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2-09-21 04:38:46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 要]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一直处于低潮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学者们从反贫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等方面来研究农村社会工作,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探析,为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打通脉络。“政府主导、社会工作者引领、农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方法是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农村社会问题复杂,农村社会工作还应不断深入。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农村社会工作是相对于城市社会工作而言的社会工作领域,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实际社会工作者(政府或准政府社会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理论情怀,以重建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心、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通过社区工作、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等方法开展各种活动,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主要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一批学者带头发起,之后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直处于低潮甚至是停滞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优抚和农村社会福利,这期间学者比较注重宏观上的政策研究。近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背景日益成熟,为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介入模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评述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形成综述,以求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众多学者对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析,许多学者认为农村社会工作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不可少的角色。社会工作作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专业力量,将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中坚力量。还有学者分别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贫困农村地区发展、留守妇女问题、农村养老福利问题、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等方面旁证了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带领新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社会。因此,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及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意义十分重要。虽然由于中国农村自身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仍有一定的困境,但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研究

随着学术界近几年来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关注,许多学者也纷纷投入了对农村社会工作内容的研究。梳理文献发现,学术界比较关注的农村社会工作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反贫穷社会工作的研究。贫穷的议题,并不单单是饥饿和经济的问题,因为经济的贫穷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凶杀、、虐待儿童、家庭暴力、艾滋病感染等。不同国家的农村所面对的贫穷问题各不相同,而且贫穷的议题也是不断的在变化。反贫穷是全球农村社会工作的重点,如何解决农村贫穷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其收入水平是农村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在传统的反贫穷策略和行动中,大部分都采取缺乏视角进行反贫。在这种视角制度下的农村社会工作者总是关注农村社区缺乏和不足的地方。吕洁等人指出反贫穷应借鉴专业化的反贫穷工作方法,尤其应该借助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论,培养专业的反贫穷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对贫穷人口进行扶助,使贫穷人口增强自助能力,增强自助脱贫的意识。基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现在学者们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视角――优势视角。从优势视角出发,农村社会工作者注重从农村社区丰富的资源和当地农民的自身能力出发,致力于挖掘农村社区的优势,协助民众寻找资源,这就使得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对于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所论述的方法还需更深入的实验检验和实践反馈去不断修正。对于如何介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显示是利用相关政策加以辅助专业基本方法的方式去介入。胡善平、潘春宇以安徽省为例,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和结构式访谈方式进行调研,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污名化、标签化、教育延续性缺乏、社会资源缺乏系统整合、教育缺乏公正性等问题,认为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加以解决,同时也阐释了社会政策相辅的必要性。李磊、徐杨在探讨、分析和评估了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的效能后,发现这种模式利大于弊,并提出了“一校一社工”的构想,同时也提到利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来协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农村老年人社会工作的研究。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而农村老人所占比重较大,农村老年社会工作极具发展空间。近一两年学术界也有学者关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庞飞通过实际调查了解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观需求,探讨了目前能否根据中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起能应对西部农村养老问题挑战的实践操作模式,同时也为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的本土化构建中提供了参考。庞飞也就社会工作如何介入西部农村养老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实践模式进行了探讨,对西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价值取向、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以及管理和运作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另外,也有学者从理论上尝试性的提出农村老年具体社会工作的构想。如何芸、卫小将尝试从理论上探寻社会工作介入五保老人服务,构想利用个案工作发掘五保老人潜能,构建心理支持网络,利用小组工作构建五保老人“内核-中层-”三层邻里互助网络,利用社区工作推动社区互助力量构建五保老人支持网络。遗憾的是目前具体的农村老年社会工作如何开展、面临哪些挑战等,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此外,学术界还关注完善相关社会制度体系、留守妇女问题、农民工服务等研究。不可否认,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来研究农村社会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个农村社区到个人,层层深入探析,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为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打通脉络。

三、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相比城市社会工作,专业的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发展都相对较落后。国内现有的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还很有限,影响较大的有云南绿寨经验、湖南湘西探索和江西万载模式等三种实践模式。

云南绿寨经验始于2001年,香港理工大学与云南大学合作,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开始在少数民族村落探索专业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该项目前后聚集了大批学者,经过十年多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往复,农村社会工作者和实践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绿寨经验在广东某些农村社会工作试点得到了推广。

实践经验证明,“政府主导、社会工作者引领、农民广泛参与”模式很适合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工作正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工作者引领、农民广泛参与”的良性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农村社会工作得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证。如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成立至今已有十余年,它承接政府项目,社工扎根于村庄与村民相伴同行,引领社区积极分子动员组成互助组来开展服务。多年来,他们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还成立了“城乡汇”联盟,这不仅推动了丰富多样的城乡互动活动,还摆脱了中间商的剥削,实现了互惠互利。国内其他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也采取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这种介入模式可以在中国广大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推广。

研究发现,文化顺应是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有效构建农村社会工作支持网络的前提。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离不开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更加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农民的日常起居以及其中蕴含的农村文化基础,在顺应当地农村文化中寻找更为深入可靠的途径。李锦顺以广州农村社会工作为例,对如何顺应乡村文化内核、构建农村社会工作支持网络的问题作了探讨。他认为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注意和乡村社会建立好良好的关系、注意和农民之间的人情互动、注意增进农民的利益以及注意使用权力资源的优势。同时古学斌等人在绿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农村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村落文化的矛盾,认为每个村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一味地以专业理念去介入,而无视当地的村落文化,那我们所做的都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并不能从根本上去深入介入。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要在中国乡村扎根,不仅需要细致理解村落文化的内涵和运作,敏感察觉地方性村落文化的重要性,更需要自我反思专业知识的盲点和陷阱,以真正理解村民的行为规范基础。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方法整合的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范式转变。在“探索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能力建设模式――以云南为例”的行动研究中,张和清等人从此次的经验中总结出一种优势视角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近年来,能力建设成为社区发展中一个广为使用的说法,学术界也针对一些实践例子进行了探讨。如张和清以广州社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为例,向我们阐述了广州社工如何通过与社区民众同行逐步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广州社工摆脱受助困境的另一个尝试是推动“映秀母亲”羌藏刺绣小组逐步迈向能力建设,并经过一年的努力,“映秀母亲”已经成为汶川母亲们自力更生、重拾信心的品牌,但受问题解决思维模式的限制和民众平等意识薄弱的限制,社工和“映秀母亲”的自助能力提升还经常处于两难的困境中。所以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还必须平衡各方面的利与弊,防止副作用的出现。

湖南湘西探索实质是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在湘西农村开展专业实习方式来运作,其社会工作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对云南绿寨经验的借鉴。在扎根村寨的实践中,他们经历了村情调查、文化入手、社区活动中心打造、扶贫工作、能力建设等历程,断续接力式服务已经持续了十年左右。

江西万载探索起步虽晚于云南绿赛和湖南湘西,但由于政府强有力的介入,推进的步伐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万载县创造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部门密切配合、整合现有资源、社工义工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广大群众受益”的“万载模式”。不单试点类型全面,在具体分工上,省厅倡导实施“1+3”模式,即一个专业大学生,带一个民政干部、一个试点单位干部和一个志愿者。这种政府主导、高校配合的联动模式,成功搭建起了运作平台。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社会工作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土理论还很缺乏,现有的理论研究还局限于一些学者研究和探索的实验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方法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加上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质,农村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普及还需很长一段时期。

四、关于农村社会工作的展望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大多关注农村社会工作背景以及其内容、介入模式方法方面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视角,例如农村社区优势视角、社区能力建设视角,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笔者认为当今农村社会工作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农村社会工作已从过去那种旨在对贫民进行救济和保证基本生活保障,转变到注重调动农民个体的主体性,致力于动员村庄及村民的力量(资源、智慧、知识、能力等)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和愿望,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不再以单纯受惠于社会的角色出现在社会上,而是以创造自身价值的新农民身份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但这仅仅是体现在个别的试点上。那么农村社会工作的存在、发展空间以及普及将是如何?目前虽有学者借助研究基金的支持来创造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工作空间,从而去探讨农村社会工作的理念与介入,这无疑是农村社会工作在中国复杂国情下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也将是非常漫长的奋斗之路。那么该如何来改变这一种局面呢?目前我国社会工作都是由自上而下的体制去推动发展的,所以完善相关农村社会政策,将农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相结合起来,关注“政策的倡导、农村社区动员参与、增能”等社区层面的介入以及家庭、小组和个人层面,这样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农村社会工作体系将更符合农民的真实需求以及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吴燕玲,郑振纾肖慧欣.农民参合现状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08(4)

[2]汪红.关于农村社会工作在和谐农村建设中的功能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2011

[3]李亚.社会工作的介入:一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常新枝.浅析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困境[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12(4)

[5]屈勇.农民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知研究――以江苏省的调查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10(8)

[6]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

[7]吕洁,杨晓娟,等.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农村反贫穷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农村反贫穷工作为切入点[Z].实践与探索,2012

[8]胡善平,潘春宇.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

[9]李磊,徐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基于对皖北M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调研[J].宿州学院学报,2013(4)

[10]庞飞.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

[11]庞飞.西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探讨[J].社会工作,2012(6)

[12]何芸,卫小将.着力强化农村五保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基于社会工作的分析视角[J].理论探索,2012(4)

[13]李迎生,李文静,吴咏梅,叶笛.社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模式与介入路径[J].学习与社会实践,2013(1)

[14]李锦顺.文化内核和文化顺应:差序格局与广州农村社会工作支持网络构建[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1)

[16]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5.

[17]张和清.社会工作: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以广州社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8]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农村社会工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75

上一篇:义乌购物旅游与香港购物旅游发展差距及对策分... 下一篇:国际贸易对会计国际化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