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研究讨论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9-19 08:08:12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研究讨论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于课前精心设“教”,而忽视了要精心设计“学”,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授之以渔”,安排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研究讨论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谈谈见解。

一、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研究讨论问题的方法如下:

1.交流和比较。明确学习任务或者提出问题后,每个学生都进行观察、操作、读书、思考,有了一定的收获之后,相互交流看法和认识。交流各自的看法,相互比较,发现各种意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提出不同意见。

2.评判优劣。根据较科学的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结论和方法进行“正确与错误”、“优劣程度”等方面的判断、比较,得出肯定和否定的结论。

3.互相提示补充和指正。提出困惑,大家讨论解决的方法,给出有益的提示,共同完成任务。对他人发言中的不足或者错误提出补充和修改,依据他人的意见补充修改自己的答案,使之更加完善。

4.总结和概括。由于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的意见都可能是肤浅的、不全面的。在和学生交流之后,综合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加以概括总结,得出比较全面准确深刻的结论。

5.提出更优化的见解和方法。这是指在已有结论的基础上,从另外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包括对事物新的认识、对教材内容新的理解等。比如在教学《渔父》的过程中,请学生预习朗读课文,学生指出了平时很多人都会读错的“沧浪之水清兮”的“沧浪”不读cānɡlànɡ,而应该读作cāngláng,特指“汉水”。经过研究讨论,学生对渔夫和屈原的形象、生活态度、处世原则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研究和讨论的意识和习惯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才能充分释放个性的主体力量。教师与全班学生要建立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只有师生互相尊重,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才能敢于发表意见。教师还要对一部分内向的胆怯的学生给予个别交流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多开口说话,并指导他们怎样参与到讨论中去。这样就会增强他们在课堂上发表意见的勇气。教师要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2.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明代学者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他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对还是错,都要给予肯定。教师要采用积极的肯定的评价措施,对积极参与研究讨论发表意见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把积极参与研讨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状况的指标,并且进行定期评价。评价要尽量关注那些平时不引人注意而又有进步的学生,从而营造人人乐于参与、主动参加研究讨论的课堂氛围。为了实现评价的公正公平,可以在教室的后面墙壁上贴一张表格,用画星或者贴画的形式进行表彰,并且定期根据星或者画颁发奖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加研讨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小组学习方式,由小组共同承担任务,分工合作,互相帮助。有时可以采用小组之间竞赛辩论的形式,学习效果更佳。比如在学习《报任安书》和《渔父》这两篇文章时,关于“壮烈的死,以死明志”,“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哪一种选择更有价值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开阔了视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研究讨论问题的能力

1.虚心倾听,认真思考的习惯。要对别人的意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就必须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耐心倾听,认真思考。课堂上进行交流时,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训练他们认真听取别人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边听边思考,分析其对错优劣,准备补充、修改意见。对几个人的发言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他们各自意见的异同,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2.保持研讨的方向和目标的一致性。课堂上学生的研究讨论经常出现离题的现象,也就是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会出现转移话题,导致研究讨论不能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教师要及时察觉、提示和纠正这种情况。另外,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时,可以通过提出要求把握研究讨论的方向。

3.挖掘事物本质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意见进行追问,让学生勤思考、多讨论、多吸收、多研究不同的看法,养成善于问“为什么”的习惯。如学习《陈情表》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李密为什么能通过“陈情”达到说理的目的?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并陈述理由的时候,就对文本知识进行了分析整理,对问题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理解。这样的效果比教师的讲解要好得多。

4.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讨论问题时,在已知答案的情况下,鼓励并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重新认知,讨论选择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有创新表现时,无论创新的结果如何,教师都要给予褒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如能令学生上课时主动求知,主动学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讨论问题的能力就是对这一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对学生课堂研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随着研究讨论问题能力的不断增强,学生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与人共享的喜悦。

上一篇:书房:折射鲁四老爷形象的一面镜子 下一篇: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