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自读·探究

时间:2022-09-20 06:22:01

摘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追溯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即启发――自读――探究。本文通过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的发展历程,试图探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启发;自读;探究;自读能力;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9-0110-02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语文自读能力的内涵,全面了解培养自读能力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其发展规律,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掌握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的精髓。为此,本文通过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的发展历程,试图探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如何传承与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自读能力培养的内涵

所谓自读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的教学概念是指语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贯穿现代启发精神,转变学习方式,教会学生自我阅读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阅读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的发展历程:启发・自读・探究

翻开历史,追溯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即启发――自读――探究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

培养自读能力最早源自于启发式教学,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意即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而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问题而他不能类推到其他问题,那么就不要教授更多的内容。孔子认为教师应当在学生达到“愤”、“悱”的境界时再加以启发,才能发挥启发的作用。

在国外,启发式教学思想也是源远流长。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法-问题法,又叫产婆术,就是用问题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方法。

可见古代的教育家们已认识到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内部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和体会。教师可以创造各种条件给学生以刺激,学习的成功与失败需要经过个人的努力,学习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尤为重要。而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使教学成为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过程,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是培养自读能力的体现。

(二)发展于近现代的自读教学

培养自读能力的教育思想发展到了近现代,出现了由欧美传入我国的自学辅导法。同期,以叶圣陶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的主张,并强调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教乃为了不教”,自读是语文学习最必要最有效的基本途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自能学习语文,当然也就成了语文教师最成功的教学方法。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语文自读能力的培养,既有对欧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借鉴与模仿,又有对旧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三)兴盛于当代的探究教学

培养自读能力的教育思想发展到当代,出现了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自读能力培养。探究性教学的“探究”一词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写给德国教师的教学法指南》一书中率先提出的,他把探究发现作为科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在科学教育中。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使探究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家施瓦布对探究学习作了大量研究,对探究教学原则、过程模式及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力倡导,使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以上提到的探究性学习更多反映了国外自读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而究其根本,它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近现代自读教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古今中外自读能力培养教育思想不断丰富、相互交融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提出探究性教学,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我国探究性教学实践与研究大力开展。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理、化、生等科学课程要突出探究性教学,标志着探究性教学正在逐步受到重视。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壤,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点,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1]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上述两处强调的都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理应担当此重任。

可见,探究性学习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深入地探究,在不断地发现和不断地探究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它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学生以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读的主动性更强、选择性更广,情感的体验也更为强烈。

三、新时期语文教学中自读能力的培养如何传承与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怎样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呢?我认为“传承与发展”这五字尤为重要,它道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本着这一原则,我试图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传承古代,结合当代,开展网络时代的语文自读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在吸取古代语文培养自读能力的教育经验、传承古代语文自读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当今时代是开放、多元的时代,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参与成为生活中的重要概念和时代的突出特征,因此,语文教学中自读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习者的主体需求,要因势利导,想方设法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同时,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开发更多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渠道。如利用网络,拓宽阅读选择的空间,使学生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畅游在网络的资源库中,尽情阅读好的文章、观摩精彩的讲授、练习独具匠心的学案,模仿名家的优秀诵读。还可利用网络,改善学生自主参与的条件。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直接与任课教师沟通,还可以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学友相互探讨。BBS和聊天室的即时参与,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自读能力。需要提醒的是,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自主学习便利的同时,也会让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因此,教师要对此进行合理引导。

(二)既要借鉴国外经验,更要立足本土发展

培养自读能力的教育理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总免不了要受到他国、他民族的某些观念和做法的影响而渗入新的内容、新的因素。大胆地借鉴国外的自读能力培养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的顺利开展。我们在深入研究别国的做法的同时,更应该立足本土,重视我国汉字、汉文特点,对汉语文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进行研讨,使现代语文自读能力的培养与汉语言文字的特征相适应,从而努力探索出汉语言作为母语教学的规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我国语文自读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语文自读能力培养

语文学科是最有利于自学的学科。语文学习有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1、语文教学是是母语教学。青少年学生一直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已具备相当的言语习得水平,这对书面语的学习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2、汉语言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只要认识相当数量的字词,就能自行开展阅读与写作,对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这对学生自学语文是非常有利的。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语文自读能力培养,要充分利用上述两个优势。此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开列相关书目,从扩大学生阅读面,让学生努力吸收触及灵魂的人文精华,提高自身语文修养出发,为学生开列中外文学名著、文化名人作品、优秀报刊等方面的阅读资料。

(四)坚持长期训练、综合运用多种自学指导法

自读能力不是人的天赋,而是后天的习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鼓励并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最终形成一种积极的自主学习的精神状态。

语文教学中自读能力的培养还应综合运用多种自学指导法,使自学能力的培养取得最大的实效。自读指导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任何一种指导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只有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实际状况,采用不同的自读指导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体现自读指导的价值,取到良好的效果。.如利用课文的启发特点,激发学生探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形成课堂问题中心;组织交流讨论,养成思考钻研习惯。总之,自读指导法既要体现了自读能力培养继承和创新的结合,又体现了自读培养教学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科学性。

今天的语文教学自读能力的培养,是对历史上自读能力的传承和发展。传承,是批判的传承;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总之,要使语文教学中自读能力的培养取得成效,就应当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中培养自读能力的经验和问题,不断探索科学的语文自读能力培养的方法。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真正推动我国语文自读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页。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5页。

上一篇:浅谈法语二外教学特点 下一篇:从工农革命运动到引发湘南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