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培养

时间:2022-09-20 07:04:31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培养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养成个性,个性决定命运。这是强调行为养成是多么重要。良好行为养成靠的是行为能力培养。而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是靠家庭、社会或学校课堂之外进行的,课堂上传授的只是知识,忽略了课堂上的“行为”培养。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渠道,更应该加强课堂上的“行为”能力培养。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行为”培养呢?

一、行为感知

人的一举一动都受思想意识的支配,初中学生已具备了一些简单的辨别是非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因而他们的一举一动更是受思想的支配,而不是毫无意识的。我们教育他们要爱祖国、守法纪、知荣辱、勤学习、慎交友、修心理等教材编排的系统基本观点,必须先通过行为感知训练,比如先设计一个问题、一个案例、一个情境等,让学生通过研读、讨论、话剧、小品、辩论、交流、探讨等行为活动,从感性领悟上升到理性认知,自己得出正确的基本观点,这样才能理解谨记,才能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更好地指导课外行为。行之久,方可知之深;知之深,更可行之久。

二、情景假设

就是“纸上谈兵”,要求学生举例,举出自己在某种情况下是怎样做的,或者该怎样做,有什么收获感想等。比如,在讲授《难报三春晖》一节时,让学生设计自己如何敬重、爱戴父母长辈?学生的设计有“自己洗衣服、给父母洗脚剪指甲、回离家时主动给父母问好、好好学习让父母高兴、祝贺父母生日”等几十条,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同时用小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做出示范。这些行为训练,说明学生至少已经在认知上达到了目标。知方可行,我们长期引导学生举例,潜移默化,最终会使学生形成怎样做的思维定式。

三、行为练习

道德行为发于心而表于外,是由自我意志支配的。而行为练习表于外则不一定发于心,它可能是由他人意志强加的。尽管如此,行为练习还是有助于道德行为的养成的,形似才更便于神似。从具备行为到发自于内心,这是道德行为养成的一般过程。例如,在讲授“良好习惯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时,就进行了一次当堂室内“行为考试”练习:“请纠正你自身或身边的不良行为结果”。练习结束后,衣着装束整齐了,教室亮着的灯关了,地上的纸屑杂物痰迹“光”了,课桌上的物品整洁了等,学生做得都非常好,既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切实感受到了自己的行为给自己、他人、集体带来的变化,精神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四、树立标兵

有了理性知识,知道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还要有相应的目标认同,看看别人是否这样做,究竟是怎样做的。这样就要为学生树立鲜明生动的典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榜样既要有古今中外的历史英雄模范人物,更要有现实生活中的、特别是学生周围熟悉的榜样,比如:“语言美标兵”“形象美标兵”“讲卫生标兵”“行为美标兵”“心灵美标兵”“勤俭节约标兵”“吃苦耐劳标兵”等,通过故事会、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事迹再现出来,这样更形象直观,更感人可信,更具有魅力,更便于学生接受。

五、以身作则

作为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却对劳动不屑一顾,袖手旁观;要求学生尊重他人,自己却“不拘小节”,工作简单粗暴;要求学生自尊自爱,自己则视学生人格如草芥等,这样不仅会招致对教师的鄙夷,还会使你的苦心说教一笔勾销,付诸东流。比如,我要求学生不乱扔杂物,要随时捡起。我每次进教室发现学生身边有杂物时,就捡起放进垃圾箱里;我的衣着要整洁,言行要文明。我的行为感召着学生,我所带班级的教室始终是整洁的,打骂的现象也很少。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举一动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坐而言之弗如起而行之。

六、在教学过程中和行为培养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

1.知行统一

轻知重行或轻行重知,都是错误的。知为行服务,我们强调行,并不是把思品课变成单纯的行为课。离开了认知,行为养成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空话。

2.全面动员

德育行为必须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校、家庭、社会一条龙,互相配合,否则,教育是无力的。

3.持之以恒,勇于开拓

行为养成教育现在喊得响,而实际坚持系统进行的少,正在走着一条艰难弯曲的路,阻力重重,困难多多。因而要勇于开拓,大胆前行,敢于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不能半途而废。

4.切合实际,科学发展

行为培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脱离学生生理、心理实际,不能脱离学生现实生活,搞一些夸夸其谈的说教,列一些难以实现的计划,都是不可取的,应禁止的。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重要作用,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用心尽力去探求更多更好的方法和途径,以取得更好的课堂实效,社会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学

上一篇:怎样做好语文阅读教学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