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型外语人才中的文化素质教育攻略

时间:2022-09-22 10:13:54

培养新型外语人才中的文化素质教育攻略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各国在政治、文化、贸易、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日渐频繁,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已成为当代社会亟需的“宠儿”,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因此提倡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全方位、高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对现代教育改革起着积极推动作用。本文从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性,阐述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外语人才培养;攻略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专业型外语人才,而是要求掌握知识更加全面、更加广泛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听、说、读、写、译等交际能力的外语技能素质,以及二外、计算机等通用技能的业务素质,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例如管理、经贸、计算机等领域的知识。

面对这种高要求的人才需求状况,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仅单一的培养外语专业人才,而应更多考虑市场的需求,为其供应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传统的应试教育和专业教育向文化素质教育方向转变。

1文化素质教育与培养文化素质人才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观察研究儿童成长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出发,得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教育基本观点。

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据的解释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其核心内容是,文史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艺术修养的教育,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

因此,文化素质人才应具备:

──创造性。包括冒险精神、探索的意志、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活动本身,即科学精神。

──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包括公民的精神与对社会的责任感。反对意识形态的灌输,反对训练驯服而划一的公民,主张唤起人民的政治意识和发展公民的美德,培养人们了解他们所处这个世界的结构,履行他们生活中的真正任务。

──人性。包括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人与人的精诚合作、互帮互助,人的感受性、情绪情感、美感、责任心、人类的至善至美。

素质教育培养的个性是一个化知识为智慧,转智慧为德性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因而,教育者应摈弃偏面的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观念,充分发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真正从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高度,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评价经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评价模式,造就具有健康人格适应社会事业成功的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以培养人才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为内容和目的。一些人以为所谓素质就是知识,其实不然,知识和素质是两回事。确切地说,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所以说一个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个有素质的人,但是素质高的人,肯定是知识渊博的人。知识只是素质的其中一个表现形式。

实行素质教育之本质, 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知识传授和文化培养, 使受教育者有效地获得相应的语言文化能力, 以使其在“智力成长”的同时获得“人格成长”。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加强历史、艺术、文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品位、人文素质及科学素质,使学生在智力和人格两方面卓越健康的成长。

2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外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然而,单一的外语人才已不再受市场的青睐,他们需要懂营销、国际贸易、计算机等专业学科的外语人才,即“外语+X”的人才。因此,这种“外语+X”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认可和欢迎。这种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广受青睐是因为培养出的人才既有外语方面的如听、说、读、写、译基本知识,有利于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还具有至少一门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会提高经济和工作效率。两种专业知识互为补充,互相支撑,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时,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专业,采用“外语+外语”、“外语+专业”、“外语+其他方向”以及“外语+专业知识”这四种模式培养新型外语人才。这几种办学模式有利于开设新的专业方向,拓宽就业渠道,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然而,新时期高校采用新方法培养外语人才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一,专业知识面狭窄,就语言来讲语言,没有进一步的扩展深入。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二,重理论而轻实践。老师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交际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三,学生普遍知识面过窄,综合素质较低。人文科学素质相当薄弱,阅读品位不高,且欠缺必要的艺术修养;四,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中人文科学素质水平较低,艺术修养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文化素质教育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针对上述提到的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用以下几点来解决。

首先,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组织课堂,这不仅可以减轻老师在教课时的负担,而且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优势,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既生动又有趣,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掌握所学知识。课堂上老师还应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纯灌输式的讲授方式,教会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应掌握的技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大学教育:“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学好外语的关键所在。

其次,高校应积极开设一些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了解怎样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要知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不是要培养人才认识问题的能力,而是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所以,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外语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到学校进行翻译以及教课的实习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习成效,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的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善。

第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外语专业学生对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认识和修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不只针对外语专业学生,更要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普及文化素质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开设人文、科学、艺术方面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进行选修。理工科的学生应加强哲学、艺术、人文等文科方面知识的学习,而文科学生要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文化素质。

最后,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水平已成为推进全面文化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高水平的师傅又何来高素质的徒弟呢?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状况。如果老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在讲授外语的过程中,除了讲解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法和句式外,还可以适当的进行知识扩展,讲述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艺术、宗教和风土人情,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由此可见,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要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形成全面的人格素质有重大意义。这里所指的素质就是前文提到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立身行事的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基本条件。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表示,我们要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迫切需要的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民族精英人才。他们须树立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复兴与民族振兴事业的远大志向,必须学贯中外,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能够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因此,高校应当从国家战略角度着眼来启动和建设国际型人才培养平台,与国家战略接轨,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亟需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高校还应该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外语精英,例如同声传译和高级翻译等国家稀缺人才。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眼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培养外语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文化素养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素质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将学生培养为社会青睐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承受力,能够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和交流的手段,也是一种文化理念甚至是价值观念的天然载体。一个国家或民族,可以通过本民族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文化信息并扩大自身的文化影响,从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该推行文化素质教育,从传统的语言型教育转变为文化型教育,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眼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崇高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具有创新热情,才会成为真正的精英和栋梁,才会将国家的发展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2

[2]钟启泉.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J] 教育研究 1999.5.

[3]梁长岁,吴明伟.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应加强素质教育 [J] 学理论 2012.22

[4]景志明.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及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再认识 [J] 西昌学院学报 2007.9

上一篇:由一次函数(三)教学的反思案例 下一篇:构建高效和谐的生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