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构编制工作 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时间:2022-09-21 07:06:43

创新机构编制工作 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十一五”规划强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我们地方机构编制部门必须抓住这一关键,努力创新机构编制工作,为改革、开放和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找准定位,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思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机构编制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在实施机构改革、控制机构编制膨胀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机构编制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调整与改进。

首先应重新审视机构编制工作定位。机构编制部门是各级编委的办事机构,担负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研究拟定机构改革方案、科学组织实施的职责;担负着对关系重大的体制改革提供咨询和建议的职责;担负着规范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事权划分的职责;担负着做好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部门之间职责协调的职责;担负着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的职责。这些职责都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础性工作,这就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定位。我们只有找准定位,履行好职责,才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和“两个率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其次应依据新的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思路。机构编制部门新的工作定位,要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机构编制工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权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的意识、“以人为本”的改革和管理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各项工作。既要重视政府改革,又要重视公共管理体系的改革;既要重视阶段性目标任务,又要重视长远规划发展;既要重视机构、编制等“硬件”的合理配置,又要重视工作制度、运行机制等“软件”的创新;既要重视机构编制和人员的精简与控制,又要重视适应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机构编制。为此,地方机构编制工作应努力实现如下转变:

一是从单纯的办事机构向决策咨询机构转变。长期以来,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具体办理机构编制事项上,“就机构说机构,就编制说编制”,这种状况应当改变。机构编制部门必须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地提出体制、职能、机构、编制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建议,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真正做到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有作为。二是变被动应付为超前谋划。受长期形成的工作方式的影响,机构编制部门日常工作大多以党委政府交办、部门请示后被动办文为主。今后要为各项体制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就必须站在改革发展的前沿主动参与、超前谋划。三是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由于机构编制管理缺乏成熟的制度和完善的标准,所以较多地依靠经验,管理层次不高。今后要配置好有限的执政资源,就必须加快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四是变一收就死、一放就乱为总量控制、动态调节。从执政资源配置的规律性出发,摒弃传统的收、放思维,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盘活存量,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调节,既管住又用活。五是变重审批、轻监管为重审批更重监管。审批、监管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两个重要环节和手段,必须双管齐下、两手都硬。六是变切段管理为链式管理。长期以来,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社会保障等部门在人员编制管理上实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往往导致管理脱节,产生超编现象。亟须将编制管理与人员、工资、社保管理相衔接,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链。

以转变职能为抓手,推进地方行政体制创新

经济社会生活中凸显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体制机制不顺、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相关联。必须以转变职能为抓手,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一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在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准确规定各级政府与各政府部门的职责,规范政府的公共服务行为,落实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以高效、便民、负责的方式提供服务。二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十一五”是法治江苏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在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继续进行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和重权轻责等问题。三是推进“窗口”机构的改革。有计划地选择政务大厅、审批大厅等“窗口”机构进行管理创新,使之更加贴近基层和群众,更加具有活力和效率。按照相对集中的要求,科学调整业务流程和办事机构的设置,提高“窗口”机构办事效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规范办事制度,公开办事依据,明确办事程序,规定办事时限,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四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综合设置机构,精简领导职数和人员,整合乡镇事业站所,推进乡镇事业单位转换机制。重点是探索建立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乡镇领导体制、职能配置、党政机构设置模式,探索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点的公共服务模式和“养事不养人”的乡镇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关键是区分苏南、苏中、苏北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改革。五是推进地方各级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就是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基础优先、门类齐全、区域均衡、体现公平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做到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合理、监督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抓紧修订完善全省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方案,进一步扩大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试点。六是积极推进“扩权强县”。从江苏实际出发,借鉴外省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强化区域资源配置和协调。积极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逐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理顺、完善县级政府的体制机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县级行政管理体制。

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创新

继续坚持机构编制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和“一支笔”审批制度,坚决从严控制机构编制,大力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创新。要特别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努力营造基层体制机制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是建立编制宏观管理的机制。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机构编制“零增长”的要求,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控制编制总量、调整人员结构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环境变化和财政能力状况,综合考虑各地人口、面积、行政区划、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研究确定全省各级行政编制总量和公共服务规模。二是建立编制动态管理的机制。在控制好编制总规模的同时,开源节流,弹性调控,有减有增,动态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能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机制。强化机构编制部门的督查职能,建立和完善督查制度。跟踪重大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重点督查新增机构编制的有效运作。加大对机构编制规定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探索领导干部机构编制离任审计办法,建立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以各部门“三定”方案为依据、以职能评价为核心、以内部外部评价为双轴的机构编制绩效评估机制。四是建立以电子政务为手段的工作平台。规划建立机构编制信息管理系统,打造与组织、人事、财政、社保等部门信息互联共享的管理工作平台。推行编制实名制和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及时掌握、监督各地各部门机构编制运行动态。逐步形成部门相互配合、办事高效便捷、运作公开透明、管理科学规范、审批监督一体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

(作者系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上一篇:创建“人才特区”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下一篇:坚持协调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