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艺术传世品展览评量

时间:2022-09-20 07:56:18

博物馆艺术传世品展览评量

摘要:本文以南京博物院为案例,通过对瓷器馆的一个展示单元进行展览评量,得出博物馆设计师在定位、设计、制作艺术传世品的展览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以供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遇到类似展览时参考。

关键词:艺术传世品;展览评量

我们都知道,去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很多都是想多补充知识。展览设计师在设计考虑到了哪些文物信息可以直观地从说明牌、展板等辅助说明读到的,但对于一些隐藏信息或是深层面的信息设计师的处理各不相同。以前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认为将文物展示在观众面前再配个文字说明牌就可以将文物的文化精神传达出来,其实不然。Kathleen McLean在《如何为民众规划博物馆的展览》一书中所说的:“好的展览通常用带有特定目标的设计来沟通特定的概念,且能让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与发现。”①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形形,其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他们能否真正的解读出文物的信息和展览希望传达的信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为此,我去南京博物院做了调查研究,希望得出博物馆设计师在定位、设计、制作艺术传世品的展览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以供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设计展览时遇到共性问题时参考。我选择的研究对象是瓷器馆中的一个独立展柜,它是一个独立的展示单元,因为其明显的摆放位置和文物的独特器型,会吸引不少观众,所以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研究博物馆艺术传世品的展览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在南京博物院所做的调查,参与调查的共有三人,一人负责观察计时,一人负责访问,一人负责记录整理。调查的方法是:随机选择5―10组参观人群,记录其观察过程中与观看展品相关的一系列行为及行为时间,在其观察完后选择人群中一个目标访问对象进行访问,访问不予任何导向性问题(如:你认为这组展示单元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必要时录音和记录,在每组访问完之后进行及时的整理,所有访问之后进行整体的整理和解读观众行为中所体现的信息,从而得出博物馆艺术传世品展览所应注意的问题。以下是在南京博物院调查的相关内容。

本次调查的目的:针对南京博物院瓷器馆中的青花瓷万寿尊的展示,透过观众访谈,发现其中不足之处,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一、展示单元

瓷器馆的青花瓷万寿纹尊,清乾隆,陈列于独立展柜,摆放于一个展厅的中间,官窑青花万寿纹尊高达77厘米。它胎体厚重,器内满釉。尊的周身绘寿字纹。口的上沿两周,每周77字;口的侧沿、圈足外沿每周48字;器身竖列75行,横置130排,共计整整一万字。字的大小随器物的造型曲线伸缩,规整而自然,造作而有风韵。烧制如此硕大的器物,需要高超的烧瓷技术;如此明丽的青花发色,需要上等青花色料描绘;表现如此繁缛多姿的异体“寿”字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如此非凡的整体策划更显示出封建帝王的威势和臣子们的恭敬。

图1 青花万寿纹尊

二、周边环境

如下图,青花万寿纹尊处于瓷器展馆内一个展厅中,展厅中

间摆放两个独立展柜,青花万寿纹尊如蓝色圆形标注位置。

图2 青花万寿纹尊所在展厅位置

三、观众行为访谈记录

我们观察的六组观众,其中有四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观众,两组各一人,其中目标观众两位是女性,四位男性。以下是按其行为、时间、访谈内容整理出来。

观众 行为 时间 访谈内容(其中Q是问,A是回答)

2个20几岁的男性(其中一位,男) 走到展柜前,弯腰看了一下说明牌,整体看了一眼就离开了 3秒 Q:你刚才看到的说明牌是看了什么?

A:我想知道是什么年代。

Q:你觉得还需要哪些展示手法?

A:我想触摸这个瓶子

Q:还想哪些信息?

A:(朋友回答)我想知道产地,是景德镇的吗?是做什么用途的?

50~60岁的男性(男) 看了一次说明牌后,由上而下看了器物2次,盯着瓶口较旧,绕着看 24秒 Q:你刚才看到的说明牌是看了什么?

A:说明牌的字太小了,我老花了

Q:盯着器物是看什么?

A:我在看寿字的写法

Q:你看哪一个部分看得最多?

A:我在看瓶口的字,因为字比较大

Q:如果装一个放大镜,你认为如何?

A:很好很好

20几岁的女性和2个朋友(20几岁的女性) 看了一下说明牌,用手机拍照,绕着看半周 37秒 Q:你从这上面得到哪些信息?

A:(惊叹和激动)这上面真的有一万个寿字码?(主动接着说)我还想知道这工艺是怎样的,寿字是怎样写上去的,那些工匠师心甘情愿做的吗?古代皇帝真的希望皇帝寿命长一些(点头),万寿代表什么寓意?

20几岁的女性和40几岁的女性(20几岁的女性) 跟着朋友(1人)先看了一下瓶子,走到说明牌前看了一下,又抬头看瓶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瓶子的顶部)她对朋友说真的有一万种写法吗?绕着看半周 29秒 Q:你从这个文物获得什么信息?

A:(不停的眨眼)什么信息?

Q: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漆器和玉器馆。

Q:这个馆里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就是那个万寿瓶

Q: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A:如果有解说服务就好了。这个寿字的寓意是什么?是哟后过来进贡的吗?是谁向谁进贡的?

Q:看了这个瓶子有什么感触?

A:以前人对寿和福真的很重要吗?代表一个传统文化吗?

2个中国人和一个老外(2个中国人中一个,男) 2个中国人观看 25秒 Q:你有哪些信息室想向外国朋友介绍,是我们没放上去的?

A:这瓶子做这么大,一般是用来摆设的吗?是官府用的,还是皇家用的?

老外(1个人,男) 看着说明牌,看着万寿瓶 10秒 Q:What information do you get from that?

A:(指着万寿瓶的说明牌)寿,which means long life,I can understand.

Q:Is there any other information you want to know?

A:(指着墙上的辅助说明版(非万寿瓶))If that can translate into English,I can get more information.

四、行为和访谈记录分析

时间:在时间上,6个目标对象中有4人观看时间在23秒以上,1个人在7秒一下,1人在7秒和23秒之间。行为学家认为,观众在观看事物达23秒以上才能记住,观看7秒以下会很快忘记,所以将7秒和23秒作为两个参考值,以此判断观众对展品的关注度。

行为:我们将以上六组观众的行为进行分析,将他们的行为分为四类:

A.观看展品

B.与朋友互动(交谈),四组群体观众中只有一位和朋友有互动。

C.看说明牌(弯腰看,看完后再看展品,绕着看),六组观众中,有五组是看过说明牌的。

D.拍照(拿手机拍),六组观众中,只有一人拍照,而且使用手机拍照。

访谈内容:我们将访谈内容进行总结,以下是观众在观看完展品时所关心的问题。

A.说明牌(年代,字太小,明白)

B.展示手法(年代,触摸方式,翻译)

C.文物信息(用途,产地,寿字,工匠,谁向谁进贡,寓意)

D.投入感情(印象深刻)

E.服务(有讲解服务就好了)

五、结论

通过对时间、行为和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A.观众对青花万寿纹尊师是很感兴趣的,因为在对6个目标对象的观察中有4人观看时间在23秒以上,1个人在7秒一下,1人在7秒和23秒之间。所以展品是足够吸引观众的。

B.说明牌信息不足

从访谈中发现观众还想从中得知产地、拥有者,这些信息是可以放入说明牌中的。在六组观众中,五组目标观众观看了说明牌,说明他们想从说明牌上面得到展品相关的信息,但是他们在访谈过程中透露出了说明牌信息量太少的问题,这说明说明牌没有将观众感兴趣的与文物相关的信息放在上面。

C.展示手法单一

对展品的呈现方式仅以陈列配以说明牌文字为主,观众仅能以视觉接受展品的信息,显得有些单一,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如果可以动用触觉、听觉会让观众接受更多的信息,这样观众在展品旁边逗留的时间就会再长一些,能更全面的获取文物的相关知识和文物工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D.延伸信息缺乏

在访谈中发现,观众还想从万寿瓶中得知瓶子的用途,是否真有一万个寿字,寿字是否真有一万种写法,工匠制作时心情如何,瓶子是给谁用的,代表什么意涵,种种的信息都表示,单一的说明牌并不能满足观众对展品的认知及情意需求。

E.公共服务不完善

因延伸信息缺乏,使得观众建议若能有解说服务就更好了,由此反思艺术传世品展览是否能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来让观众更了解展品。

六、建议

A.增加说明牌的内容。增加与文物相关的一些信息,如文物的作用、拥有者、怎样传承的、有什么历史故事,以此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如果是考古文物,可以复原文物被挖掘时所处的环境状况,让观众对文物有更直观的认识。

B.与多媒体相结合。仅仅依靠文物和说明牌是不能将文物的文化艺术价值全面的传递给观众的,观众观看文物的耐心是有限的,单一的文字信息辅助说明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多的展示手法来获取信息。良好的视觉效果,逼真的现场感,复杂丰富的空间体验,展览的节奏与韵律及更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都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兴趣和热情。②

C.增加展品的信息说明。在博物馆观看艺术传世品展览的观众大多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博物馆工作者需要反思:你在给观众传达说明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用?有没有尊重观众的感觉?工作人员是要将文物的信息传达给那些好奇的观众,而不是展示给工作人员自己看。所以在展品的旁边可以适当的增加展品的信息说明,如放一些展示牌将文物的照片和相关文字放在上面。

D.提供语音导览。当一件实物恰如其分地放置在一定的分类框架中,成为类概念中一个个案时,它就被解释了,也就被理解了。③对于这些组件多、内容丰富的展品就需要通过语音导览来辅助观众观看并告知观众。

七、总结

历史文物的主要功能是阐释历史文化,设计师与观众之间应构架一座理解与合作的桥梁,将文物的文化艺术价值及相关信息传达给观众。工作人员不要一味的去强调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性,因该认识到文物是人民的文物,文物研究得出的知识信息是要最终传达给观众的。所以展览设计师应该认识到公众的多样性和非专业性,因此他们需要被引导来欣赏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此外,公众的年龄层次、兴趣爱好、和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来满足观众兴趣喜好的需求。

博物馆还应多建立专家与公众的沟通,多做调查研究。从公众出发,深入浅出,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成人们喜闻乐道的历史故事线,从点到线再到面,真正地为观众做好每一个展览。当然,本文随机选取的研究案例,为南京博物院一期工程时制作的瓷器馆的一个展示单元,仅供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设计艺术传世品展览单元以及展览制作遇到类似问题时参考,不代表南京博物馆展览的制作水平。

注释:

①Kathleen McLean著,徐纯译《如何为民众规划博物馆的

展览》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出版,2001年版,第109页。

②参见W.布朗著,许杰译《非正规学习环境的设计》,

载弗朗斯.斯考滕《心理学与展览设计简述》。译载

《博物馆研究》1987年第9期。

③关于“分类”的意义,Hooper-Greenhill, Eilean在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一书中提出了相关

的争论。此书由徐纯教授译成中文,可参见。

参考文献:

[1]Kathleen McLean著,徐纯译.《如何为民众规划博物馆

的展览》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出版,2001年版,第109页

[2]宋向光.《知识视觉化:陈列内容设计及文本编写》载

《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科学

出版社,2009

[3]高桥信裕.《新时代的博物馆展示》,原文载于《新版

•博物馆学讲座》,日本雄山阁2000年版第9卷 《博物馆

展示法》,王卫东译

[4]大卫•迪恩著,萧翔鸿译.《展览复合体――博物馆展览

的理论与实务》,艺术家出版社(台北),2006年3月

[5]W.布朗著,许杰译.《非正规学习环境的设计》,载

弗朗斯.斯考滕《心理学与展览设计简述》。译载《博

物馆研究》1987年第9期

上一篇:从“视觉美”到“精神美”的飞跃 下一篇:印度“贱民”教育对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