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关于“体质学说”的初步探讨

时间:2022-09-21 05:17:03

古代中医关于“体质学说”的初步探讨

摘 要:中医对于体质学说的研究由来已久,体质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分类、发病、病性,治疗等多个因素,通过研究中医体质学说的源流及发展,探讨体质对于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性。关键词:体质学说;中医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5-1094-02

Discuss Physiqu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 Ni,LU Min

(Guangdong Hospital of TCM,Guangzhou 510120,Guangdong,China)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the Physique is long,Extensive Physiqueresearch,Design classification, Incidence, Nature of the disease, treatment, and other factors,Through study Chinese medicine Physique theory of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hysiqueimportance of TCM treatmentandDifferentiation.Keywords:physique theo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学术界对体质学说有过不少论述。如《苟子•非相篇》曰:“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这是最早的进化体质学说的内容。《周札•地官•司徒》中对不同居住条件人的形体特征进行了描述,其曰:“一曰山林……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民皙而瘪;五曰源湿……其民肉丰而痹”。《管子•水地篇》曾指出:“越之水浊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吕氏春秋•月令》曰:“轻水历多秃与痹人;重水所多臆与人”。《史记•贷殖列传》亦有“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之说,这些都是关于生态控质学的论述。这些都说明大多数医家都认识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具有不同体质的人对于不同疾病的反应性不同,同时体质在人体的发病及辨证、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体质学说的源流及发展,研究并阐明它,对于进一步研究体质学说有一定的意义。

1 中医体质的分类

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具有不同的体质,而决定人类体质不同是的原因是多种的。常见的如根据阴阳强弱和

筋骨气血不等,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灵枢•通天》);或根据五行归属,分为水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并且按照五行归属对于五行人不同的外貌、人格、心理特征和对疾病的易感性进行归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还有根据体型肥瘦、壮弱不同,分为肥人、壮人、瘦人、肥瘦适中、壮士等,其中肥胖体质还又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灵枢•逆顺肥瘦》);或根据禀性勇怯不同,分为勇士、怯士(《灵枢•论勇》);还有根据人的形态与精神状况结合起来分为“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数惊恐,是谓五形志也”(《素问•血气形志篇》),等等。

2关于体质与发病

《素问•经脉别论篇》云:“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勇怯,指体质的强弱,若是体质壮实之人,只会产生一过性的机体失调,故不易为病;而体质虚弱者,其不平衡状态便持续下去而成为疾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等,充分说明了邪气之所以能伤人,根本原因是“人”正气之不足。正虚邪客,正不胜邪,则导致疾病的产生,而气血逆乱、阴阳偏颇及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皆为主要的病理环节。《类经》曰:“禀赋为胎元之本,诸气受于父母者是也。”揭示了遗传性的体质对于发病有重要影响。《诸病源候论•漆疮候篇》曰:“漆有毒,人有秉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这是体质对病因的易感性的描述。《诸病源候论》指出,“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小儿药证直诀》更称,“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温病条辨》有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的论述。《证治准绳》论及“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闻,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属厥阴,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的规律。《伤寒杂病论》就妇人产后之体质状态,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这些都说明不同年龄、性别因体质因素不同,可以引起不同的发病情况。如《医门棒喝》说:“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

3 体质与疾病的性质

人的体质,察赋于父精母血,“以母为基,以父为”(《灵枢•天年》),充养、强壮于后天水谷精微。由于禀赋的差异以及环境条件、饮食结构、种族的不同,决定了个体千差万别。“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等。但不外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例如:体质壮实之人,生于南方之人,消瘦之人,阳气偏盛之人,易感受热邪、病多从热化、即使感受寒邪,也易转化成热证、实证;反之,易为寒证、虚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即阳胜生热证,阴胜生寒证。又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另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也与体质有关。一种可能仍然处于量变阶段,出现症状改变性质不变的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另一种可能是已经进入质变的阶段,出现改变旧质的真寒变真热或真热变真寒。再如《素问•风论篇》曰:“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即言所感受虽为同一风邪,只固有肥瘦之别,而发为“热中”、“寒中”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病证。《伤寒广要》说:“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假今索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索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充分说明病因或疾病相同,体质不同,则可出现不同的证候。《医宗金鉴》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华云曾说,“苦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成湿邪必易于化热,苦内生湿热,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证;苦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屈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证”。

4 体质与治疗原则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及“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邪气有余,邪气盛。体壮实,用性质或趋势相反的方法和药物减损病势。正气不足,体质虚弱,使用性质相同或趋势相同的方法和药物使其增益,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的目的。《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治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目的是“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乎为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丹溪心法》提出了“产前当清热养阴”的观点。《医学入门》则说:“产后百病皆血虚火盛,痰血妄行而已”。以上主要是不同体质不同疾病治疗的一些观点。关于治疗体质学《医学源流论》论述了“病同而人异”须异治的经验。《外感温热篇》谈辨证论治则更为深刻而生动,曰:“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临床治疗详察体质之重要性由此可见。

上一篇:茵陈越鞠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中医“治未病”思想干预艾滋病治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