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09-06 09:39:38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大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对辽宁省内17所代表性高校进行调研,总结出辽宁省内高校社团建设的现状,并借此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方面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80-02

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社团建设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可以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当今大学生的生活不再局限在单一的专业学习中,而是希望在大学期间把自己打造成发展全面、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同时兼顾个人个性特长的社会人。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而各种社团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正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平台。

2.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可以为促进大学生自我锻炼和成长成才提供更多广阔的平台。目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都在不断增强,原有的学生组织形式(如学生会等)对某些学生来讲门槛高、竞争性过大。而社团的性质、目的和功能与这些学生的内在需求有很大的吻合,为这些有爱好特长或有管理才能、希望得到锻炼的学生提供了更多自我锻炼、成长的机会。加强大学生建设也正是推动更多的学生成长成才。

3.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可以传承和培育更多更好的校园文化。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人文精神的积淀可以通过单纯的展示活动体现出来。但是要是真正地继承和发扬,根植于基层学生的社团就能发挥极大地的作用。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社团发展的规划设计,提高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省内大学生社团的现状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社团大致分为理论学术、志愿公益、文体艺术、科技实践及其他五大类,其中文体艺术类社团由于活动入门难度较低、群体性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参加人数上都是最多的;理论学术类社团参加的学生最少;志愿公益类社团虽然数量上最少,但由于其具备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且活动自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入门难度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参加学生并不在少数。具体见表1。

调研结果表明,目前辽宁省70%的高校以团委为指导社团联合会的方式来管理社团,与学生会呈“两翼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管理模式在重大演出活动期间,两会间的高度配合会体现出较高的执行能力。但在日常管理、建设方面也难免会产生混乱;在社团成员方面,1~3年级学生是参加社团活动的主力军,社团干部则主要集中在二、三年级;指导教师对于社团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省内高校社团教师的覆盖率普遍较低,仅有5所高校能达到100%,最低的仅为14%,外聘指导教师较少,且大多限于文体艺术类和科技实践类社团中。社团不能得到有效指导也是影响社团延续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被调查的高校近三年注销的社团数量都在3~58个不等,究其原因,除上述缺乏指导外,还包括社团活动能力偏弱、社团参与人员过少、社团职能相似合并、社团缺乏组织纪律性、社团活动经费不足等。种种因素都制约了高校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省内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1.充分认识社团的作用。高校领导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将其纳入到高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中,作为高校学生能力培养、辅助成才的重要阵地,使社团发展能够得到坚实的保障。

2.逐步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古语曰: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规章制度作用尤为重要。社团管理部门应从社团人员构成、内部环境入手,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自主管理和发展的运行机制。要规范学生社团资格的审查、章程的审定、活动的考核以及年终的评比,还应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同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挂钩,增强社团的吸引力。

3.逐步提升社团发展环境。社团发展环境不仅指社团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的硬件建设,而且还有诸如经费保障、指导教师保障等软件建设。高校需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在社团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为社团开展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为社团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对于指导教师保障方面,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具体的指导规定,很多情况下是教师凭着责任心和热情对相关专业和爱好的社团进行指导,还有很多社团没有指导教师。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社团建设和指导中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评聘上制定相关政策,如评选“优秀社团指导教师”,在工作量、岗位聘任等方面提供保障等。只有这样,社团活动的内涵才能真正得到拓宽、加深,才能避免肤浅化、表面化和平面化的弊端。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诸如社团成果展示、社团文化节、社团巡礼等活动,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主题和内涵,为社团品牌的创建、社团组织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的提升、社团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提供良好的条件。

4.抓好社团干部培养。社团发展的层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的个人能力,培养好一支社团管理的学生骨干队伍,是高校社团实现良性发展的又一基础。

首先,社团管理部门对社团选拔干部既要敢于放手,又要避免放任自流。要在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将品学兼优、作风正派、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学生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训,定期举办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使他们在社团任职期间能提高业务素质和个人素养以及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社团的战斗力;再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选拔、管理、考核中来,以提高社团干部的积极性。

5.扶持和培养优秀社团,实现社团档次的全面提升。学校在大学生社团发展方面注重量的变化的同时,也需要注重质的变化。应引导学生社团从重娱乐消遣到重成长立业方面的转变。大力扶持理论学术型社团,热情鼓励科技实践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公益型社团,正确引导文体艺术类社团。要定期搭建平台推出典型社团、品牌社团、星级社团的评选,形成良性竞争与协作机制,引导社团活动向精品化方向发展,以此带动社团的共同发展。

6.加强社团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高校社团数量的逐年增多,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将是势在必行的工作。高校应将社团建设与党团建设结合起来,在一些发展成熟、机制健全的社团中建立团组织,积极寻找社团自身建设与社团团支部建设的有效结合点,使学生的社团工作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利延伸,同时,党团组织保障社团发展在思想上的正确导向,实现良性、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立项课题《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朱洪男(1977-),本科,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讲师;张涵(1985-),硕士研究生,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团委讲师;喻崇欣(1978-),硕士研究生,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

上一篇:谈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下一篇:基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中职理实一体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