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时间:2022-09-20 07:12:14

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摘 要]教学改革的发展推动了课堂的转型。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此为立足点,探讨当前数学新课堂如何开展趣味化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故事 问题 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41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的,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故事导“新”,还课堂几分童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然而,传统的数学课堂无疑一次又一次“扼杀”学生的“意愿”。有些教师认为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应让学生苦思冥想,于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语言枯燥。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升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提倡数学课堂上的“乐学乐教”,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上课。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以一个有趣的童话导入新课,给学生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课堂。

师:谁知道熊二最喜欢吃什么?

生(齐声回答):蜂蜜。

师:是啊!有一天,熊二在去光头强家的路上看到了一罐蜂蜜,然而上面却贴着一个纸条。大家想知道纸条上写的是什么吗?

生:想。(由于对动画片《熊出没》十分熟悉,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致)

师:上边写着:谁能做出“1000乘以3等于几”这道题,这罐蜂蜜就归谁。这下熊二可挠头了,平时只会做加法,这乘法怎么做呢?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熊二想想办法吗?

(学生兴致盎然地讨论)

……

二、问题激“情”,还学生几许童真

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需要由传统的统治者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和欣赏者,不断完善自我,钻研提问艺术。一方面,巧妙预设提问,引导学生向教学目标前进;另一方面,灵活应对学生的质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沉浸在数学的殿堂中,让数学触动其敏感的心灵。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内容时,教师以提问提挈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感知数学的魅力。

师:同学们,今年你们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呢?

生1:我6岁了,过了6个生日。

生2:我7岁了,过了7个生日。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过生日啊!老师认识一个姐姐,她更喜欢过生日。虽然她18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

生:啊?别人都是一年过一个生日,她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给她过呢?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她到底为什么18年只过4个生日吧?

生:好!

……

三、生活创“境”,还学生一个童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见,生活化教学既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渠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学“分类与整理”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同学将自己的玩具、卡片、图书等喜欢的物品带到课堂。

师: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东西,我们要怎样才能摆放整齐呢?

生1:每个小组的放到一起。

生2:好玩的放到一起,不好玩的放到一起。

生3:把同样的放到一起。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法真不少。我们就按照“同样的物品”放到一起,大家来摆一摆。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不一会儿,他们就按照教师的要求摆好了)

师:我们来参观一下大家的劳动成果。1组同学是按照什么分类的?

生:我们组分类摆放的是玩具,有机器猫玩偶、海盗船、飞机模型,看到这些就想起了小时候玩耍的情景,很快乐。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再想一想,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呢?

生:我觉得分类后摆放得更加整齐,而且可以很快找到你需要的东西。

师:对!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将家里的玩具、图书等分类摆好呢?

……

总之,数学课堂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尊重为前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钟伟芳)

上一篇:论语文探究教学的基本价值 下一篇:唤醒主体意识 奏响高效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