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

时间:2022-09-22 03:36:51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

【摘 要】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回族文化内涵,尤其体育类“非遗”项目最为典型。通过研究发现,在《新课程标准》中将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机地纳入体育课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传承与发展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课程标准;传承

一、前言

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回族“踏脚”、回族木球、 回族方棋等。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代表性强、能集竞技性、游艺性、娱乐性于一体、能较好传达文化信号等特点。 另一方面代表了回族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如何把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与学校教育融合起来,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指导大纲的框架下,就回族传统体育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等进行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学校体育形式和内容,广泛开展优秀的回族传统体育,使之与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相适应,与大众体育发展相接轨,把回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办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就成为急需研究的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6年7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第三十五条规定: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教学内容。这个“保护条例”给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来源于回族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多以游戏娱乐的形式开展,在全区回族聚居区乃至周边省区(甘肃省、陕西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观赏性和浓郁的回族特色。在我区学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回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活力,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体育教学目的,而且使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在学校教育得到传承与发展。

当前我区回族聚居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都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活泼、缺乏时代气息和传统文化底蕴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缺少相应的运动器材,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性不大,兴趣附属于动作练习,阻碍了学生愉快的体验。相反,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游戏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动作发展全面,学生易学喜玩,而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易于普及。由于有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在课外,家长与亲朋好友也会参与指导,有利于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持久开展。同时,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组织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便于放手让学生自由结伴活动,不受时间、场地、人数和器材的限制,弥补了体育器材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缺陷。

三、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广大回族人民的喜爱,自1958年宁夏解放以来,尤其本世纪,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体育部门十分重视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研究,通过举办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和传统节庆活动,使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由于回族非遗中传统体育项目多以健身、游戏和娱乐为主,相对缺乏竞技性,使得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大部分依靠民间,有少一部分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种有效形式加以传承。

通过对宁夏回族聚居区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区各级各类学校中,有 67%的各级学校领导、24%的体育教师、82%的中小学学生普遍认为体育就是乒乓球、田径、体操、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现代竞技体育,对于回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对其具有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回族传统体育只是游戏和娱乐活动而已。因此,在制定学校体育教学计划时仍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回族传统体育课,如泾源县有5所中小学开设的“踏脚”,固原回中开设的回族木球,固原回族聚居区中小学开设的方琪,但是课时量少,没有引起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育和传承作用。

如何将有价值的、反映回族特色的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引进学校体育课堂,是需要教育界、文化界和体育界必须引起重视的课题。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具有浓郁的回族特色和健身娱乐价值,简单易行,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深受广大回族青少年的喜爱。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回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可以充分认识和理解优秀的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把它内化成自己的文化素质,以指导自己亲身参与其中进行回族传统体育的实践活动。对于传承与发展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区回族聚居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回族传统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加快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能够补充宁夏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它还有利于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的整理、挖掘和推广,能造就一批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促使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

四、《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传承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对策

(1)体育类“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使得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1991年至2012年,参加第四、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开幕式上,有回族群众和学生组织的踏脚表演队获得表演金奖四次,银奖两次的佳绩。还有回族木球项目在宁夏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由中小学学生组织的队伍经常获得比较好的名次。

(2)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种类繁多,有踏脚、回族木球、方棋、惯牛、拔腰、回族武术等,适应范围较大,教学中可选择的余地也较大,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更适应地处西北高原环境的回族聚居区农村学校的实际,回族聚居区农村学校开展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教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简便易行。在进行回族传统体育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和爱好安排回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制成教学光盘,使用多媒体方式加以演播,可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

(3)将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引进学校体育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回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校教育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认真实践,提高对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把回族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学校体育将为继承、发扬、传播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提供良好的教学场所,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中有的项目符合学校体育课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可在回族聚居区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加大回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学“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各民族学生系统地了解、学习、掌握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并通过他们实现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2]谭细龙.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宁夏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2NXYDCG21)

基金项目:宁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教育厅规划课题(项目编号:NXJKG11—187)

上一篇:新课标下小学美术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