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建议

时间:2022-09-20 09:11:20

高校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建议

【摘要】英语口语作为日常对外交流的重要方式,是高职高专英语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愈来愈重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今天,如何提高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口语使用技能,使高职高专学生具备一定的口语水平已经是很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院08级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若干学生,通过对英语口语学习的调查,并结合现阶段普遍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学习和教育状况,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非英语专业口语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深入,关于高职高专英语基础课的讨论也有了基本定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其他基础教育要以够用为原则,积极辅助专业知识为己任。这正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重要元素之一。以我院为例,自从确立了“职业人”教育的基本路线以来,所有基础教育尤其是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也日益强调口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是今后学生步入社会后见证业务能力必不可少的一步。本文主要针对我院08级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展开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任课教师经验交流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情况,并结合现阶段普遍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学习和教育状况,做出分析,提出相关的见解和对策。

一、我院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现状

1.学生口语现状调查结果总结及原因分析

实际上,整个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并不令人满意,我院学生也面临着相同的尴尬局面,英语口语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口语水平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英语,在说英语时有强烈的不自信感。绝大多数学生只会一点点常用的交际用语,由于等级考试的压力,往往只会纸上谈兵,通常遇到实际情境,就变得哑口无语,无所适从,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相当薄弱。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外在原因:

(1)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我院向来重视等级考试通过率,过于偏重语法、词汇、翻译,轻视口语教学。而为师生所共同接受的是英语水平测试B级以及大学英语三级,这两个级别的考试都不包含口语测试。平时的期中、期末测试中一般也不包括口语测试。因此在当今社会如此重视口语交流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学生即使拿到英语等级证书之后也并没有高人一筹,达到与专业知识相辅相成的效果。

(2)就高职院校而言,全国至今没有一套统一的基础英语教材,似乎各个学校都在尝试寻找不同的更新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我们学院也不例外。自1998年建校以来,分别采用过教育部出版的《高职英语》、学林出版社的《走出牛津》和正在使用中的浙江大学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教材的频繁改换肯定暗示着教材本身出现的不完美之处,教师的不受用或者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欠佳。

(3)近年来,由于学院不断扩招,教学师资显得捉襟见肘。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基础教学不得不采用“大班制”的授课方式,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五六十人。如此规模的英语课堂,势必会影响整个课堂秩序和效果,教师只能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教学课时有限,在任务紧、课时少的情况下,课堂通常只能做些简单的句子翻译、跟读模仿、视听训练等活动,很难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口语强化活动。

(4)虽然我院连续几年开展了英语“寝室杯”的活动,今年联合学院的英语协会还组织了规模有史以来最大的“英语节”,内容包括以英语辩论、演讲、朗诵、戏剧为主要形式的英语能力较量比赛,旨在唤起全民的英语意识,增强对英语的重视,尽量以多形式的活动在学生中形成学英语的普及面。可是综观这些比赛,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兴致似乎并未达到活动初衷,学英语的气氛也未能如人愿。学生即使参加了比赛,也只有少数能达到较好的水平。

2.当然学生的内在原因也不容忽视

(1)受传统学习教学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听磁带录音,课后完成布置的作业。如此的学习经历让他们不愿意与教师、与自己的同伴交流,获得口头交际的能力。追求这样片面的学习效果最不利的就是掌握英语口语的准确度和流利度。

(2)进入我院等类似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在高考中属于第四、五批。这就代表着本身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习惯都不是很理想,入学之后的学习动机低下、学习兴趣不浓和学习效果不佳,这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是有所差距的。如此也会导致英语语言综合素质不高,口语表达能力更弱的状况。

(3)学英语最重要的是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渴望能用英语与人交流,自然会心甘情愿地寻找和接受各种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可是缺乏如此动机的学生,通常多半是被动地开口说话,由于口音方言化、词汇匮乏、语法不扎实等多方面原因,更导致不能开口说英语,越不说就越没自信说,越没自信就越不敢开口说的恶性循环。所以大多学生都有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如何突破这种障碍值得教师们探究。二、提高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对策

针对我院学生的英语口语现状及其特点,遂总结以下对策,以待参鉴和实践:1.从教师入手

(1)优化教师素质。高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需要家长、教师、学生相结合,需要各门学科相结合。但是实现这系列结合,首要要从课堂这一主渠道上入手,课堂上进行学习交际口语和职业交际口语的训练,传授知识、训练方法,否则,相对自学能力较弱的高职生要通过自己的摸索,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将是成倍的,而且可能还会因为方法的不当而走更多的弯路。所以在现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举足轻重的。教师要不遗余力、持之以恒有意识地鼓励我们的学生重新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

(2)强化教材建设。学生口语能力培育的教学目标实现,除了要提高认识、选准切入口来提高口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之外,更要通过课程教材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有职业教育特色又缺乏对英语口语培养训练基础课程教材,不仅是满足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完善大学课程建设的要求。要加大力度,遴选教材、优化师资,准备好课程建设诸方面的条件,为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3)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弥补教材的缺陷,丰富我们英语的课堂,努力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如果每堂课能不拘泥于有限的课本内容,能给英语课堂注入更多的生命力,让每个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动起来就皆大欢喜了。教师可采用多层次地教学,运用多重教学手段和策略,使课堂始终处在良好的互动状态中。教师本身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可以是“领袖”,也可以是“参与者”,可以是“合作者”,更可以是“观众”。

(4)注重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每堂课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应下意识地注重口语训练的这一环节,不能因为教材内容过多而忽略口语训练。口语训练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生有所斟酌和选择,逐步提高学生口语水平。教师可以继续沿用,如Ask&Answer,Repeat,Makeaconversation,Followtheexamples,Brainstorm,RolePlay等传统而简单的口语操练,这些适合英语程度较差或者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的学生,内容可以相对贴切学生熟悉的话题。还可以拓展性地尝试,如FreeTalk,DutyReport,GroupDiscussion,ClassDebate,ClassCompetition,Imitation,etc.

(5)注重文化熏陶。教师除了考虑以上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之外,还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说这个语言的国家的文化。所以文化熏陶也必须被带入我们的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引进视听材料,如BBC、VOA等原声英语节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安排观看英语影视教学片的欣赏和讲评,让学生在融入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爱上英语、爱上说英语。

2.从学生入手

(1)要有主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英语说英语的校园气氛,在校抓住机会不放松,就业后始终注意自觉提高的觉悟。将生活交际口语不断完善并将其中的优势进行有效的正迁移,让学习交际口语中形成的经验和体会不断丰富职业交际的口语实践,通过实训和实习,为步入职场奠定较为扎实的口语交际基础。

(2)重构学习观念。学生要把学习原则放在第一位,教学原则放在第二位,这一点对于取得好的

教学效果来说非常关键。英语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工具,它的教学效果更多地体现在培养的毕业生能否熟练应用,因此学生对英语的态度决定其成败。口语作为英语应用的一个重要窗口,它能否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激励方法来管理学生,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教学的成功。

三、结束语

总之,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任重而道远,这一客观事实,教师需正视和积极面对,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各项口语训练活动当中,改变教师“一唱到底”的老角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利,教师也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杰.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状况分析及解决措施.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4):85~86

2张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8):182~183

3赵玮.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加强途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40~41

4李丛梅、赵凛.当前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7):113~114

5陈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2

6文秋芳.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1999:2

7教育部高教司.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 下一篇:民政局县村规模调整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