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公司 冲破围墙

时间:2022-09-20 08:40:04

技术公司 冲破围墙

卡梅隆来中国开公司,小马奔腾买下数字领域……电影技术领域的国内外互动,从项目合作和人才流动开始转向企业层面的直接合作

詹姆斯·卡梅隆懈旗下技术企业进驻内地,小马奔腾对北美特效巨头数字领域传媒集团(Digital Domain Media Group)的收购更是备受瞩目……电影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在2012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好莱坞特效“落户”内地

今春的北京电影节期间,两家国际知名电影技术公司先后“落地”国内。首先是卡梅隆与其合作伙伴文斯·佩斯的3D技术公司卡梅隆-佩斯集团,该公司的中国分公司宣布将落户天津。差不多同一时间,数字领域集团与内地电影业新贵小马奔腾宣布达成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在内地合资建立一个后期特效基地,以及一部耗资9000万美元的合拍动画电影《唐波传奇》。

其实在此之前,欧美一线技术公司在中国大多已有所动作,例如新西兰的后期、特效巨头韦塔数码近年来在中国就有不少合作业务。而在2012年5月,好莱坞最著名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也与内地的Base FX开始了战略合作。据悉双方的合作目前已涉及一线实际运作。按照协议,工业光魔会把自己承接的项目分包给Base FX, 并派专业人士前来指导,后者也将派遣人员前往美国培训,并参与对方的实际制作。

特效行业存在投入高但实际利润率偏低的特点,尤其是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流程复杂,工期长、要求高、盈利难度很大。即便是《超凡蜘蛛侠》这样的A级项目,特效公司正常的利润率也只在5%左右。一旦制作出现反复,赔钱也是家常便饭。业务以好莱坞大片为主的数字领域近年来参与了《复仇者联盟》《变形金刚3》等一系列顶级大片,但公司的经营状况非但没有好转,负债与亏损却逐年攀升。

此外,2008年的经济危机极大冲击了国际电影业,其效等技术产业是重灾区,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老牌公司。近年来,北美特效名厂倒闭不断,仅在最近两月就又有多家公司关门,这其中包括《普罗米修斯》的主力特效团队Fuel VFX以及参与过《泰坦尼克号》等片的Matte World Digital。

在此背景下,开拓新市场变得极为重要,尤其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

相比之前项目、业务方面的合作,近期来华的国际技术企业更多采取了在内地建立分公司的方式。其中,既有Pixomondo这样的海外全资“直营店”,也有联合本地伙伴发起合资公司的模式。卡梅隆-佩斯中国分公司股东就包括两家国有企业——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和高新控股集团。

中国市场的传统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但对于当前选择来华的国际企业来说,降低成本已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加拿大特效企业Vision Globale最近宣布了在内地建立分公司的计划,公司总裁兼CEO马修·勒弗伯若(Mathieu Lefebvre)表示,来到中国的决定并非出于成本考虑,“这里并不便宜,即使是还算便宜的地方恐怕也便宜不了多久了”。来华已有3年的Pixomondo也有同感,其负责人寒洋表示,相比德国等地,北京、上海在很多方面的成本实际上还要更高。他们更看重的,还是中国市场的想象空间。

对于有意来华设点的海外企业来说,另一个重要利好是各类电影基地项目火热。目前,天津、上海、杭州、海南等地都在扩大当地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各类影视基地和产业园区规划频出,科技、人才密集型的电影技术类企业无疑比较适合此类项目,尤其是国际知名企业更是各地争相“礼遇”的对象。在上海,特艺集团、杜比实验室等知名电影技术企业早已设立了分支,而近年启动的“东方梦工厂”和“梦基地”也备受关注。各地其他类似项目也不乏海外公司的身影,例如无锡电影基地中有专攻摄影棚管理的罗利集团,天津除了有卡梅隆、徐克的3D公司,总部位于洛杉矶的后期公司MTI也计划在当地开设一家专门从事电影修复工作的分支机构。

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最具吸引力的还是本地市场的提升空间,以及其中蕴藏的机会。

北京的Base FX是内地的一线特效企业之一,该公司起家于华语片,其参与的首个电影项目是2009年的《白银帝国》。此后公司通过与HBO的长期合作打开了知名度,尤其是2010年Base FX参与特效制作的《太平洋战争》(The Pacific)拿到了艾美奖最佳特效奖。和内地很多知名特效公司一样,Base FX当前业务主要还是以海外代工为主,但近两年,华语片项目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公司近来参与的本地制作包括《王的盛宴》《画皮Ⅱ》,以及与Base FX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陈嘉上的新片《画壁》和《四大名捕》。在内地特效业,Base FX的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参与海外代工实现最初发展,随后把目光转向内地。

对国际技术公司而言,中国的吸引力也首先来自不断发展的本地市场。卡梅隆的3D公司在海外的第一站就选择了中国。欧美传统市场长期不景气,中国市场的意义也由此上升到战略层面。

记者2010年在上海电影节结识了科纳集团(Kerner Group)的总裁艾瑞克· 爱德米兹(Eric Edmeades)。该公司前身是工业光魔的模型部门,在现场特效和3D特技领域经验丰富。当时科纳拿了一个合拍项目来参加上海创投会,爱德米兹希望借此实现与中国的合作。对于中国市场,科纳集团异常积极。仅仅数月之后,公司的一位投资人通过其他渠道又联系上记者,希望能在内地找到合适的合作、合资伙伴。事后证明这样的急切是有原因的,2011年2月,这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牌特效公司突然宣布破产。

类似情况最近再次出现,虽然通过与小马奔腾的合作实现了在内地的“落地”,但积重难返的数字领域集团还是在劫难逃。9月初,公司宣布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其实这家著名特效企业去年就经历了一轮危机和重组,在大批裁员和高层变动之后,最终还是走到了破产这一步。

国际特效大环境的持续不景气给中国电影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近两年,反向输出时有发生,之前北京幸星收购加拿大Rainmaker公司就是一例。而最近数字领域的收购案更是轰动性案例。在破产后的拍卖竞标中,这家北美特效知名企业最终被其在亚洲的两位合作伙伴——印度巨头信实媒体集团(Reliance Mediaworks)和中国的小马奔腾联手购得,价格为3020万美元,完成交易后,小马奔腾持有数字领域70%的股份。根据交易的主操盘人、小马奔腾副董事长钟丽芳之前对外的介绍,公司将和收购搭档信实集团合作建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数字领域”的品牌将保留。

此次交易中,除了付给债权人的竞购款外,小马奔腾还需为数字领域筹集未来一年的运营费用,大约2000万美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整桩交易小马奔腾的花费大致在4000多万美元。对于在国际电影界少有跨国收购的中国企业来说,能以如此价格拿下一家好莱坞顶级专业公司是相当划算的,后者在技术领域的品牌和经验正是国内电影界稀缺的。据悉数字领域被拍卖的总共有6块业务,小马奔腾的收购包括其中最主要的特效业务,还有主攻广告和3D舞台技术的子公司Mothership,以及数字领域持有37.5%股份的魔幻电影《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

当然,收购完成不等于合作完成。之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经验也告诉我们:当老板并不容易。

收购完成后,摆在小马奔腾眼前的挑战只会更大:数字领域的倒闭深层次的根源是当前整个特效行业处于困境,这些绝不会因为换了老板而有所改变。现在看来,摆在新公司眼前的首要难题是在保持项目流的同时降低成本。对于熟悉中国市场的小马奔腾来说,关键是能否有效整合中美两地资源。由于中美两地电影业的现实差异,小马奔腾将数字领域直接引入其在国内电影业务的可能性不大,重点可能还是会放在如何利用内地的劳动力优势以降低后者的运营成本。

而且,对特效企业来说,核心资源不在于技术,而是客户资源及核心人才,尤其是能够联系大项目和大导演的管理人员。根据拍卖协议规定,小马奔腾已与数字领域被收购业务的员工完成续约。从长远看,如何稳定公司既有核心人才和团队将是小马奔腾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要面临的主要挑战。

上一篇:中国巨幕获电影技术应用成果奖一等奖 下一篇:国庆长假助推影市升温半月票房6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