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的加法说课稿

时间:2022-09-19 07:35:16

摘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个性化的算法交流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自主探索;计算能力;抽象思维;应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89-02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20以内的加法》第三课时《9加几》。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计算9加几,并结合问题情境,通过操作,初步感知“凑十”的方法。计算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能准确地进行计算,是实现数学学习目标的重要条件。这部分知识掌握熟练,不仅在生活中能应用,也能为学习笔算加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问题情境,通过操作,初步感知“凑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三、说教法

在教法方面,教授“9加几”时,我仍然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我先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数学活动,运用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完成9加几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我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与探索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运用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说学法

学法方面,根据学生活泼、好奇的年龄特点,可以根据学习要求,自主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个性化的计算方法。他们在摆花片的活动中,也会掌握由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与实践,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教学过程

在课堂上,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课题,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巧妙入境。“周末,妈妈买了9块蛋糕,没想到爸爸又买了5块蛋糕,现在一共有多少块蛋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口答算式后,(板书9+5=)我精心设问:“你能通过摆花片,体现你的计算思路吗?试试看。”如此设计,巧妙地为学生搭设了一个探索算理的平台,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算法。直观呈现是低年级学生探究学习中最有效的指导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又是探究学习最有效的学习模式。(二者结合,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合作要求)所以,我先为学生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两人一组,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片,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怎么摆,能让别人很容易看清一共有多少花片。

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脑思考,在愉快的探索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凑十法的步骤。

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体会了算法的多样性。他们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第一种:用数数的方法,从9开始接着往后数5个,就是14。第二种: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经验,把9凑成10,从5里拿出1给9,9+1=10,10加4等于14.(板书)。根据这个方法,还有第三种可能,从9里面拿出5,把5凑成10(板书)。

当然有可能会出现其他的方法,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比较,哪种算法更简单,使学生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并掌握了这种方法。(指着板书说)

第三环节:精心设练,形式活泼。在练习设计中,我关注练习的多样性、层次性、“弹性”。第一题是基础练习,学生们通过边摆边算,也可以看图计算,对于理解的知识加以巩固,使其真正掌握。第二题用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显现,一只可爱的背着数字9的小蜗牛爬数字,让学生观察发现,一个加数增加1,得数也增加1。第三题则比较有针对性,先前两种颜色的图片变成分成两堆儿的小草莓和小菠萝,题目依然鼓励学生应用凑十法,但是图案的细微变化为学生应用凑十法,增加了小小的难度,使练习更有梯度。第四题是6道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通过抢答的形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进一步巩固了凑十法的知识。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全课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请学生说一说本课学会了什么。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数学养分,产生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充满了思维的灵动和智慧的光芒。

上一篇:因材施教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关注学生需要 满足学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