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标签在物流中的应用展望

时间:2022-09-22 01:37:32

智能标签在物流中的应用展望

摘 要 文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外关于智能标签在物流中应用的相关文献,首先介绍了智能标签的相关知识,对RFID与WSN融合的中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其融合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文章最后对智能标签在物流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智能标签 RFID WSN

现代物流不仅要求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快速与准确,而且要求对复杂环境的实时控制与处理。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中,RFID技术为货物的跟踪、管理及监控提供了快捷、准确、自动化的技术手段,它目前在生产流水线跟踪、商品存储管理、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都取得了成功的应用。

尽管RFID技术提高了物流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就其技术本身而言,RFID只能实现对目标物体身份的全局标识。具有技术融合特性的智能标签技术能弥补RFID存在的技术缺陷,更大程度上推动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一、智能标签概述

对于智能标签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杜玉宝认为智能标签的全称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王世文认为智能标签(Smart Tag或Smart Label)是采用了RFID技术并具有存储能力的集成电路芯片。本文认为新的发展要求赋予了智能标签新的含义,智能标签是融合了其他信息技术的RFID技术,目前主要是与WSN技术的融合。

(一)RFID与WSN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对象加以识别并获取相关数据。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廉价微型的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的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二)RFID与WSN的结合

RFID与WSN的融合综合了两者的技术特点,它继承了RFID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的特性,同时实现了WSN主动感知与通信的功能。

国内外已有学者尝试将RFID和WSN技术进行相互融合。Urban等对RFID与WSN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Ju-Peng等提出了一种附带传感器的具有感知功能的RFID设备并用于私人物品保护;刘国梅,孙新德设计了融合WSN和RFID技术的一种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追踪系统。总结目前RFID和WSN的融合技术,可以将RFID和WSN的融合类型分为3类:

1、RFID阅读器与WSN节点的融合。融合后的阅读器不仅可以远距离地获取RFID标签信息,而且阅读器节点具有无线通信能力,能够读取标签内部代码、感知周边的环境数据、与区域内的其他无线通信节点形成多跳的通信网络、将节点采集的数据和物体的标志等信息高效地传输到上层应用。

2、RFID标签与WSN节点的融合。RFID标签携带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以与阅读器、其他节点或者无线通信设备通信。这种类型的融合不仅给无线传感器节点添加了RFID识别能力,而且使RFID标签能够主动获取数据信息。

3、RFID与WSN在系统层次上的融合。在这种模式下,RFID标签、阅读器和传感器物理上是分开的,无须设计并部署融合。

二、智能标签在物流中的应用展望

2006年9月国家科技部等十五个部委联合颁发的中国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中国发展RFID的分阶段计划。RFID技术实施进程应用步骤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培育期(2006年至2008年):跟踪国际最新共性技术的研发,结合重点行业应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技术,按照国家RFID标准体系框架,制定相应技术标准与应用标准,开展应用示范工程。

第二阶段—成长期(2007年至2012年):突破应用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及行业应用标准制定,基本形成中国6年RFID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

第三阶段—成熟期(2012年之后):形成国际同期先进水平的技术体系,实现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2012年之后,RFID技术的实施进入成熟期,预计今年RFID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70亿元。随着RFID实施第三阶段的到来,在推进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之外,还要加强RFID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智能标签的新涵义是RFID在更高层次上应用的必然趋势。

现代物流系统由整条供应链上环环相扣的业务环节和流程组成,在运作时,企业必须实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供应链上信息的变化以便做出快速处理。智能标签的发展将逐渐解决物流应用中越来越复杂的企业需求,满足企业对于信息实时获取与处理等更高的要求。未来智能标签在物流中的应用,将沿着更高速度、更小的体积、更低的价格、更具保密性及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方向不断完善,其(下转第131页)(上接第69页)应用前景是无可限量的。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上一篇:供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 下一篇:浅析UI在智能化软件中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