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经贸类课程中采用学生积极学习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09-20 08:33:08

双语经贸类课程中采用学生积极学习模式的探讨

摘要: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12级学生为例,采用了学生积极学习模式进行一学期的双语《金融学》实验教学。该模式符合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标,强调教师精讲,及时反馈,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围绕教程前后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了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势和需要改进之处;实践证明,采用学生积极学习模式符含培养复合型经贸人才的教学理念,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生积极学习模式;双语;《金融学》教学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商务英语专业商贸课程建设改革实践与研究,编号:2014JGB116,项目负责人:范亚刚。

商务英语专业双语经贸类课程的教学目前在全国高校中都还处在摸索阶段,主要是因为英语中加上了公式、计算和原理的内容,文科学生难以适应。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学进去,很多教师都围绕如何让学生参与进去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专题讲解、软件操作等等。让学生“动”起来很容易,问题是“动”中教师做什么?教师要权衡诸多问题,如控制与放开、讲解与操练、失误与更正和反馈等等。学生“动”的目的是思考、理解、总结和消化,前提是学生有知识储备和系统学习了相关理论。显然,知识输入是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谁来输入、输入多少、怎么输入是值得研究的。本文所实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输入首先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但实际上教师的知识输入隐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该教学模式的理念是以学生的旧知识带动新知识,由学生熟悉的日常经济现象引入,并拓展到宏观、抽象的经济理论,教师的总结和反馈是教学的焦点。该模式可称为学生积极学习模式,其具体内容在下文中详述,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12级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前后的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例,探讨此模式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问卷前有关教材、学生和老师情况的简介

1、教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双语《金融学》课程,首选教材应是英文原版的引进教材,这样能确保英文地道、内容新颖。当前采用的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教材《金融学》(Financial Economics)第二版,该教材的作者是兹维・博迪(Zvi Bodic),罗伯特・C・默顿(Robert C. Merton)和戴维・L・克里顿(David L. Cleeton),中文翻译版是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便于理解,要求学生英文版和中文版都购买。该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接地气,与日常经济生活紧紧相连,讲解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联,练习编排紧扣各章重要的知识点。

2、学生。进行教法实验的学生是广西师范大学商务英语12级本科生,三个班共96人。尽管他们在学习《金融学》之前学过一些商贸类课程,如《经济学原理》等,但是他们普遍畏惧计算、公式和图表分析。即使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他们也常常视为负担,这是由其文科背景决定。然而,他们对概念学习和记忆却乐此不疲,在课上喜欢被动听课,很少主动发言。

3、教师。笔者是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讲教师,优势是在从教之前在中、美银行等金融部门工作过,有着丰富的金融领域工作经验。具备从业经验的教师的优势是在讲解中能加进个人接触的案例,使讲解变得生动。在实施学生积极学习模式时,教师的角色实际上是多重的,如导演、设计师、教练、评估者等。

二、学生积极学习模式的理念和时间安排

本文所进行实验的积极教学模式是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现状,参照国外教学模式所设计的。其核心思想是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小组协作,引导其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在同学面前不甘示弱的心理,给学生在同学面前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自己学习技能的机会。由于《金融学》是选修课,课时较少(每周3节),所以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国外这类课的普遍模式是讲座领先,其他时间分组讨论跟进,分组讨论一般由博士生助教主持。显然,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况且即使安排了讨论部分,很可能各个组情况各异,浪费了时间。因此,根据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从术语、概念切入,然后到语言应用,再到理论探讨这样一个顺序构建教学模式。各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如图2所示。

1、概念介绍。先介绍各章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进行英汉比较,这个部分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

2、语言应用。让学生把概念和术语与现实场景相联系,编成角色表演。例如,在讲解美国银行存款种类时,可以把支票帐(checking account)、储蓄帐(saving account)和定期存款帐(CD)编进一个外国学生到美国银行开账户的场景,让学生表演。表演完,老师稍加解释,并与我国的活期、定期和理财账户进行比较。语言运用部分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以上两个环节实际上还处在语言和概念学习阶段。

3、学习小组专题讲解。该环节是督促学生看书、理解的重要部分。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3―5人,指定章节,让小组在课外集体讨论陈述内容并设计PPT。讲解、陈述的内容要求学生以自己读懂的内容为主,最好加上自己想到或查到的例子。在讲解、陈述时,可以派小组代表发言,也可以让小组每位同学轮流发言。这个部分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要在课外花费很多时间准备。不过,学生反映他们是愿意在一起活动的,都能认真准备。通常学生讲得很肤浅,有时还有错误,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学生讲解完后纠正他们的错误并且给予补充。当然,教师还是以鼓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陈述的闪光点,予以表扬。这部分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

4、教师总结。这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教师根据小组陈述的内容归纳重点并适当展开,加进学生避而不讲的知识点。教师讲解通常可以即兴增删PPT中讲解的内容,还可以用板书或打开一个Word界面进行总结或补充。生动的例子也是这部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要求教师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做出预测。这部分的时间应该是在35―40分钟。

5、作业。最后老师应该留出时间讲解作业的要求,知识性和应用性的作业都要有。我们采用的这本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作业设计非常完美,最后留出作业时间在5分钟左右。

三、教学实验的问卷设计及结果

笔者就学生积极学习模式设计了一套问卷,主要想了解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后对小组讨论讲解、对教师讲课时间、对预习时间、对计算、对教材以及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看法是否有改变。问卷总共设计了10个问题,96名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后都予以作答。以下就同一个问题前后在统计意义上有明显差异的和无显著差异的问题分别论述。

1、《金融学》课程难易程度调查。“你觉得《金融学》好学吗?”该问题的前后答案经过卡方检验呈现显著差异。显然,学习《金融学》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是预测还是学过以后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是有难度的,而且学过以后,认为“有难度”的大幅增加,由原来的42%上升到67%,答“有点难的”也有所增加(见表1)。

2、教学方式调查。“学《金融学》你喜欢以同学小组讨论为主还是以教师讲座为主?”经卡方检验,学生对“小组讨论为主”好、还是“教师讲座为主”好这个问题的前后作答存在显著差异。显然,课程后支持“老师讲座为主“的学生占了55%,但这并不表明学生排斥小组讨论形式,只是说明通过学生积极学习模式,同学们更注重老师的讲解和反馈了。同样,课程后支持小组讨论和教师讲座比例差不多的也为数不少,占42%(见表2)。

3、发言方式调查。“你觉得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专题到同学前面做演讲,是小组每个成员都发言好,还是由一、两个代表讲讲就行了?”对于小组讲解谁来发言这个问题前后问卷的作答的确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有更多的同学觉得小组陈述每个成员都要参与,有63%的同学认为事先分工很重要,这说明学生通过新教法训练都想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了;教程前有20%的同学希望由代表发言,而教程后只有4%的同学选择由代表发言(见表3)。

4、小组讨论的优点调查。“小组讨论的最大优点是什么?”对于小组讨论优点这个问题的前后作答未见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小组讨论能集思广益,能调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显然,学生是喜欢小组讨论这种形式的(见表4)。

5、学习印象深刻的比较调查。“你通过看书与同学弄清一些问题,你会觉得比单听老师讲课印象更深吗?”对学生自己看书或讨论弄清问题印象深还是老师讲课印象深这个问题的前后作答是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的。课程前学生期待能通过自己看书或讨论解决问题,但在自学或讨论时常常会出错,所以课程后认为通过自己看书或讨论解决问题比听讲座印象深的人少了。相反,认为老师讲课印象深的人增加了,因为老师是错误的纠正者(见表5)。

6、关于考核方式公平性的调查。“是把平时课堂出勤、活动表现、作业都按相当的比例加到学期总成绩中公平,还是期末考试决定一切公平?”因为学生小组讲解要求同学和老师一起打分,所以同学们很注重平时分数的积累。加上课程内容很难,在课程后的问卷中,没有人选择“期末考试决定一起公平”的选项了。卡方检验显示问卷前后存在显著差异,认为“把平时的成绩都加在一起公平”的人增加了(见表6)。

7、对《金融学》课程中涉及到计算的态度调查。“《金融学》中要涉及一些计算,作为文科学生你感到畏惧吗?”卡方检验前后问卷作答存在显著差异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学生是否畏惧计算的问题。教程前很多同学选择“不畏惧”这个选项,可教程后选择“不畏惧”的人大幅下降,而选择“畏惧”却上升了。这说明教程中的计算题的确难倒了文科学生(见表7)。

另外,对“你课后用多长时间复习、做作业?”,“你觉得是从头到尾一直讲下去呢,还是顾及同学理解力和现有水平有选择地讲呢?”,“你认为讨论小组成员固定不变好呢,还是时而要挑换一下好呢?”这三个问题的调查在课程前后均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在问卷前后都表明学生课外小组讨论是要花费一些时间,都倾向于有选择性地讲,小组讨论成员前后大多倾向于固定不变好。

四、实验后教师的反思

采用“学生积极学习模式”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金融学》的确是一种挑战。无论从教学内容的取舍到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从表面上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再课堂陈述、讲解占用了很多讲课时间,教师好像省了“嘴皮子”,像是在偷懒,但实际上,老师是多“耗费了神”。教师常常要以饱满的情绪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并引领学生朝着抽象的理论方向行进。这种模式要求老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有深厚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并有很强的启发学生思考的技巧。教师不但要理论知识扎实,而且要紧跟当前国际、国内金融潮流,根据课本的相关章节,分析当前国内外的一些金融现象背后的成因和未来走向,如人民币升值和在世界金融市场的地位、网络无形货币流通、美国银行储蓄利率的低迷、中国保险事业的走向等等。除了宏观的、大的经融现象要讲,还要讲学生身边的小的金融现象。例如,在讲“一价定律”时,学生联系到家乡的土特产贩运到城里多了,也卖不出高价钱了。还有同学说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相同的商品的价格是不相上下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也感到课上得有劲了。

五、结论

从学生问卷的数据和教师心得来看,学生积极学习模式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思路,它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营造学生团队合作氛围都有建设性意义。尽管这个教学模式的某些细的环节(如一组发言,别的组干什么?学生讲错了怎么评分?语言训练环节到底要用多长时间合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思路在我国大学双语经贸类课程的建设中是有创新性的,它能为培养“毕业就能干业务”经贸人才着实发挥作用。在正式采纳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时要经过多次实验和总结才能看出这种教法的意义,有时要经过几年,等学生毕业后进行跟踪调查。尽管这样的实验是费时、费力的,但是值得进行,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学生的学习收获,涉及到我们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我们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我们还应感受到教师隐形的努力,教师课后设计课程所花的额外精力。

参考文献

[1] 兹维・博迪、罗伯特・C・默顿、戴维・L・克里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曲小刚:构建需求导向的立体化金融教学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3).

[3] 魏文静:关于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08(4).

上一篇:浅谈高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建设 下一篇:我国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