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及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21 12:28:53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及策略研究

摘要: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计算机技能,提高学生素养,使其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基于我国当下一些主、客观因素,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其发展却十分滞后。通过相关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针对原因,笔者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希望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滞后;原因;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改理念的发展,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和发展观都明显发生了变化。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健康并且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计算机技术作为21世纪必备的技能,对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设置不科学,课时安排不合理;外因也是导致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

(一)学生角度

家庭的成长环境及父母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即使他们有兴趣的事情也经常会被打压掉。在我国,父母的观念是,学生读书就要考上理想的中学和大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良好的文化课成绩,特别是语、数、外这样高分的主科,学好这些科目是家长对孩子的必然要求。而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不参与中考和高考的,在大多数学校的期中、期末也是不参考的科目,所以父母只要求子女学好文化课,至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中学生自身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没有把其定位为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二)学校角度

在中学学习阶段,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中考和高考。学校要想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声誉,争取最大化的生源,能得到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等方面的认可,其升学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较高的中考和高考升学率,其文化课是必须取得好成绩的,至于信息技术课就会被学校冷漠,每逢到重大考试时,信息技术课就会让道其他考试科目,特别是主科。长此以往,信息技术课就会被无情霸占,根本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始终游离在学校教学之外,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三)社会角度

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主流观念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左右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价值的态度。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看重学历和文凭,“一考定终身”的现象愈演愈烈,这就人为地加大了学生对文化课考试的重视,而信息技术课却遭到冷落,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发展也就很难有大的飞跃。

二、促进中学信息技术课发展的对策探析

要想获得全面发展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对于中学生来说,不但要学习相关的文化课科目,还要获得其他方面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技术课不但能普及他们计算机知识,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信息技术教学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接受到信息技术课理论的熏陶,能接受到不同时期的计算机技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以接受到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课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我们必须加以重视,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政策法规,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机构建设

制定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的政策法规是信息技术课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和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保证音信息技术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长此以往,信息技术课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立足学生实际,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针对的是普通中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激发他们的信息技术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联想能力,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创造信息技术的能力。在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时,应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技术的信息技术理论,同时还要立足本校学生实际,创新计算机教学方式与方法,创作校本课程,以此为立足点,扩大学生知识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小青.提高中学课程改革实效的几个策略[J].江西教育,2012(3).

2.王兴华.计算机基础教学[J].新课程,2010(1).

上一篇: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下一篇:学生的厌学情绪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