务意识薄弱,并且传统管理体制意识表现更加强烈。在垂直自上而下的高校事务管理模式下,高校管理者具有浓厚的家长意识,常以领导者自居,面对研究生的客观需求,熟视无睹,无法与学生沟通思想与生活情况。

(3)研究生管理质量堪忧。研究生教育水平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学位论文质量上。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个方面反映教学质量。造成高校学位论文质量低的原因复杂多样,生源质量、课程设置是否得当、导师水平高低、教学管理是否合理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出于对以上几点考虑,许多高校对论文采取中期分流、论文外审制度,在论文答辩时要求先期发表多篇论文并对发表刊物做出具体要求,但是,各个高校还是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

(4)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工作效率低。随着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增加,研究生构成复杂化,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亟待加强。高校存在着德育工作与后勤保障未能纳入统一服务管理范畴,因此,高校的协调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下。多数学校有关会议,研究生主管部门未能参加,对于会议的思想、研究生的政治工作、文明精神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传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施。

(5)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缺乏就业指导能力。与本科生教育管理相比,研究生教育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显淡化,在研究生教育中,专业理论教育被放在重要位置,一切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学习,往往停留于形式。以前在本科期间的优秀党员到了研究生期间,也常常由于研究生期间思想政治再教育的缺乏,致使这些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无从体现。部分研究生在教育期间对于国事一无所知,不了解重要时事,趋于平庸,这成为了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与高校管理中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入耳、入脑和入心的理念相差甚远。

(6)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基本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管理工作量日益加大,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目前,各个学校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集中于研究生本身和导师队伍建设,这是普遍现象。但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稳定,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管理理念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不能相适应,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据问卷调查,在研究生管理队伍中,大约有45%的人认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提高,有68%的人认为要提高自身素质,有82%的人认为有必要参加职业培训,值得注意的只有12%的人认为在管理岗位上,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了提高。

三、新时期高校研究生管理的几点意见

(1)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管理队伍

目前,高校研究生管理制度是基于本科生管理理念上的延伸,管理研究生事务主要还是传统的观念与思路。目前来说,研究生管理人员既要面临多样化年龄段的研究生,又要面对科研任务繁重的高校教师,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强度越来越大。因此,对研究生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沟通协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现在许多高校中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瓶颈"就是研究生管理队伍。所以,使研究生管理队伍专业化,筹建学生办等措施,是突破研究生培养质量"瓶颈"的有效措施。建立研究生学生办,一方面,可以分解部门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集中人力资源对研究生进行深入管理。筹建研究生学生办,需要具有良好业务素质和政治素养、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需要要求管理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学科背景,懂得并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积极从业愿望。筹建研究生学生办,关键在于专业化的研究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2)仆从管理,发挥服务意识机制

管理意识强烈、服务意识淡薄是当前高校研究生辅导员普遍呈现出的特点,他们在管理工作中推崇垂直自上而下的高校事务管理模式,倦于处理日常工作,工作积极性低,较少以自身为模范,去教导研究生。

仆从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首先是仆从。该理论率先由美国的罗伯特.K.格林里夫提出,主要重视领导对他人效仿作用的引导。辅导员对学生言行举止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有怎样的辅导员会带出怎样的学生",所以辅导员首先要认清自身立场观点,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亲近学生,对学生不恶语相向,关怀每一位学生,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用自身的工作表现进行言传身教,让研究生耳濡目染,进而调动其内在的服务意识。加强宣传研究生学生会干部的力量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下一个被服务者进入服务者链圈,在研究生群体内形成永久连锁式服务意识气氛。这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工作效率,将极大的提高高校的研究生管理质量。导师协同管理是研究生管理的有益补充和有效途径,研究生辅导员也要增强对导师的服务意识,不断为导师和学生间的联系创造方便条件。

(3)优化管理制度,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培养过程成败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学位论文质量上,为了确保学位论文质量,把好这关键一关,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有效组织管理论文开题工作,开题报告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二、对论文定期进行中期检查报告,论文工作时间长,整个过程耗费一年,随意性大,对论文工作难以控制,在论文准备过程中前紧后松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现象,论文中期检查,可以起到严格要求作用,利于保证论文质量;三、高效组织管理论文答辩。严格要求学生按时提交学位论文,严格要求评审员对评审工作做到客观公正。为了把好论文质量关,要给评审员充足的审阅时间,至少在答辩前半个月,把学位论文递交到指定评审员手中。

(4)注重日常管理,强化服务功能

为了使研究生能安心学习,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便利条件。主要从下面两点抓起:第一,加强寝室设备的改善。第二,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组织的作用,建立多种管理模式。首先,要重视并发挥党组织、研究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的作用,使研究生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其次,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广开渠道,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再次,采用有效激励的管理模式。

(5)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基层党员示范作用

管理者应在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与教育,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政策措施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研究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群众;其次要对广大研究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这些基础的思想理论知识学习,在研究生班集体中完善党、团组织建设,过好党的组织生活,采取集中学习与分组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党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先进性示范作用。

(6)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专业素质

加强研究生管理工作,必须努力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管理者首先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此来增强其使命感与责任感,才会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来从事这项工作;其次因为管理者所面对的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生,他们无论在思想上或是认识上都具有较高的层次,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够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管理工作在沟通上不会存在障碍,在落实上不会存在阻碍、最后管理者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精通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与各项理论规定,了解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的科学理论,形成合理的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认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掌握研究生管理工作科学的工作方法。

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高校研究生管理方面,只要我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到有效组织和管理,营造一个全方位和谐的学习环境,给研究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与生活空间,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就一定可以做好新形势下的研究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伟,裴旭,朱玉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有关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0-54.

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十七大对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解放思想,办“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围绕“五好班子”的标准,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增强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建立领导干部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机制,激励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教育事业优质发展艰苦奋斗、勇创佳绩。

二、创建总目标及实施措施

创建总目标:政治素质好、教育管理好、教学质量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

实施措施:

(一)强化学习教育,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班子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把学习政治理论作为领导班子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增强本领、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

2.健全落实学习制度。我校建立理论学习中心组,采取每月集中学习一至两次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并及时做好学习记录;每学期开展一次专题研讨,开学初确定明确的研讨主题,记录好每个班子成员的发言内容;每学年组织一次自学成果交流(论文或经验体会),领导班子成员每学年作一次专题辅导报告有报告材料),学校党支部书记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各查阅一次中心组成员学习笔记并签署,同时对学习计划及落实情况、集中学习的出勤情况、专题研讨的发言材料、辅导报告材料及用理论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上报教育局。

1 2 3 4 5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每位班子成员要结合工作实际至少撰写1篇论文或体会文章,以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二)优化运作机制,加强领导班子组织建设

1.完善民主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事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党员、和教师的意见,增强团结协作意识,重大问题经集体讨论决定后,班子成员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涉及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方案、办法须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

2.建立谈心沟通制度。班子成员提高沟通能力,做好谈心工作,重大事项认真磋商,统一意见后确定,日常工作经常碰头、沟通情况,增进共识,遇有重大或紧急情况要及时交换意见,保持步调一致,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应与分管工作有关的教职工谈心沟通至少一次,各层次的谈心活动要有记录,通过沟通减少误解、增进理解。

3.健全组织生活制度。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校长书记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问题,仔细梳理意见,深刻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措施。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生活会按照需要或要求随时召开,做好会议记录,民主生活会情况及整改措施每学期末向教育局书面汇报,整改情况在下一次民主生活会上反馈。

4.加强民主监督制约。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使教师知校情、议校事、参校政。

1 2 3 4 5

(三)突出求真务实,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1.提高教学引领能力。领导班子带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撰写读书札记、体会、论文。按常规开好公开课、示范课,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各方面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2.提高组织管理能力。,树立学习意识,每年至少订阅一种管理类杂志,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论着,每学年至少写出一篇教学或管理论文,不断提高管理的艺术性。

3.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经常分析并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四)坚持公正清廉,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1.始终坚持服务师生。要深入一线,定期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主动关心师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

2.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注重过程,深化有效课堂教学改革,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3.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要时刻注重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有健康的生活作风,保持高尚的精神情操。

三、创建步骤

1.动员,组织部署。认真组织班子成员学习《XX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制定学校的创建活动计划(10月30日前上报教育局)。召开动员会,利用板报、墙报、校园网站等形式,宣传“五好班子”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做到人人知晓,为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1 2 3 4 5

2.对照标准,查找不足。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分析自身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查找不足。同时,要通过召开干部、教职工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3.完善制度,落实措施。在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措施,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责任,细化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定期进行自评、互评。

4.组织调研,座谈交流。围绕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领导干部实绩评价标准等班子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讨论。迎接上级的调研检查。

5.总结经验,明确方向。按照教育局“五好班子”的创建标准,在学年末对创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明确今后努力方向,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争创措施。

四、组织措施

1.加强领导,认真组织。“五好班子”创建活动在教育局统一组织下,学校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抓班子、建队伍的职责,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程,纳入目标管理,认真组织开展。

2.加强总结,交流经验。及时总结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宣传报导,积极撰稿及时上传信息网。

3.形成机制,确保实效。创建工作注意务实基础,与日常学习、工作相结合,形成互动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深化创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1 2 3 4 5

五、总结申报

学年末对创建活动开展一次自评,迎接教育局的审定。

1.自评申报。学年末领导班子结合目标管理工作总结、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述职述廉等活动,从“五好班子”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形成书面自评报告。

2.迎接考核。迎接教育局的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座谈会、资料查阅等“五好班子”创建情况的考察。

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中国的中职教育进入了普及阶段,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而培养高含金量的人才,属于精英教育。体育专业学生是中职学生群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程、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着力量。

关键词 中职体育 教育 管理

一、中职体育教育管理的概念

一般地说,教育管理的概念有两个主要渊源:行政学渊源和经营管理学渊源。在行政学看来,教育管理涉及国家从宏观上控制和管理教育事业的问题,因此称为“教育行政”,是一般行政的一个部门。而按照经营管理的看法,管理只是一种经营活动,管理活动有助于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与行政学相比,经营管理论侧重于教育管理的微观方面,如一所学校的管理。

体育词典对体育教育管理的解释是:“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规律,对体育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的过程,体育教育管理包括体育教育行政工作管理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两大部分:体育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贯彻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教育、体育的法规,从总体上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计划和协调,确保体育教育的正确方向,编制体育教育计划,制定体育教育的规章制度,调整体育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比例、层次和结构,确定合理的体育教育管理体制,审核体育教育经费,对各级各类体育教育机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与评估等。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体育骨干队伍的管理,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课外体育工作的管理,体育宣传、信息资料的管理,学生体质测定和评价工作的管理,体育经费、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

体育教育专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体育管理人才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多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体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社区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为全名健身计划的推进做出了贡献。体育教育作为一个特殊专业,较其他专业不同,他们生性好动,散漫,自律性不强,这给体育教育管理工作者带来了难题,因此探索新时期、新背景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己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体育教学管理内容衔接的问题

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在学校体育领域是一个争议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近年来专家学者注意了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衔接缺乏整体进行研究,存在低层次重复问题;二是某一体育项目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尚欠缺深入细致的研究;三是阶段与阶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独立,教学内容缺乏衔接。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逐渐加大相关体育知识的涵盖范围。目前体育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和体育教学管理衔接问题的处理,是构建体育教学内容所遵循的和原则。

三、体育教育管理中树立人文体育观

人文体育观是指以人为尺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一系列体育思想、理念。它是从人的自身的角度出发对体育所形成的认识,它强调人在体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强调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具体体现为对人的全面现代化的追求。从人文体育观包含了“人文”和科学两种要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科学精神的融合。

人文体育观与素质教育相契合,它要求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体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树立人文体育观可以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体育对人的生物功能改造的工具理性,从而关注体育活动中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体验,从价值理性出发重新审视体育和体育教学。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可以使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的需要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之一。树立人文体育观还可以指导教师在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时,一方面考虑方法的科学性,同时考虑方法的人文性,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

体育教学伦理蕴含着人道主义、正义、自由、责任、尊重和关爱等伦理精神。人道主义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尊重学生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体育教学中正义体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机会。体育教学中的自由包括教师的自由和学生的自由两个方面。教师的自由包括学术自由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自由。学生的自由包括理智的自由、活动的自由、人格自由和人生自由几个方面。体育教学中的责任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和国家负责,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体育教学中的尊重包括承认性尊重和评价性尊重两个方面。对教师的尊重指对教师角色的尊重和对教师榜样作用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是指把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目的,给予每个学生应有的赞许。体育教学中的关爱蕴含着尊重和公正。体育教师的关爱表现在对学生安全和个体需求的关注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

四、结论

本论文以新时期、新背景下教育部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对当前形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深刻的分析,并提出对策。期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对我国相关专业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徐涌金,章珺.试析加强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1).

[2] 赵荣荣.体育院校学生干部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3] 付八军.中职班主任角色的定位与转换[J].江苏高教.2009(03).

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前期准备工作更加充分

1、党委高度重视是做好培训的关键因素。

局党委高度重视本次校长现代管理高级研修工作,把这一活动作为完善丰富云龙特色干部继续教育体系、整体提升云龙教育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契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次活动,保证人力、财力、物力的专项供给,并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负责活动的策划、安排,保证活动有序开展。

2、精心组织是做好培训的重要保证。

在局党委的领导下,政工科和进修学校在全国排名前列的高校中,精选了北师大、华师大和浙大作为备选地点,经过对这三所高校的师资队伍、培训质量及全国的教育影响力等内容的专项调研和反复的比较,最后选取了浙大作为本次培训的目的地,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全国级的优秀培训地点。接着对浙大提供的培训课程反复论证、分组调研,结合我局校干培训培训需求,最后制定了本次培训的教学日程,保证工作细致全面,考虑周到细密。

3、各校主动配合是做好培训的必备条件。

本次培训,局党委在去年以校级干部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基础上,逐步向基层一线倾斜,广泛吸纳各校业务骨干加入到培训工作中来,据统计,本次培训,38%的学员来自各校总务、教导、团队等部门,对学校岗位覆盖率达到100%,极大的促进了各校中层及业务骨干的工作、学习积极性。

二、现场研修过程效果更明显

1、培训管理更加科学。

本次培训共计112名学员,分两个批次进行培训,每个培训班均由两名局党委委员带队,推选班长、副班长各一名,组长、联络员若干,各班组管理人员尽忠职守、兢兢业业,为此次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培训内容更加全面。

本次培训内容共涉及“领导艺术、学校管理、教师发展”三个方面以及“专家辅导内容有领导者的工作智慧、学校特色品牌创建和发展、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危机管理与媒体沟通、教育管理者的领导力及提升、基础教育改革情况介绍”等六个专题,基本涵盖了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项问题。

3、培训方式更加多样。

吸取首届培训班的成功之处,本次研修采取了集中培训与自主探讨、理论辅导与实践考察、小组研讨和大组论坛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学员们一致反映各位教授报告精彩,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有党委委员及授课教授参与的小组讨论和大组研讨活动更加深入有效;实地考察的几所学校,使大家大开眼界。

三、后期培训效果延续性更突出

1、“三个一”保证培训取得实效。

为使大家通过培训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文教体局党委对本次培训活动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培训回来每位学员要开一次培训讲座,交一篇培训体会,完成一篇创新管理论文,将培训效果向培训外延伸。现在看来各位成员上缴的体会文章,内容真实、详实、朴实,培训效果较为明显。

2、研训一体放大培训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加大学员相互交流研讨的力度,增加讨论的次数,每次讲座后都安排一次小组讨论,每天组织一次大组研讨,一边培训一边研究;一边研究一边总结;一边总结一边培训,不断探索培训的有效途径。大家结合各自学习的思考和工作实践争相发言,畅谈学习收获,交流管理经验。通过大家思想的碰撞,推动培训工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放大了培训的效果。:

3、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深化培训效果。

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构建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校长培训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自1989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以来,我国启动了“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校长培训有序高效进行。经过培训,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是数量和质量、投入和效益的关系不够协调。在2009年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中,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培训走过场,缺乏针对性,不解决实际问题”。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因此,提高校长培训的质量就成为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工作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培训需求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逐步推进,校长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在逐渐提高,工作阅历、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等在不断丰富,很多校长本身就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常规水平的培训。与此同时,学校内部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学校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强,校长需要不断应对发展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这些新的需求对培训机构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到实际效果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浙江省教师培训政策的出台

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中对校长培训做出重大改革,突出强调教师培训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自主选择性,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培训机构的竞争性,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高校、科研院所和商业培训机构开始逐步进入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各专门干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可以预见,今后随着国家逐步调整“统一调训机制”、有选择地推进“校长自主选学机制”,校长培训会面临越来越多可选择的机会。如此一来,干训机构是否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否进行高质量的培训以吸引学员、稳定生源,就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理论指导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由美国的阿曼德・费根堡姆于1961年首先提出。他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在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倡导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系统管理、预防为主、质量与效益相统一、专业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持续改进、质量经营的指导思想,对干训工作的全程质量保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ISO10015国际培训标准

ISO10015国际培训标准于1999年由ISO组织正式公布,它是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个专业化标准,是组织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也是ISO9000族中唯一针对提高组织的灵魂――“人”的培训质量的国际标准。作为专用的培训标准,它可以引导一个培训机构追求最佳的培训质量,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为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依据。ISO10015培训标准强调进行培训管理的过程控制,将培训管理流程分为“确定培训需求、设计与策划培训、提供培训、评价培训效果”四个环节和“贯穿全过程的监视与改进”一条主线。

ISO10015培训标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培训目标要明确,确保机构的培训有利于目标的达成,避免培训的盲目和失效;二是注重全过程的监视与持续改进;三是强调评价培训过程的有效性,以防止忽视培训的实效性。强调需求分析并由此提出明确的培训目标,是ISO10015培训标准非常强调的一点,它是使培训取得成效的基础与前提。培训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培训需求分析的系统性、准确性以及培训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贯穿全过程的监视、改进以及评估,则为培训的实际效果提供了反馈和保证。

三、骨干校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ISO10015培训标准为我们提供了过程控制的质量保证思路以及从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整体培训过程三个阶段去建立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路。培训前期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培训中要做好培训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培训后要做好培训效益的评价及反馈、存档工作。

(一)骨干校长培训对象及需求的调查分析

1 培训对象的确定

宁波市第五期骨干校长培训人选是经各县(市、区)教育局考核推荐,并经市教育局批准的“素质全面、进取心强,确有培养发展潜力”的各级各类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市级骨干校长,共计46人。

2 培训需求调研

了解校长的培训需求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在培训前要对参训校长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和行为有充分的了解,结合校长个体需求、岗位需求、组织需求和社会需求展开培训。培训前期的调研是把握校长培训需求的有效途径。干训中心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调查校长的参训需求:一是针对本次培训主题编制调查问卷,在培训前发放给参训校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调查问卷,培训机构人员针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分析汇总,结合调查结果安排本次培训课程内容;二是培训机构人员可以进学校实地走访,通过与校长的交流了解他们参加培训的真实需求;三是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分析往期骨干校长论坛或校长座谈会中参训者所反映的在课程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次培训中予以改进。通过前期的调查分析,力求使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安排符合校长的真实需求,能够解决校长最关心的问题,增强讲座的可听性与学员的主动参与性,从而提高培训质量。

3 培训对象分析

了解参训对象的学历层次、能力水平、学校情况等是有效开展培训的前提。在开展培训前,培训机构应该掌握所有参训的骨干校长的整体水平。宁波市在拟定《“十二五”中小学骨干校长选送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选送校长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较为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行政管理能力,作风民主、公正廉洁、实绩明显、社会公认度较高。

二是创新意识强,办学有特色。

三是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四是语言表达能力强。

五是学历在本科及以上,具有高级职称。

由此可见,参选的校长已经具有一定的学校管理经验与科研能力,因此,培训要引领学员将自己掌握的实践性知识上升到理论层面,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这一路径将知识内化,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最终实现校长队伍的专业化。

(二)培训方案的设计

1 骨干校长培训目标设定

培训目标是培训项目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对培训全过程起着导向、规范、调节和激励的作用。培训目标作为校长培训的源头、归宿和培训成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一定要切合骨干校长自身的实际。

通过分析骨干校长的优势与不足,以期通过培训,全面提高骨干校长的综合素质和办学能力,使之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管理水平、科研水平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成为在宁波市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专家。具体目标是:

一是要熟悉与教育有关的各项政策法规,提高依法办学、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是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最新教改动态,掌握教育规律,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以此来指导本校的办学实践。

三是要创新意识强,具有战略眼光,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办学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是要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能组织、指导本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在培训期间要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公开发表1-2篇教育管理论文或出版一本教育管理著作。

2 培训主题的确定

培训主题是在掌握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培训目标对培训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涉及的培训内容的聚焦。培训主题的确定将关系着培训内容各子模块的选择,培训模式的选择、课程的安排、师资的选取必须服务于培训主题的达成,为培训主题的实现服务。结合骨干校长在教育理念、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提高方面的要求,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以“促进中小学内涵发展”为主题,着力于促进校长综合素养的提升。以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办学特色创建、学校管理现代化、成功校长的素养与行为研究等四方面内容为重点,充分发挥专家讲座、易校蹲点、课题研究、校长论坛的作用,坚持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注重系统总结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经验。

3 培训时间的确定

骨干校长培训班学习期限为两年左右,2011年5月开始,2013年7月结束。

(三)培训资源的开发

1 培训模式的选定

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培训实效,适合的培训模式能高效地实现培训目标,培训模式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基础。骨干校长培训紧紧围绕培训的目的与要求,根据校长的类型、层次和岗位的实际需要采用以自学自研为主,短期集中学习为辅,采取理论学习、蹲点研讨、校长论坛、教育考察、案例解剖、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为了实现培训目标,我们采用了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的培训模式。理论导师由具有较高教育理论水平、课题指导能力强的高校教育管理专家和教科研机构专家担任,实践导师由富有中小学管理实践经验、办学业绩突出的著名校长担任。根据每位学员所选课题的类型,分别安排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进行课题研究指导。

2 培训内容的安排

培训内容是保证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设计出高质量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是做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前提条件。

校长所需要的知识应该是能够促进校长群体提升职业活动水平的知识,能为其职业活动提供有效指导的知识。针对这一标准,骨干校长培训内容的安排要做到:有用、够用、好用。因此,培训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将安排学员在两年内集中20天左右,主要是委托国内外高校或校长培训机构进行学校管理理论培训。具体内容有现代校长的基本素养与学校管理新理论。主要讲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校长的素养要求、成功学校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及展望。主要让学员了解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学校教育法制建设,学习国家有关教育法律和地方教育政策法规,确立依法办学的思想,学习当代管理与现代教育。主要介绍当代管理的发展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影响、比较教育专题、现代教育教学制度、教育思想及当前国外教改趋势,讲授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二是课题研究。学员在2011年~2012年内结合本校的学校管理特点,申报学校管理研究课题,并由宁波市教科所或市干训中心审批立项后开展研究,总结本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完善所在学校今后的改革发展思路;逐步完成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

三是易校蹲点。2012年3~12月,开展易校蹲点研讨活动,学员按学校类别以8~10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研讨小组,根据《宁波市中小学骨干校长易校蹲点规定》,各组按要求制订研讨计划,根据计划开展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一篇蹲点调研报告。通过活动的开展,学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校长发展共同体,在培训中及培训后加强联系,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四是教育考察。两年内组织学员参加国内外教育考察活动,学习、参观、考察若干所境内外先进学校,不断开阔校长的视野,丰富校长的管理经验。

3 培训师资的选取

在骨干校长培训中,培训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和管理才能的中小学校长。要确保校长培训工作取得实效,理论与实践老师的选取尤为重要。为了让骨干校长感受境内外教育理论的前沿知识,开拓校长的视野,在20天的理论集中培训中,我们分别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两所学校进行委托培训。

高校专家对于科研兴校有专门的研究,对于如何通过科研引领学校的发展,如何做到以研促教等有精深的研究,骨干校长通过专家的讲座、现场交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确立科研课题,通过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研促教引领学校的发展。同时,要求两所高校邀请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功底扎实的一线校长,讲解自己在治校过程中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如何增强校长自身领导力、如何提升学校内涵等问题,他们的管理经验是在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总结提炼,克服了理论知识的空洞乏味,这些经验介绍能帮助参训学员解决学校管理中所面临的困惑,对学校管理有直接指导作用。

(四)培训效益评价

培训效益评价是衡量培训成效的有效方式。校长培训的考核要体现全程、全员、全面的原则,贯穿于培训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

从培训效益的表现形式来看,培训效益有显性与隐性两种表现形式。显性的培训效益是在培训完成后可以直接看到的培训成果展示。隐性的培训效益指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后不能直接看到的培训成果,但是,在以后的学校工作中可以显现出来。所以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衡量骨干校长培训效益:

一是物化成果。培训班将聘请有关领导、专家组成考核组,对学员的学习情况、德才素养、工作业绩、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综合评估合格、结业论文通过答辩的学员将获得《宁波市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结业证书,作为今后评选市级名校长的重要条件。学员的研究成果将分类编辑成册,交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是学习反应。学习反应是评价培训效果的最直观的形式,这类评价可以通过班主任与学员的日长接触,学员的出勤率统计、学员评教情况、参训满意度调查、与学员的交谈和学员关于打算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所学习知识的情况等了解学员此次培训的学习状态、对培训项目实施的满意度,以便对日后开展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是学习内化。学习内化是培训达到的隐性效果的体现。学习内化程度可以通过测试分析学员经过培训后学到和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主要是学习者把培训内容加以内化的结果。由于学习内化是一种内隐的学习,所以内化的结果的评定可以通过相关主题知识测验、作品分析、学习成果展示等来进行。主要有论文答辩和校长论坛两部分。论文答辩主要是由学员提交课题研究论文,邀请专家组主持论文答辩并进行成果鉴定。校长论坛是学员根据自己的办学实践,结合培训所得谈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思路。

四是工作应用。工作应用是培训效果体现的最高形式。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培训结束后的跟踪调查了解学员是否能够把学习的成果迁移到工作岗位上,以及多大程度促进工作的改进,这种应用体现出学习者把内化的素质再加以外化,促使工作改进。

五是组织绩效。组织绩效的提高是培训效果实现的深层次体现。培训机构可通过后续调查了解培训对学员所在的学校及其同事是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工作方式、工作效率是否产生变化以及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具体衡量指标可包括学生学业成绩有无提高,学生素质发展程度是否提高,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是否发生积极的变化等。

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生;班级;平台;科研能力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黄鹏红(1975―),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创建有利于提高师范生集体科研能力的硬环境

1.构建班级双线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一定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助于形成班级特定的文化氛围,并借以传递和输送特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期望,同时在无形中约束和控制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而基于大学生的独特性,在构建管理制度时应注意双线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1) 班干部选举制度及结构组织

班干部选举制度是班级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意义绝不仅限于表面上的学生管理意义,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与文化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更是科学研究精神的传递与回荡。为此,可在开学初在班干部制度问题上,由班主任帮助提出一个总体目标,针对部分学生认为当班干部会影响学习的错误观点,从学生个人成长角度陈述理由,激发起学生当“官”的兴趣;并规定以竞选的形式产生首届班委,推动全班学生积极思考如何能取得其他同学的信任,这是科学研究中的第一关的思维训练――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届班委采用内阁制,即由全班同学选出班长,而其他班委人员具体由班长任命,并交由班主任审核同意――其基本意图在于优先发展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后几届班委的选举形式由学生自己决定――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但提出希望采取每年换届、任期流动制度,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管理和建设――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自身的机会。

在班委的组织结构方面可以考虑采用树状模式,即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理,而是通过对班委会的管理,再由班委会具体参与班级管理。在这种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其基本职能是优化组织结构――科学、合理的优选班干,合理编制,科学引导,使组织达到最优化。一般来讲优化组织结构包括优选班干、合理分工和编制机构、培训和指导、为班干创设独立管理的环境和培养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等几个过程。在每个环节中,班主任都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本班基本情况和班级管理规律进行合理选拔、培训和任用,这样才能形成强有力的班级集体。

(2) 寝室联议会制度的确立和活动开展

如果说班委选举是从全班范畴的统筹考虑,那么,基于四人一寝室的寝室联议会是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雏形。寝室联议会是一个众议组织,是密切班委和全班同学之间联系的纽带。最初创建的初衷是为了与内阁制的班委形式相配套,班委能够倾听同学们的心声,更广泛地听取来自各位同学的意见。寝室联议会每两周定期举行,由组织委员主持,各个寝室的代表(非班委)参加,由代表对班委的工作态度和能力、班级工作和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对班级重大事件进行商讨。联议制度的执行有助于各个寝室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同学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术思想交流的积极性。

上述双线管理制度是构建适宜于学生集体科研能力养成的一种制度保证。

2.班级网站建设

网络具有信息流量大、传递速度快、交流的隐蔽性和真实性等特点,备受世人喜爱。新时代的大学生密切接触网络,对网络有独特的感情。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网络的特点,有必要构建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以交流思想感情、学习心得、反映学生心理动态发展、增强班集体凝聚力,促成提高学生整体科研能力目标的实现――建设班级网站。首先,班级网站是一个激发兴趣、产生灵感的重要场所,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帖子,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自己的或他人的科研成果,使每位学生获取对科研的感性认识。其次,在培养学生集体科研能力的初期,学生论文通常不会有大的突破,对学生论文的要求应该定位在模拟研究阶段,学会正确提出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做一些验证性研究。这就要求各个成员能积极搜集各种资料和信息(主要包括研究方案撰写,优秀论文,学术上的新观点等等)并上传到班级网页上,以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学生和内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说,班级网站建设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将会产生重大作用。

二、加强全体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打造一个尊重科研、崇尚学术的环境是影响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而探索各种具体的方法与途径来活跃班级学术气氛,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班级论坛:问题产生的摇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并能够较清晰地、准确地、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条件。班级论坛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其开展成败直接影响着智力激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为了充分调动班级气氛,活跃同学思维,扩大同学信息量及其涵盖面,在班级管理中可推出班级论坛活动,定期开展活动。班级论坛采取班级成员集体讨论和自由发言的形式,交换各位同学对当前一些社会热点和比较敏感话题的意见和看法,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广阔的空间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其轻松活泼新颖和贴近同学生活的特点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广大兴趣,吸引了全体同学的踊跃参加。让每位学生都在思索,体验思维锻炼和语言训练。

2.小组活动:蹒跚学步的载体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共生效应为大学中引进目前在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借鉴。在最初的学生科研能力养成阶段,凭单个学生的能力往往很难对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地研究,需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以谋求共同发展。在学习小组中,学生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对一些有价值的课题、教育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探究,然后以读书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并在班级里集中用头脑风暴法开展成果交流会,同学们可以彼此提问、质疑、评价,同学们对自己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反馈,这一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提升质量。活动中,班主任是参与者,同时也是指导者,但更多的是给予思想上的启发,因此学生在搞科研过程中思维不会受到过多的牵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学术活动:导向明确的真实演练

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如何提出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论证这一课题的可行性,采用何种方法选取被试,如何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如何进行实验设计或问卷设计,过程具体如何展开,这些对于没有从事过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与一套恰当的研究方法,有必要经常联系科研工作者做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开题、结题报告,同时组织同学参加课题申报、各项论文赛事,让学生在这些真实学术活动中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锻炼;组织同学对当前较为敏感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以论文形式呈现研究成果,鼓励同学积极投稿,参加各项论文赛事,申报校级课题,将各项科研成果编成班刊。班刊多以同学发表的科研作品、院校赛事上获奖论文、社会实践报告和学习小组的课题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以形成学生初步科研成功体验为目的。

4.社会实践:科研能力的课外拓展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一环。基于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可适当拓展其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带动科研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例,本着“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原则,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校广播电台开设《美丽心灵》栏目,开通心理咨询信箱,以此为途径来普及心理学知识;到实践基地系统地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组织同学到精神病医院见习,以此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锻炼班级同学的实践能力打开一扇窗户。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黄志成,程晋宽.教育管理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10~15.

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24 — 03

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规模发展阶段,高校数量增多,在校生数量激增,现在全国高校数量在2000所以上,在校学生3000多万,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跨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今高校从规模发展阶段进入了内涵发展时期,而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中学生工作是保证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从理论上不断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路径,以此来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机制。

一、人性化管理概述

1.人性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提出来是经过管理理论和实践100多年发展的结果。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管理领域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其运用于管理特别是企业管理的代表就是“泰罗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把人视为物,以物为本,实现了管理的机械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实行非人格化管理,他们主要依靠强迫、控制、指挥和惩戒等手段,辅之以金钱的刺激,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生产效率,也称为传统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理论重视物的因素,把人当成机器,制定和出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措施,辅以金钱的刺激,对人实行严格管理,以此来提高效率,其忽略了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未注意到管理和生产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20世纪2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人是“社会人”的假设,后来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沙因的“复杂人”理论、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等。

行为科学理论是将人作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假设基础上来看待,而不在仅仅把人当成“经济人”。它们认为人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人的因素是管理的核心因素,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民主化”和“人性化”管理,通过多种方式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以此激励他们在管理中的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行为科学理论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优化了管理的效果,它强调人的作用,关注人性,按照人性的需求和满足来优化管理。

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产生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它不仅汲取了科学管理理性的一面,又吸取了行为科学理论“人性”的一面,同时注重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系统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与以往理论不同,他不是将将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单个员工身上,而是过渡到树立企业的整体共同价值观念上,以形成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文化的调控职能,把硬性管理技术和软性管理艺术结合起来,刚柔并济,从而在管理中将理性与人本主义结合在一起。西方管理客体思想由‘物本管理’演变为‘人本管理’。”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生产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人是知识的载体,对人的管理从体力劳动者的管理转变到脑力劳动者的管理,从而使人本管理发展到能本管理阶段。能本管理,是以人的内在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本,比人本管理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更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以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价值。能本管理阶段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是人本主义思想的集中根本体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现代管理论不仅强调了严格管理的理性一面,更关注管理过程中人性的一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为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由于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成功。因而由企业管理领域扩展到多个管理领域,从而出现了人性化管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

2.人性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人性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它注重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关注人性要素,尊重人、理解人,以此来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业绩。人性化管理的实质是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被管理者,给予其关心和帮助,为其提供发展空间,从而挖掘其潜力,发挥其创造才能,人性化管理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对学生工作队伍和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合理满足从事学生工作队伍人员的物质和精神性要求,十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工作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一种管理模式。

3.人性化管理的内容

人性化管理是根据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来实施管理的,是将人性学理论应用在管理理论中,由传统的物本管理变为人本管理,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基本要求来实施的。首先是在管理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满足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人的生理的需要,如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身体需要和人的安全的需要,如生命、财产、职业等方面的安全需要。

其次是在管理过程中满足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人的社会交往、受尊重程度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等方面。这就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措施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满足人的各种基本社会需要,为其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和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最后是正视人性的特点,保留传统管理模式的长处,以人性化管理为主导,做到人性化管理和传统管理的有机结合。传统管理在保证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方面有其优势,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实行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能一味地排斥或反对传统管理,相反人性化管理应该在传统管理的基础实施,做到人性化与和传统管理的有机融合,在保留传统管理优点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因而在人性化管理的内容中首先必须制定和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管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

二、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1.高等教育理念的改变,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照搬了前苏联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原则和体系而形成的,其强调高等教育单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和理论教学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及其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脱离社会经济发展,闭门办学,专业设置、学生数量和办学规模随意性大;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也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专业素质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在这种理念下形成的高等教育机制和体制,在当代已经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高等教育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还要承担大众化教育的艰巨任务,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而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的学生工作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应在“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下,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学生看成高校的生存之本,学生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成人成才。

2.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呼唤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我国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管理理念上强调严格管理、绝对服从;管理体制和内容僵化,实行制度化、行政化管理;管理方法单调、多依靠经验管理,缺乏创新。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整齐划一、循规蹈矩、易于操作、便于管理,但学生成为被管理对象,且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就是管理形式单一、内容统一的机械式管理模式阻碍了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性。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人才的创新性要求,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和人才质量的培养。因而高校为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需要在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上做出变化,改变传统管理模式,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改变强制性管理而采取服务性管理,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

3.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今我国在校大学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自我意识增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思想更加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生活条件优越,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就业压力变大,心理承受力较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学生工作“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创新性的培养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要顺应时代潮流,改变以前刚性化管理模式,依据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学生做出符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教育管理工作,从而实现人性化管理。

三、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的策略

高校学生工作实行人性化管理,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工作和调动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调动学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坚持人性化管理,调动学生工作队伍工作积极性

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培养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专业化工作队伍。

(1)坚持以人为本,设计和制定工作制度

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是一支人数众多的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加强这一支队伍的建设,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各个高校在制度设计之初要根据人性化管理要求,制定辅导员、班主任的任用、培养和管理各项制度,为学生工作人员在制度层面创设一个培养人,提升能力的制度平台。

(2)贯彻人性化理念,确立工作激励机制

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关注学工队伍人员的自身发展,满足其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为此要确立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激励措施,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是建立工作绩效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其次是建立职务和职称晋升机制,教育部在2005年1月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要根据这个文件精神,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职务和职称晋升机制,对于那些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达到一定期限,成绩突出,而职称问题又没有解决的,可以设立非领导职务岗位,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从而为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3)坚持人性化管理,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学工人员编制上,高校要按照教育部1:200(辅导员和学生)的规定,及时足额配备辅导员,减轻辅导员工作量,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做好学生工作;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改善其生活条件、办公条件,为其提供便利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上,加强辅导员、班主任业务培训,通过建立定期专业培训和日常例会等制度,加强工作交流和培训,建立一支学习型的学生工作队伍。

2.坚持人性化管理,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两个平台建设,即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平台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平台建设。前者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一个安全的、有序的环境平台,其是基础性平台,后者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成长的平台,其是层次提升的平台。

(1)以人为本,打造安全、有序的学生常规管理平台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保障,高校根据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要坚持以生为本,制定各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首先是学生安全工作,主要包括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命安全。做好安全工作先要对学生灌输自我保护的思想,然后是学生工作部门要抓住学生“人头”,即要清楚学生何时何地在做什么,这就要求高校对学生在校期间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检查方法,做到管理到位,不能听之任之;其次是加强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保证学生按时起身,按时上课,按时就寝,从而形成一个学习有氛围,生活有规律,安全有保证的良好环境。

(2)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人性化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高校学生工作要从关心学生切身利益着手,满足现代大学生个体利益的需求。首先是进行思想引领,加强专业教育,以就业和创业为目标,改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是采取有效地激励措施,设立各种奖学金制度,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综合奖学金,专业的考级、考证过关奖,考研、考公务员奖等;再次是邀请知名学者、教授给学生开设一些高质量的讲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是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进行学习辅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立学生学习互助组并且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经常关心和帮助他们,使其走出困境,顺利毕业;对立志考研,考公务员和考各种专业资格证书的同学,学生工作人员要为学生参加辅导班,如考研英语、数学辅导班、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司法考试辅导班,提供力所能及地帮助。

(3)以生为本,搭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平台

高校学生工作要坚持学生为本,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搭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平台,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这个平台的建设主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各种文体活动、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得到锻炼,提升素质。首先是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结合一些爱国主义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展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题教育活动;其次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的文体活动,如读书活动、演讲辩论比赛、学科竞赛、文艺晚会和多种体育比赛等;再次是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种素质大赛或文体比赛,让他们在不同层次的舞台上展现自己,锻炼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第四是建立和培养一批责任心强,敢于勇挑重担学生干部队伍。要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参加活动积极性高,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活动能力的特点,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让其在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是深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由于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我控制和约束力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再加上就业压力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而高校学生工作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那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配合医院和家长做好治疗工作,促其早日康复。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条件,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还处于探索和发展过程之中,高校学生工作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人为本,采取各种措施,探索出一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的路径,从而提高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

本论文为淮阴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课外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阶段性成果。

〔参 考 文 献〕

〔1〕〔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 〔美〕托尼·布洛克特.管理理论与原则 〔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 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姜杰.西方管理思想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渊源;理论;模式;理念;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8(C)-0072-02

高校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的管理,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创新管理理念促发展壮大。随着大学社会地位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引领文化、社会服务等大学基本功能的协调发展,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强化管理、转换学校管理模式、确立以人为本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以人为本,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和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全面把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从字面意义解释就是把人作为根本。以人为本思想源远流长,既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又有广博的世界蕃衍。以人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近代的演变,受到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的影响,对传统民本思想内涵有了突破性的进步。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使民本思想走向又一个高度。真正的科学的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从社会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这就为真正的科学的以人为本作了最实质性的规定,从而使以人为本思想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我党自创建之初就奉行以人为本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努力实践这一思想,最典型的即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总书记的这两段话,充分说明了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要求的内在统一性。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践行党的宗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以人为本的实质所在。

二、推进高校的科学化管理

1、强化高校管理

要以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为借鉴,使高校像企业一样来思考自身的管理问题。就是要以实现最大的教育效益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管理环节来优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配置,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量为社会创造出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高等教育产品,以经营高校,实现最大的增收效果,以控制成本实现最大的节支效果。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科学管理的理论去管理高等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还处于经验型管理阶段,急待加强科学管理。这是当前我国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是高效办学的需要,是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认识和掌提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如果不了解这些特点,高教的经济效益也无从谈起。

改革高校运行机制,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把事业责任和经济责任统一纳入岗位责任范围,对全员进行教育效益的绩效考核,把绩效管理与职业管理、报酬管理结合起来,把提高教育效益的目标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改造高校领导班子和职能机构,让管理专家进入管理队伍并充当主角.对所有进入管理岗位的业务人员进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把管理的能力与实绩作为任免干部的主要依据。更新教职工的观念,主要是彻底破除思维模式,树立全面的教育效益观念,建立牢固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而且把这些意识同本人的利益意识和利益目标联系起来,使学校的教育效益成为自己关注的事情。

2、转变学校管理模式

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的过程,是与社会和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根本因素是人,应以人为核心,创造出一种新的活生生的以人为重点,带有感彩的管理机制来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高校管理机制创新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人才是高校兴旺发达之本,如何选择、培养、使用,关系到高校发展的百年大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尽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学校教职工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人文素养、履行职责的自觉意识明显优于其他行业。校长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实现观念上的两大转变。学校管理中,校长更应该相信广大教职工,素质是较高的,通过教书育人实现自我的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经过正常的规范和引导,能够自觉履行职责,自觉遵守规范,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构建共同愿景,规范和引导行为,促使广大教职工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3、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管理者必须了解人的需求。既要了解清楚在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还要了解清楚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关心了解员工的精神需求,员工会与他有心灵的沟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只有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采取激励措施,形成智慧风暴,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前进的动力是取得最大绩效的前提。发挥人力资源的有效作用,引进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只有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才能带动学科的发展,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才的引进创造良好环境,真正做到用好人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尊重学生的权利,教育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专长,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发展的机会。采取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重视学校精神在管理中的定向和指导作用,发挥情感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营造博爱思想的高品位文化氛围,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既包含建立在学校管理者人格魅力基础上的权威,也包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强调学生的观念和情感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既重视学生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又重视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自身的完善。可以说,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学生。学校的管理工作要为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使之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工作,积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管理活动本身也是一种育人的活动,高效能的教育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健康有序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组织氛围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使之能够在一种愉悦的学校环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应以素质教育观念为其基本的办学观念。这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现代社会对培养高素质人的需求。要求学校管理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4、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

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信任人,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激发人的主动性,发展人的自主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规范、扎实、创新的教学管理,是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学生在德、识、身、修等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员工享有的各种权益。高校的各项工作应当以服务教育教学、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学生受到平等的对待,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形成用事业造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献计出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高校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总的看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共中央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后,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5、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不仅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条件,而且是文明寝室建设成果得以完善和巩固的保证。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我们制定了旨在规范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狠抓行为养成教育。先后制定了有别于本科二批学生管理的《早读、晚自习考核办法》、《学生自备计算机管理规定》、《课程考核及学分管理办法》、《社团管理条例》,完善了鼓励学生创造发明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我约束和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公民和服务意识,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尊重了教师的自由和创造,提高了学校民主管理的水平,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激励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使教师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接受管理、参与管理,同时也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充满活力。管理者必须认真抓好每一个细节,超前谋划好每一个环节,做到细之又细、精之又精,才能确保工作中少出现或不出现失误,确保师生的健康成长,推进学校的持续和谐发展。相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新世纪定会相得益彰,焕发青春光彩!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保障。它具有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要管理好,必须先服务好,服务是前提,是完成管理目标的第一要素。在一定意义上说,服务好了,人心就稳定了,管理的措施得以落实,管理也就上去了;相反,没有服务好,学生有抵触,还谈什么管理。服务为先,管理也要跟进。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管理本身也是服务。服务与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手段和途径、是互相联系,没有轻重之分的,要齐头并进;该服务的积极服务、该管理的严格管理,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尽量做到服务与管理的完美结合。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通过学习活动,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培养的各个重要环节,大幅度促进其专业发展。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教职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施伟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张琳.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模式[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霍艳青.浅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7期.

[4]张铁明.论高校教育过程系统的特点及其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年04期.

[5]王元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10期.

[6]李平.模糊学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从模糊化思维谈起[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88年S2期.

[7]罗开春.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助学贷款管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9期.

上一篇: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 下一篇:水稻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