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7-18 07:48:51

因材施教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中职生相对于高校学生来讲学习自信心较差,他们大部份在面对学习时存在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反之,将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出现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的挫折感会越来越强,产生自卑感,严重时会放弃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因材施教呢?笔者有幸拜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并尝试将书中的心理效应规律应用到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因材施教;认知超载;连琐塑造;激励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80-02

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的学部分不是很好的。传统的以分数为分界线的教学模式,将一部分学生被误划入“学困生”的行列,使他们的优点无法发掘,闪光点无法显现,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自卑,对自已失去信心。作为教育者,如何才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学习是简单的、快乐的?“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由此,因材施教已经成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因此,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素质特点。笔者作为专业课《银行会计》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不宜过高,任务不宜过难,应该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这样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而这些正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是教育心理学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把握:

首先,复杂任务简单化,不超过学生接受的限度。因材施教的原则主要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们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教学任务。用“跳一跳,摘果子”的理论来说明,就是如果教师让学生去摘树上的果子,那就要选择那些他们通过努力就可以摘到的果子,而不应该去选择那些长在树顶的,他们就算再努力也摘不到的果子。否则学生不仅无法完成任务,还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适得其反,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这个道理在“教育心理效应”中叫做“认知超载”,即人在接受任务或认知事物时,都存在一个主观的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人往往对任务有排斥心理。笔者在《银行汇票的核算》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整个业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按业务流程把出票行、兑付行两个银行的业务处理都融合在同一个案例中,给学生布置了任务。结果,因为任务太复杂,大部分学生觉得反正完成不了,干脆不做了。所以,笔者重新对本堂课进行设计,针对票行和兑付行两个银行分别设置了两个任务,让学生分两节课完成,因为任务简单了,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探索的过程非常愉快。所以,与其布置学生无法完成的复杂探究任务,还不如将任务适度简单化,符合学生的接受限度,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任务由浅入深,学生会觉得专业学习并不难,从而增强了自信心。使自己的专业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其次,将复杂任务步骤化,小目标让学生更易实现。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完成任务,教师还可以将任务分解,当学生完成每一个小的任务目标,自然就完成整个任务了。例如,当教师选定让学生去摘的果子后,可以将过程分成几步,先选择合适的梯子,再选择合适的位置,最后爬上去并伸手去摘果子。这就是教育心理效应中的“连锁塑造”的道理,即教学时可以将学习中较为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几个容易完成的小任务,设置小目标,学生通过努力会比较容易完成各个小任务,最终完成大任务。

在《银行汇票的核算》这一课的专业教学中,因为任务的关键是要对银行汇票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所以,教师将一笔账务处理分解为三个动作:根据业务内容选择正确的会计科目;根据会计科目性质确定借贷符号;最后确定金额。比如,某单位向银行申请签发金额为10万元的银行汇票业务,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笔业务引起哪些资金上的变化,应该用哪个会计科目。学生思考后认为这笔业务引起单位资金账户的减少及银行保证金的增加,所以应该用“吸收存款-单位活期存款”与“存入保证金”这两个科目。紧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借贷符号与金额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完成每一笔分录时都从这三个方面思考,解决了这些,账务处理就迎刃而解了。课后学生都反映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得较好。相信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完成任务后,一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这种信心,可以转化成愉快轻松的学习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顺利完成一个探究任务后,应该及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总结归纳,以巩固成果。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其实就是方法步骤,当学生熟练掌握后,这个过程自然就省略了。及时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见效。

最后,适当地激励,赋予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有位教育者曾经说过,激励是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如果被教育者善加利用,其效果的确令人称奇。鉴于中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时时关注学生,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关注和表扬会转化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不断激励着他们进步,有时甚至会给学生造就一个新的起点。需要注意的是,激励的“适当”体现在适时、适度、有据。没有及时表扬或过度表扬,都会使效果打折,而无据的随口表扬,结果会适得其反。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阶段的差异,激励的“适当”也体现在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上。对于自信心较差的学生要先侧重鼓励,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后,再适当提高要求,此外,也要适时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坚信关注学生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对于激励的神奇作用深有体会。在课堂上,遇见学生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的情况时,教师可以换一个角度,表扬他认真思考;或表扬他勇敢举手;甚至也可以表扬他回答得很响亮。通过观察发现,受到教师关注、表扬和鼓励的学生,学习态度都普遍积极,并且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都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如果说“任务简单化”与“任务步骤化”能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找回信心,那么“适当的激励”真就如那根魔法棒,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话听起来有些苛刻,其实也是真理。一个“会教”的教师肯定是一个懂得“因材施教”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认真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信心。

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财富”。在教育者看来,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优秀,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我们的学生中有瓦特、牛顿和爱迪生。其实,我们的学生未来是否能成名成家,也许也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应该是自信、勇敢而富有朝气的一代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提倡的“因材施教”或能使教师学会换一个角度来欣赏学生,能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不轻易言败的勇气。这应该就是教学有效性的真正实现吧。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贺志海.浅论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8(1).

上一篇:职业学院学生英语听力成绩与听力策略关系的调... 下一篇:20以内的加法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