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文学如何贴近听众

时间:2022-09-20 06:45:17

广播文学如何贴近听众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人们获取社会信息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这同时也容易滋生受众的浮躁心理。相当一部分人不希望花赞大量的时间来细细咂摸、品味长篇作品,即使对传统经典也不例外。纸质文学作品占领主要信息传播方式的时代已经不再,传统文学已日渐式微。这种文化背景,恰恰给以短平快和大容量见长的广播文学节目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它不仅可对传统文学起着补充和延伸的作用,而且能独辟蹊径,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广播文学节目能在相对短的单元时间内集中介绍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特点等,通过介绍与赏析,使听众展开想象的空间,迅速进入作品或优美、或惨烈。或激动、或跌宕,或壮阔、或幽静的意境,走入作家的内心,与他们同欢笑、共忧患,这是广播文学节目的最大优势。然而,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广播文学节目究竟该如何贴近听众、走向市场,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探究的课题。

我认为,要使广播文学走进千家万户。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第一,紧跟时代。关照社会,关照生活。

新时期的广播文学节目要贴近听众、走向市场,首先就要紧跟时代,关照社会,关照生活,在遴选题材、去粗取精的前提下,可适当选用网上素材。海峡之声电台制作的文学专题《真情传递》就把目光对准了网络文学,从海峡两岸“凤凰网络文学大赛”的冠亚军小说人手,揭示两岸网络文学不同的风格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选材很新颖。有时代气息。虽然最后的奖次不太高,但值得鼓励。

广播文学节目贴近听众、走向市场,还必须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与时代脱节的结果只可能是“曲高和寡”。广播文学节目能不能做成“文学报道剧”呢?我看可行。要抓住国内外重大事件或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做文章,一要追求节目的时效性,二要追求节目制作的简洁性。

第二,重视表现。强化细节。彰显文学魅力。

首先,广播文学节目要以优美的文字抒发浓烈的情感。

文学节目,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

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文学专题《不灭的心灯》就兼具了优美的文字与浓烈的激情:“……翻开扉页,我看见了慢慢老去的轮椅,慢慢老去的阳光,也看见了孩童样纯净的笑容,看见了松柏般不老的风骨。您嘴角写意地扬起,与山水一同呼吸,一同荡漾。这忘却时空的信仰、青春和激情。不正是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的风骨么……”作者选用了两个“慢慢老去”,惋叹逝去的岁月,随即又回音似地连缀了两个“看见了”,咏赞不曾逝去的“风骨”。“逝”与“不逝”的内涵反差,与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语言魅力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张力,一个平实却高大、淡定却又坚守的可敬老人形象凸显在眼前。这段文字必然唤起人们对文字蕴涵的精神力量的“发现”。对人的“发现”。

潍坊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金戈铁马奇男儿忠义齐鲁稼轩词》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一段:“……千载之下的这夜,秋风同样萧瑟。当我从墨香中重新读到辛弃疾。朦胧中仿佛昕到耳边传来稼轩弹铗作歌的声音,那个烟波浩淼却浩气长存的时代就这样从悠远的时光里渐渐走来……”考究大气的文字中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其次,广播文学节目还要注重细节。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处理得好。可锦上添花。反之则成为硬伤。广东电台音乐之声制作的专题《巴金的梦》中,选用了《怀念萧珊》中的一段:“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中间,编辑用这样一段话做衔接:病床上的巴金,继续做着他的梦。也许清醒,也许懵懂。生者与死者在这样的虚与实的场景中对话。梦中。巴金又回到了他在武康路的家门。接下来,“……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转换清晰自然,细腻的细节描写不仅使作品感人至深,分析的文字也毫不逊色。

再次,广播文学节目要扬音响之长。

作为广播要索之一的音响,是其他的文学形式所缺乏的。音响可分为动作音响和环境音响。动作音响可以补充和完善人物形象,达到洞悉人物的情感世界的目的:环境音响可以表达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运用巧妙甚至能达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精彩效果。广播文学节目可以借鉴并将其发展到极致,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广播文学节目要贴近听众、走向市场,就要放下身架,在高质量的前提下与时代接轨,与市场接轨,与普通百姓接轨。让文学走进千家万户,始终是我们广播文学节目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巴金说过:“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希望我们制作的每一个广播文学节目都能为听众准备好这样的“底子”,让听众坐得下来、听得进去,在欣赏中悦心悦意,进而悦志悦神。

上一篇:《经视直播》的散点式编排 下一篇:奥运报道中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