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内心的独白

时间:2022-03-25 09:47:51

摘 要: 美国华裔文学后起之秀、华裔女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骨》一经问世,备受赞誉。作者直接以“骨”作为小说的名字,追溯到先人骨的归宿、借助回顾历史对几代人命运的探究对自己美国华裔身份发出提问,以最直白的方式对主题进行阐述。本文从《骨》的主题和意象入手,细读整个故事,发现故事中隐含的象征意义,并将选取的若干期刊文章、专著及学术论文作为参考资料,对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解读。

关键词: 伍慧明 《骨》 主题 意象 象征

1.引言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骨》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但其中隐含着两性、家庭及民族兴衰命运、华裔身份的思考。借用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eric Jameson)的话语,这部作品是一个“民族寓言”,一个将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言。同时,它也是一次发自内心的告白,呼唤起早期华人的内心感触及对华裔社会现状的思考。小说不仅是表现个人家庭生活经历的文本,还是“透过‘记忆、幻想、叙事和神话’重新发现百年来有关华裔‘隐藏的’历史文本”。

2.伍慧明与小说《骨》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开始走向繁荣。伍慧明(Fae Myenne Ng)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界的后起之秀被人们关注,她的处女作《骨》(Bone)在1993年问世,深刻描述了华裔的生活状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伍慧明(Fae Myenne Ng),1956年出生于旧金山唐人街的一个第一代中国移民家庭。父亲于1940年移民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大学生食堂当厨师,母亲同小说《骨》中的人物一样,也是一位衣场女工。伍慧明从小生长在一个讲广东话的家庭,自幼经历了《骨》中描述的许多事情。靠父母的资助,她1984年毕业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的一家餐厅做女招待,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修改完成了她的处女作——小说《骨》(Bone)。2008年5月,伍慧明在潜心创作15年后,出版了读者期待已久的第二本长篇小说《向我来》(Steer Towards Rock)。这是一部更加诗意也更为深刻的新作。

小说《骨》描写的是一个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有三个女儿的家庭的故事。小说中的父亲利昂·梁和伍慧明的父亲一样,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靠卖苦力养家糊口的男人。他常年出海,借以逃避社会和家庭的各种矛盾。母亲是位衣场女工,是顺从男人、吃苦耐劳、对老人和子女都全力照顾却毫无怨言的典型旧式中国女性。她先是嫁给长女莱拉的父亲傅里满而遭遗弃,后又为一张绿卡嫁给了利昂,生下了安娜和妮娜两个女儿。三姐妹中的莱拉是一所小学的教育协调员,负责帮助移民的孩子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交流。她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在他们精神上遭受重创时给了他们最大限度的安慰与支持。二女儿安娜和家里生意上的伙伴、翁家的儿子奥斯瓦尔多恋爱,但最后由于两家合作不成,翁家骗走了梁家的全部投资,致使两家关系破裂,安娜与奥斯瓦尔多的关系也遭到了父母的强力反对,为此安娜选择了跳楼自杀。小妹妮娜在姐姐出事之后只身去了东部的纽约,当上了空中小姐和导游,借以逃避家中挥之不去的愁云苦雨。莱拉在悉心照顾父母、帮助他们从灾难中摆脱出来之后,在充分了解和理解了老一代移民的心路历程之后,也终于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丈夫一起搬出唐人街,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但与此同时,她并没有忘记保留她在唐人街、鲑鱼巷的根。

3.《骨》中主题的解读

表1 关于《骨》中主题研究的参考文献列举

关于《骨》中主题的解读,作者直接用“骨”作为小说的名字,简单、直白地将焦点指向华裔的文化属性上,通过“骨”再现历史,通过“骨”解构男权中心话语,并以“骨”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与主题呼应。

《骨》描述了旧金山唐人街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以简单的家庭和社会的悲欢离合再现“隐藏的历史”。故事以大女儿莱拉目睹父亲为祖父追寻遗骨为线索,追溯了华裔移民在美国社会遭受到的不平等的历史,华裔在美国社会中被排斥的事实得以再现。故事中的祖父作为第一代华工被送往美国,为建造铁路流血、流汗,却遭到美国社会的抛弃与排挤,成为排华政策的受害者,与当时以“自由、民主、平等”为口号的美国社会形成对比。小说通过祖父孤独凄惨而终的叙述,达到了重现真实历史的目的。

描写唐人街社会,始终离不开“单身汉”或是“男人”这些词汇,无论是单身汉还是拥有家庭的男人,始终都是华裔社会的中心,唐人街是一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但作者却敢于发觉女性在华裔家庭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文章一开始就说明了“我们的家庭有着三个女儿”。故事中以“鸽骨”喻意华裔妇女在生活上的艰辛和其特有的坚韧性格。同时,当作者描述到母亲时,最多出现的场景则是缝纫机旁和灶台左右,仿佛只有缝纫机转动的声响和厨房的煎炒烹炸声与母亲为伴,表现了母亲的寂寞孤独,也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不受重视、不公平的待遇。同时,作者极力想要打破这种不公平,博得女性在社会中平等的身份和权利。

4.《骨》中意象的解读及隐含的象征意义

4.1《骨》中意象的解读

表2 关于《骨》中意象研究的参考文献列举

《骨》中隐含了不同层次意义的意象。“骨”这一意象主要有两种所指,梁爷爷过世后未能回到故乡的遗骨和二女儿安娜跳楼自杀后摆在家中的骨灰。

首先,故事中祖父在美国这片“自由、平等”的土地上奉献了一生,死后却未能得到上帝的垂怜,遗骨未能如愿安葬在故乡以得灵魂永久的安息,而是永远地留在了他乡。“祖父的遗骨”暗含了第一代华裔在美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成为排华浪潮的牺牲品。

其次,二女儿安娜因不堪忍受家人强烈反对她与奥斯瓦尔多的恋爱而跳楼自杀,她的骨灰摆放在家中,给予家人无比的痛苦和自责,时刻说明这个家庭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安娜的骨灰可以说是两种文化冲突的牺牲品,亦是她在两难境地中寻求自由的选择。

4.2《骨》中隐含的象征意义

表3 关于《骨》中象征研究的参考文献列举

由《骨》中呈现的意象可以引出对《骨》中象征主义的思考。第一,祖父的遗骨未能被送回故乡而是永久地留在了美国这片土地上,象征着大多数华人移民在美国的遭遇:与故乡和家庭的远离。

第二,是利昂收藏的所有“纸张”,有文件、证件、信件(大多数是拒绝他各种申请的信件),乃至报纸,那些官方印制、颁发的东西对他而言都具有权威意义:“在这里血文件比血统还重要。”对于他这个“契纸儿子”来说,纸比血统纯正。但事实上,这些都是假的,都象征着华人移民被排挤到边缘,不能享受任何社会福利,以致一直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底层,困苦不堪。

第三,鸽骨。故事中这样描写:母亲独自啃孩子们剩下的鸽骨,并对孩子们说鸽骨要比她们想象得更美味。写出了华裔移民在美国的艰难生活状况,象征着华裔女性操持家务的艰辛,以及她们那坚韧、纯朴的性格。

第四,母亲的缝纫机。母亲大多数的时间是在缝纫机旁和厨房灶台的左右,缝纫机轰轰作响,所制出的不仅是孩子们和家人身上的衣服和劳作换取的收入,还象征着华人通过双手勤奋劳作而创造的财富,包括为他人带来的富足。

5.结语

伍慧明的《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一个华裔家庭的悲与喜升华到整个美国华裔家庭的命运的高度。作者将记忆纳入某个普通家庭故事的讲述中,使华裔美国人的历史得以再现。从“骨”出发,展现了具有两种不同意义的意象,表达了两代华裔的悲与喜。从不同层次呈现出了意义深刻的主题,再现了真正的美国华裔历史,引发了对“骨”这一意象所隐含的象征意义的观察,激起了对华裔历史的思考及美国华裔文学对美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颖果.美国华裔文学选读(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伍惠明.陆薇,译.骨[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3]吴冰,王立礼.华裔美国作家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4]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 [M].徐颖果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建平,金烁锋.“骨”之意象解读——对伍慧明小说《骨》的主题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6]管建明.独特的叙事形式和主题的多重指涉——评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2.

[7]王莉.记忆与释怀:伍慧明《骨》中的死亡意象探析[J].作品研究,2010,8.

[8]杨霞.“民族寓言”——伍慧明的《骨》中的象征主义[D].开封:河南大学,2008.

[9]杨敬伟.文化冲突域文化共存——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伍慧明的《骨》[D].保定:河北大学,2009.

上一篇:初中数学概念题错解成因分析 下一篇:向父权和社会传统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