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范文

时间:2023-12-04 21:25:02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篇1

一、“十二五”期间已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完成情况

我乡从2013年以来,共实施了3个以工代赈建设项目,总投资37.5万元,其中中央及省级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专项资金3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5万元。分别是2013年实施的XX村1.6公里道路建设工程,XX乡甲背河河堤加固工程,2014年实施了XX村上丘坊道路改造工程。以上三个工程我们均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并顺利完工。项目的建设实施和带动效应,极大地改善了相关建设点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社会效益显著。

二、全乡贫困村组现状

我乡地处XX县西南部山区,有人口中6086人,辖4个村委会,63个村小组,目前有2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全乡贫困人口181户776人。就我乡而言,贫困村组落后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当地群众居住分散村组公路未改造到位,存在出行难问题;居住环境、生产条件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再者就是无优势产业,贫困群众增收困难。面对这些问题,因我乡乡域经济及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体水平较落后,急需中央及省、市项目资金支持。

三、“十三五”以工代赈项目规划

(一)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我乡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将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为主题,以加强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和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充分尊重和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与积极性,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为我乡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二)拟建设领域及建设项目

1、美丽乡村建设

以圩镇周边及中心村庄等为重点,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计划实施以下项目:

(1)下坊村下坊组美丽乡村建设村道改造工程:改善当地200人居住及出行环境,拟投入建设资金20万元,申请上级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建设时间2016年。

(2)XX村十八石组美丽乡村建设村道改造工程:改善当地180人居住及出行环境,拟投入建设资金20万元,申请上级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建设时间2017年。

2、乡村道路建设

以25户以上未修水泥路自然村为重点,争取村村通水泥公路建设项目,彻底改变我乡落后交通面貌,解决群众出行难题。计划实施以下项目:

(1)XX村XX至XX村上坊公路建设。公路长5公里,改善沿线600人出行难题,计划投入建设资金125万元,申请上级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建设时间2016年。

(2)XX村XX至XX公路建设。公路长4公里,改善沿线400人出行难题,计划投入建设资金100万元,申请上级以工代赈资金15万元,建设时间2016年。

(3)XX村XX至XX公路建设。公路长1.8公里,改善沿线180人出行难题,计划投入建设资金50万元,申请上级以工代赈资金15万元,建设时间2017年。

(4)XX村XX公路建设。公路长1.5公里,改善当地150人出行难题,计划投入建设资金45万元,申请上级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建设时间2018年。

3、水利工程建设

计划实施圩镇下游十八石段河堤加固工程。修缮加固河堤1公里,分两年实施,每年投入建设资金30万元,申请上级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建设时间,2017年、2018年。

4、片区综合治理工程

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改善,实施XX村孤江河畔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地点宗蔸组、黄家园组。该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300余群众发家致富。工程分2年实施,总投资50万元,申请上级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建设时间,2018年、2019年。

四、实施以工代赈规划拟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一)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我乡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计划申报和实施管理,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2、多渠道落实资金来源。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但实施起来,自筹资金投入压力大,为此我们将在统筹乡村两级财力的基础上调动社会投资和引导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筹措项目建设资金。

3、强化项目监管。我们将不断提升以工代赈工程工作水平。一是严格落实项目招投标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强化管理;三是进一步完善竣工验收制度,制定验收办法,对竣工验收的条件、标准及需提供的材料规范化制度化。

4、加强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工作队伍建设。形成一个项目一个领导小组、一班队伍工作机制,每个项目明确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篇2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虽在全省形成了制度,但供养面窄、供养水平低,特别是乡镇敬老院服务功能差的问题一直存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随着“三提五统”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逐步走入了窘境。敬老院设施陈旧落后、环境脏乱差、管理服务混乱的问题十分突出,有的甚至已无法再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最基本的服务。

20**年,国务院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我省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新条例作为推动全省五保工作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及时将全省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纳入了供养范围,同时,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将敬老院由过去的乡建乡管改为县建县管,提出了“以敬老院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提高集中供养率,全面开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新局面”的思路,把县办农村敬老院建设作为推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总抓手狠抓了落实。经过几年的努力,随着一所所设计规范、式样新颖、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县办中心型和区域性敬老院的建成使用,我省五保供养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年11月底,全省共投入10.2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中心和区域性敬老院320多所,新增床位5万多张,使全省农村敬老院总床位达到了8.1万张。目前,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对象6.7万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23%;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1896元。农村敬老院真正成为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颐养天年的幸福家园,同时,带动了整个五保供养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全省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平均供养标准也提高到了1439元。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吃穿住等生活标准,都达到或超过了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

一、创新思路,加强领导,把敬老院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2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立了财政供养为主的农村五保供养体制,明确了各级政府在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中的责任。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条例》,切实改变我省五保供养工作状况,我们针对实际情况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取得了三点共识:一是实行集中供养是搞好农村五保供养的最佳途径。农村五保对象老弱病残居多,自我照料生活的能力普遍较低,村委会的照料也不如敬老院专业全面,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远不如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二是乡乡建院模式管理成本高,不利于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每个乡镇一所敬老院,规模较小,服务人员少,不利于服务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且重复建设,建设管理成本较高。三是五保供养资金县级统筹为集中建设敬老院提供了条件。我省五保供养资金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全县实行统一标准,乡镇之间不再具有差别,一个敬老院辐射几个乡镇的模式完全可行。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五保供养工作的基本思路,即:改革现有敬老院乡建乡管的模式,实行集中建院,县建县管;以敬老院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提高集中供养率,从而带动全省五保供养水平的提升。

为贯彻落实这一思路,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与各级党委、政府沟通,得到了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五保供养工作,多次听取民政厅专题汇报。省政府主管副省长宋恩华同志不仅多次下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还亲自分包建设一所敬老院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并指示召开全省会议,亲自部署,要求把敬老院建设作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加以抓好。他在签发文件、工作调研、召开会议时多次强调,要加快敬老院建设步伐,在政策上优先落实,资金上优先筹措,“要把敬老院建成农村中最好的房子”。省领导的亲历亲为,带动了全省各市、县党委、政府对农村敬老院建设的高度关注,为我省敬老院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二、整体部署,统筹规划,对敬老院建设提出明确方向

农村敬老院建设,是百年大计,必须认真研究谋划。20**年9月,我们联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编制河北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十一五”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并组织各市、县民政部门对全省敬老院进行了“拉网式”普查,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20**—2010年河北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内容,五年内全省共投资20多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866所(其中新建面积128万平米、改扩建68万平米),建成后敬老院床位数将达到16.2万张,基本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需求,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网络,使我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在时间安排上,主要集中在20**-2008年三年时间,完成80%的工程,使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2009-2010年进行扫尾工作,重点督导和帮助工作难度大的地方完成任务。省厅的意见明确后,我们及时通知各地,使各地对今后的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三、多方筹措,整合资源,为敬老院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是关键。为了确保顺利完成建设目标,20**年我们从省级福利公益金中安排了4000多万元对各地进行了补助。同时,积极指导各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筹资方式。一是各级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在财政状况较好的地方这项资金发挥了主要作用,如唐山、廊坊、秦皇岛。二是发挥福利公益金的作用,目前省级对各地的补助主要依靠这项资金,张家口市的敬老院建设也主要是依靠福彩公益金。三是发动社会力量为敬老院建设提供捐助。四是盘活闲置敬老院的土地和资产,将置换资金用于区域性敬老院建设。五是开展对口帮扶,引导财政状况较好的市、县与困难县结对子,帮助困难县筹集资金。六是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如沧州市由市政府统一贷款,贷款本金由各县(市、区)偿还,市政府承担各县(市、区)1/3的贷款利息。七是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用好“霞光计划”补助资金。据统计,2005年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共筹集敬老院建设资金10.2亿多元。

四、典型引路,会议推动,掀起敬老院建设的热潮。在具体步骤上,我们采取了先行试点、典型引路、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办法,来推动县办敬老院建设。首先在工作积极性高的地区进行试点,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省形成良好氛围,以此推动全省工作稳步进行。廊坊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五保供养工作,他们把敬老院建设确定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全市六项重点工程之一,市委书记、市长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多次到建设工地进行督导。各县(市、区)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落实建设资金,督导建设进度。目前已投资1.52亿元新建和改建敬老院43所,集中供养7339人,集中供养率达到了62%。廊坊的做法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李学举部长和低保司米勇生司长多次亲临指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唐山市从2005年开始就制定了唐山市敬老院三年整合计划,按照县级建一所中心敬老院,每5万农业人口建一所敬老院分院的总体设想,对区域中心敬老院进行了科学规划,全市投资3.4亿元,将原有的202所敬老院整合改造为85所,集中供养6173人。秦皇岛、沧州、衡水等均由市长与各县(市、区)政府一把手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把敬老院建设具体项目落实到人。秦皇岛市投资1.2亿多元将全市原来的80所敬老院整合成现在的13所“特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张家口市民政局决定将全市167所敬老院整合成60所区域性敬老院,目前已有37所建成使用。20**年3月,省厅在廊坊召开了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现场会议,重点总结推广了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市的工作经验。这几个市的共同点是积极性高、起步较早、规划统一,不同点是财政状况有好有差,建设规模和建筑标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20**年9月,当廊坊、唐山等地敬老院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省政府又在廊坊召开了由各市主管市长、财政局长、民政局长等参加的五保供养工作现场会,主管副省长宋恩华亲自到会部署,并提出了两个倡导:一是倡导每一名县(市、区)委书记牵头建设一所敬老院,每一名县(市、区)长牵头建设一所敬老院;二是倡导县(市、区)每一名科级干部对口帮助一名五保供养对象。会后,各市、县积极响应,按照会议要求制定了本地具体规划和建设方案。石家庄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各县(市)敬老院建设经费由市县两级财政按照5:5、4:6两种比例负担,每县(市)拟建4所中心型敬老院。沧州市政府于20**年11月召开了“敬老院建设现场工作会议”,确定了工作目标,市长与各县(市)政府一把手签定了敬老院建设责任状,确定到2008年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唐山迁安市市长亲自审批敬老院规划图,为敬老院建设开绿灯,市财政安排7600多万元在全市兴建了6所统一标准、同一模式、同一施工的带电梯的花园式敬老院,为五保对象提供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其他各地也在积极行动,在全省掀起了大力兴建敬老院的热潮。

五、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全面提高敬老院服务管理水平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篇3

一、招生对象和报名条件

20*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招生对象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我市户籍;

(二)城镇“零就业家庭”或“低保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农村年收入低于国家低收入人口贫困线以下家庭,因病、残、单亲等原因导致贫困的家庭;

(三)年龄在16-25周岁之间;

(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五)身体健康且有就业愿望。

二、招生人数、学制及承担任务院校

20*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我市共招生370人,学制均为2年(含半年顶岗实习)。其中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作为省级定点学校面向我市招高中毕业生70人;*市高级技工学校作为我市定点学校面向全市招初中以上毕业生300人。

三、招生及录取步骤

20*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招生采取个人报名与扶助对象所在街道(乡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7月底前,各县(市、区)按计划组织报名,完成认定和审核工作,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市二〇〇八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招生审批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报名对象本人所在居委会(村)、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其家庭情况和报名条件逐级把关,并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公示。7月30日前各县(市、区)填报《*市二〇〇八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招生报名情况明细表》,加盖同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公章后分别报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9月上旬前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根据各县(市、区)报名情况,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报、考试录取、考察公示、社会监督”的原则,履行相应手续,确定资助对象,各县(市、区)填报《*市二〇〇八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招生备案表》,加盖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公章后报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全市统一录取、名额统一使用,*市高级技工学校全市统一录取、名额按属地分配使用。9月中旬前承担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的技工院校根据录取名单填写录取通知书,加盖公章后寄发给被录取的扶助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扶助生携带录取通知书、学历证明、县级以上医院体检证明入学报到。

四、相关费用及补助标准

经测算,20*年扶助生两年学杂费(包括学费、住宿费、教材费、防疫费、宿舍备品费、技能鉴定费等)人均支出在7500元左右。

参照此标准,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招收的扶助生两年学杂费由省级财政全额补助;*市高级技工学校招收的扶助生两年学杂费等省财政人均补助3750元,其余部分除扩权县外由市财政补助。上述费用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符合条件的扶助生还可享受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

五、相关要求

(一)实施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是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的关心。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确保按时、保质地完成今年的招生工作。

(二)认真搞好扶助生招生宣传工作,严格招生报名条件,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做到此项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各有关部门要建立责任追究制,按照“谁主管、谁审查、谁负责”的原则,将招生审查工作的任务和责任明确到部门、落实到人。扶助生入学后三个月内,由学校按规定对其进行全面复查。对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将取消扶助生的录取资格,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篇4

这次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排部署2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今天,振有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并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深刻领会讲话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十五”期间,是我市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村在城乡统筹中得到发展、农民在增收减负中得到实惠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五”农业农村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通过减轻农民负担、落实惠农政策、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劳务经济、改革体制机制等多条途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十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2*5元提高到20*年的2810元,增加745元,年均增长6.5%,增幅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年的830元提高到20*年的1421元,增加591元,年均增长11.3%,增幅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工资性纯收入已成为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渠道;2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位居全省第一。

(二)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64万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蔬菜总产67万吨,比*年增加22万吨,年均增长8.2%;生猪出栏90万头,比*年增加12.6万头,年均增长3%;肉类总产7.9万吨,比*年增长1.34万吨,年均增长5.3%;水产品产量9.9万吨,比*年增加1.65万吨,年均增长4%。在主要农产品全面增长的同时,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年,全市农产品优质率达到76%以上,比*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全市油菜品种全部实现了“双低化”,水稻优质率达85%以上,优质三元猪比例达到55%以上,水产品优质率达到62%以上;“一菜两用”、“稻鸭共育”等高效种植模式得到推广应用。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特色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0*年,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2家,比*年增加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龙头企业网络农户10.8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5%,比*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全市农业产业化率已由*年的16.1%提到20*年的26.6%,年均增长2.1%;在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下,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到45.6%,比*年提高5.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我市确立了优质蔬菜、优质水产品、优质三元猪和林业等四大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及吴茱萸、优质苎麻、油茶、黑芝麻、绢丝丽蚌、优质家禽等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全市区域特色主导产业超过35个,种植业基地和水产片带分别扩大到45万亩和30万亩,吴茱萸基地达到5万亩,畜禽养殖小区达到60个。“中国劲酒”、“珍珠果米酒”、“灵溪”系列风味食品、黄金湖风干鱼制品、优质三元猪、苎麻、吴茱萸、藜蒿等名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农业标准化扎实推广,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成立了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两个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走在全省其他市州前列。全市主要农产品基地和12个大型农贸市场建立了20个农药残留检测站(点),蔬菜农药残留逐年下降。20*年,全市蔬菜合格率达到94%。畜禽产品检测中心应用的免疫预防和抗体监测控制牲畜口蹄疫和禽流感技术全面推广,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绿色食品开发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工作进一步加强,20*年,全市无公害食品总数达到9个,绿色食品总数达到24个。

(五)惠农政策深入落实,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及免征农业税等“三补一免”政策全面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是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结束了两千多年来农民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为建立新的城乡统一税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年,全市仅落实政策一项农民新增收入4558.32万元,全市农民人均受益34.08元。农民负担大幅减轻,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农民负担由改革前的人均70多元减少到现在的2元左右,减幅为97%。

(六)农村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顺利推进,行政效率有了新的提高。认真贯彻落实鄂发[20*]17号、鄂办发[20*]51号、鄂发[20*]13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目前,全市31个乡镇完成了改革,乡镇领导班子实行交叉住职,乡镇机构精简为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等“三办”,事业单位除延伸派出机构外,全部整体转制,实现“以钱养事”。通过改革,行政领导班子减幅为49%,事业编制减幅为68%。乡镇机构臃肿和职能缺位的状况正在改变,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农村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

(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共投入11.76亿元资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市新、改建长江干堤58.27公里、防洪闸25座,整治病险水库80多座,解决了农村12.19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加强土地整理,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五年共筹集教育经费1800万元,为9.5万名农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为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筹集资金1.5亿元,实施了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共计投入资金3537万元,参保农民达到101万人。

(八)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着力推进,五年来多渠道筹措扶贫资金1.58亿元,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改善设施、对口帮扶等项措施,取得了新的成效。目前,整村推进战略正在顺利实施,全市78个贫困村共落实发展项目108个,其中20*年首批12个村的33个项目已全部建成完工,带动了村级经济发展;产业扶贫扎实推进,一批有特色、有市场、有规模的种养业项目正在积极实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全市贫困地区建成当家地1.4万亩,硬化通村公路1*1公里,修建水井、水池等用水设施6600多处,广播电视入农户率达到了97.25%;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2001年以来,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共办扶贫点128个,上“短平快”帮扶项目1302个,筹措社会资金2693万元,为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20*年,全市贫困人口由*年底的26万人下降到18万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近年来,由于取消农业特产税、免除农业税及其附加、实行粮食直补、优良品种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直接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往后看,有些政策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延伸,但再期望从政策上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20*年,虽然我市农民人平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84元,增长7.01%,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已由去年的264元扩大到今年的289元。客观地说,我市农民收入依然偏低,农民增收亮点不多、渠道不宽,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目前,全市共有28千瓦以上的泵站1029处,其中使用年限超过20年以上的占80%。从近几年来看,我市农田水利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有51.14万亩,只占常用耕地面积的44.5%。旱涝保收面积为40.16万亩,机电排灌面积为42.07万亩,比*年减少7%和9%。三是农村扶贫任务仍然艰巨。在基础设施方面,虽然通路、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问题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建设标准不高,一些偏远山区、库区的自然村组仍存在行路难、饮水难、通信难、收看(听)广播电视难等问题。插花贫困地区发展缓慢,与富裕乡镇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四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近年来,尽管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我市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五是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但化肥、农药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不断上涨,近两年,肥料价格平均涨幅在20%-30%之间,农药价格平均上涨8%,种子价格平均上涨20%。农资价格的上涨基本抵消了扶农政策和减负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当前,我们正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科学规划、周密组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境界。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把全市上下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精心谋划,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省委、省政府细化为“生产全面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就业渠道拓宽,收入持续增长;公共服务扩大,基础设施改善;新风正气树立,乡村社会和谐;村务公开透明,民主法制加强”5条、60个字的具体要求,内容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今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尤其要慎重初战,开好头、起好步,以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为主要目标,努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城乡统筹、工农互促的最佳切入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支持和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要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创新结构调整的方式方法,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式,深度挖掘调整潜力,让更多农户从调整中受益。围绕四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六大特色基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规模连片基地。各地要根据不同的农业资源情况和现有生产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制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规划,通过整合资源,调整板块布局,提高基地规模效益,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各县(市)区要采取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的方法,对规模基地建设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20*年,全市重点要抓好新增万亩蔬菜、万亩吴茱萸、万亩苎麻、万头牲猪、百万只家禽和千万斤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二是要突破性发展畜禽养殖业。各地要在注重抓好品种改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在用地、税收、信贷等各方面,全力服务雨润集团3000万只家禽加工项目,抓好家禽养殖小区发展规划,力争在3―5年内基本满足其加工需求。三是要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发展本地农产品加工业,综合运用信贷、税收、财政扶持等政策,发展壮大各类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省、市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扶持几家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部级重点龙头企业。20*年,新增部级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同时增加一批市级龙头企业。2―3家龙头企业在本行业跨进全国前列。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主动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提供担保支持,解决龙头企业信贷资金制约问题。四是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今年全市乡镇农网建设达到50%。以全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乡镇超市、村组便民店和农资连锁店,开展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连锁经营和配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蔬菜、畜牧、水产、林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成立市级专业协会或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对整车运输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奶等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实行降低一个收费档次收取通行费。

(二)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农村设施建设滞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一是要切实做好农业抗灾工作。要重点抓好长江干堤加固及水利血防、水库整治加固等八项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在进一步提高江河湖库整体防洪能力的同时,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新增、恢复除涝面积5万亩,改造渍害低产田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加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大冶秀山小流域、阳新三溪河流域、黄荆山小流域综合治理。二是要加强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保证生态公益林能按照标准经营,建立完备的生态保障体系。20*年,新增退耕还林工程2万亩;外资造林工程4万亩;长江防护林工程1万亩。三是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专门力量,分别选定一个乡镇、一个村,按照“以农民为主体、量力而行、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抓紧制订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抓好试点,防止和杜绝无序建设和乱占土地。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准填湖(塘)、毁林,不得破坏田园风光。要加强宅基地的规划与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20*年,全市村庄规划要开始启动。要落实好列入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5个重点镇和40个示范村。力争到2010年建成一批城乡一体、布局合理、适度聚居、设施配套、服务便利、环境整洁、文明富裕、保障有力的新农村。四是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20*年,投资3880万元修建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194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解决阳新3.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新建沼气池3500口。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重点解决20户以上自然村的有线电视问题。

(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根本靠科技。目前,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还不高,必须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一是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切实抓好水稻机械化插秧试点工作。二是继续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实施科技示范工程,继续按照“双向选择、一村一派”的原则,向农业科技示范户、水产养殖户、花卉苗木和农业产业基地及领导扶贫点下派科技特派员,今年要在去年30名特派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下派力度。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提高特派员扶农、帮农、富农的本领和水平。三是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万亩。

(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农业标准化。一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整合现有农产品质量检测、肉食品检测、农药检测、土肥检测职能,用2―3年建成市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改变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相互推诿的现状,做到检测、监管、执法一体化,初步建成监管有力、反应快捷、执法严明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现有检测站(点)的作用,加强蔬菜基地和市场蔬菜的抽样检测,新开展蔬菜重金属含量检测,推行“市场准入制”。多渠道定期向社会公布《蔬菜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情况通报》,增强全民监管意识。20*年,全市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产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运用现代工业标准和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检测和认证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应用,大力筛选和示范推广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广安全用药技术。加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力度,全年禽流感和猪、牛、羊口蹄疫病防疫密度均要达到100%;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实现病虫害预报可视化,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三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认真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和认证工作,新发展一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全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35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产量达到25万吨,比上年增加5万吨。

(五)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这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有力支撑。一是要继续抓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今年要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要合理区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活动,实行分类管理。公益性的,要强化服务功能,经费主要由财政保障;经营性的,要强化自我发展能力,逐步走向市场。必须在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上有新的突破,通过改革做到既减轻农民负担,又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二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发放大额贷款的有效方式。引导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尽可能将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和鼓励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增强农村资金实力。三是要抓好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和村级化债工作。当前,农村乱收费的现象又有所抬头,尤其是教育乱收费、建房乱收费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群众意见很大。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减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必须予以高度关注,进一步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加强治理涉农乱收费,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对乡村债务要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坚决制止发生新债,逐步化解老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运用“一卡通”等方式,确保各项直补资金真正发到农民手上。四要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进一步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土地二轮延包为依据,依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要组织土地延包工作“回头看”,妥善处理遗留问题,确保全面完成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产业经营等方式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可以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依法、有偿流转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

(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重点是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老区建设、扶贫搬迁等工作。一是大力抓好整村推进工作。今年要在阳新县再确定28个村开展“整推”工作,并把大冶市5个插花贫困村、5个老区村也纳入“整推”范围。这样,从20*年起,全市每年“整推”38个村,加上此前三批“整推”的68个村,确保在2010年前,使全市所有的重点贫困村、老区村都得到有效扶持。二是大力抓好劳动力培训转移“雨露计划”。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不仅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实践也证明,“打工经济”是贫困农户增收的重要支撑。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110万人,本地企业就业27万人,外出打工约20万人,按现有耕地测算,实际需要劳力25万人,还有约30多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0*年,全市要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要按照上级提出的“五有”要求,将现有的两个市级培训基地建成示范基地,并争取把市第一技校申报为省级基地。同时要在打工人员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就业信息网点,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搞好跟踪服务,提高就业稳固率。搞好校(基地)厂挂钩,主要瞄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由培训学校(基地)与厂方签订用工合同,实行订单培训,定向转移,保证培训一人,转移一人,一出校门就进厂门。三是大力抓好扶贫搬迁工程。从摸底情况看,阳新县还有1325户、5300人由于生存环境较差而需要搬迁,近三年内我市搬迁任务仍十分艰巨。20*年我市扶贫搬迁任务预计为500户*人。这项工作要在总结前两年经验的基础上,做到“四个结合”、“四个早”。即,将移民搬迁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血吸虫病防治相结合,与贫困村因灾倒房户重建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早确定搬迁对象,早选定新村地址,早动工建设新居,早搬进新村生活。四是大力抓好产业化扶贫。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根本出路。像阳新县,多年来坚持不懈地组织群众靠山的山里谋生,靠水的水里求财,靠路的路边致富,靠园的园里兴业,因地制宜开辟增收门路,带动千家万户形成了规模开发、连片发展的好势头。这次在全省扶贫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利用扶贫贴息贷款,对阳新县网湖渔海水产公司、富川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等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积极给予贷款扶持,争取20*年在扶贫贷款总量上实现较大突破。同时要努力搞好各项服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村走地头,深入到扶贫开发第一线推广良种良法,面对面解决技术难题,提供群众急需的优质种苗,千方百计为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创造条件。五是要大力抓好社会扶贫。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执行对口帮扶贫困村制度。20*年市直机关部门要对现有的14个定点村继续帮扶一年,仍实行“四位一体”式帮扶,即一至两名市领导挂帅、一至两个部门牵头、一批单位参与、一支工作队驻村,努力办几件让群众满意的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七)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已成为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必须切实解决。一是要继续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范围,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探索建立化解“普九”债务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偿还计划。加强和改进农村教育督导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办学行为。加大对农村学校收费及财务监管力度,切实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大力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做好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其他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加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免费为农民检查血吸虫病9万人;免费治疗血吸虫病和扩大化疗8万人;免费治疗661例晚血病人;在疫区灭螺4万亩以上。继续做好艾滋病“四免一关怀”工作。三是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认真实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2131”工程,继续开展创建全国、全省文化先进县(市)活动,力争大冶市、阳新县早日进入全国和全省文化先进县(市)行列,表彰命名一批市级文化先进乡镇。积极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对阳新采茶戏、布贴画、尹解元石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认真抓好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四是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按每人每月平均10元标准,对全市农村特困群众进行扶贫救助。继续实施“福星工程”,逐步扩大农村“五保”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集中供养的比例。大力开展孤儿救助。全面提升农村灾害应变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八)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倡导文明乡风。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能力。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村干部能力培训体系,利用党校、行政学院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对我市列入全省“百镇千村”示范的40个村,每个村下派一名国家干部担任村支书,帮助所在村制定规划、培养明白人,村庄面貌不改、经济不发展、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不强,村支书不撤离。要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以“进市场、奔小康、兴文化、正风气”为主题,大力开展“治五乱、刹三风”和“十星级文明户”、“十佳婆媳”、“十佳好邻居”等创建活动,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文化宣传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适合农村特点的“文化中心户”。

三、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站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要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市)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发展战略,提出指导原则,研究支持措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强迫命令,防止盲目攀比,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各级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来,积极为党委、政府出主意、当参谋,抓好试点示范工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围,确保中央、省市委的重大决策能贯彻好、落实好。

第二,要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方方面面,编制一个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规划,对于有序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抓紧编制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做到科学适用、长期管用,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同时,规划还要注意搞好配套衔接,包括区域衔接,产业衔接,时间、空间衔接。具体工作请发改委、农业局牵头组织实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切实尊重群众意愿,努力使规划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群众的愿望,进而激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第三,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广泛宣传发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统筹谋划,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和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提高帮扶成效。各地要整合各类驻农村工作组、工作队,进一步细化目标、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把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第四,要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要认真落实中央对农业农村投入“三个高于”(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投入结构。支农资金的投入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贫助困倾斜。要创新投入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要扩大支农资金来源,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篇5

2013年4月,我县开展以清理河道、清洁乡村为主题的“双清”专项行动,2014年“双清”行动全面升级为“清洁家庭、清洁村庄、清洁河道、清洁道路和清洁田园”的“五清”行动。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观,但现阶段河道、道路垃圾乱堆放,家禽家畜不圈养,公共场所乱贴乱画,公厕臭气熏天,田园白色污染,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等各种“脏乱差”乱象仍频频显现,全民洁净全域洁净依然任重道远,如何从垃圾“围城、围村、堵路、塞河”中突围,如何从“脏乱差”种种乱象中杀出一条路是当前最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是设施建设基础不强。一方面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无序,缺乏规划先导与基础性作用,有的乡镇村庄没有规划或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导致建筑垃圾乱倒乱堆现象突出。一路三村(五村)通乡(镇)的主干道乱拉乱挂、乱张乱贴等乱象横生,节假日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现象仍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目前仍有一些村庄垃圾桶数量少,远远没有达到每15户设立一个垃圾桶的标准,加上村民卫生意识不强垃圾乱堆乱放问题屡屡出现。

二是运维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各乡镇均建立多个垃圾中转站,但垃圾中转站专人管理没有到位或无专人管理,导致垃圾中转站处于管理真空状态,垃圾不入池现象突出。部分乡镇垃圾中转站垃圾清运能力不足,造成中转站内及周边垃圾未能及时清理甚至垃圾池口被堵,垃圾不断外散,卫生状况较差。甚至个别管理人员作业不规范,用焚烧方式清理垃圾,带来二次污染。

三是机制落实力度不大。保洁网格管理制度、路段长制、村规民约、美丽公约等各项制度早已建立,但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有效执行。全县上下面对环境卫生检查多为突击整治应付,日常保洁管理疏忽混乱,导致问题反弹现象严重。

四是全民参与氛围不浓。宣传发动工作仅满足于会上讲、挂标语、黑板报和为迎接检查而进行的突击应付,虽然面上宣传有声有势,但不能传到千家万户深入人心。群众对环境整治的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偏面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情,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所以出现干部在干,群众在看,个别甚至出现阻挠的现象。部门、乡镇、村两委往往是“单兵作战”,缺乏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攻坚”氛围,全域洁净难以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打造全民洁净全域洁净,构建一个“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生活富裕”的美丽和谐好**,敢问路在何方?

  二、工作措施:

几年来,我县在“五清”工作的基础上,全力实施深化“五清”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秉持这一理念,我县紧紧围绕“黄帝**,人间仙都”区域建设品牌,按照“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和“六边三化三美”工作的统一部署,以“村美、院洁、水清、路畅、田绿”为总体目标,以“洁净家庭、洁净村庄、洁净乡镇和洁净县”四级联建为推进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集中整治、长效管理,全面开展清洁家庭、清洁村庄、清洁河道、清洁道路和清洁田园的“五清”深化行动,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努力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美丽好**。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县坚持治标与治本、近期与远期、点线面相结合,通过实施“五清”行动,推进“五位一体”农村保洁工作,完善农村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建筑垃圾就地消纳,处理规范有序,努力达到家庭洁净、村庄洁净、河道洁净、道路洁净和田园洁净的“五洁”目标,实现**全域清洁,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推进“五水共治”工作。

同时,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集中整治、长效管理。要求各乡镇(街道)和部门要在“五清”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把“五洁”作为“五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户集、村收、乡中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置机制,形成“五清”行动依靠农民群众、“五洁”成果让农民群众共享的良好氛围。并要求突出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试点工作,全面开展“五清”行动,集中力量切实解决农村保洁突出问题。在治标的同时,抓源头、抓基础,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关口前置,深化农村保洁工作,实现标本兼治。

开展集中治理,还需有长效机制作为保障。要坚持突击战和持久战并进,开展“五清”集中整治,迅速提升农村保洁水平。要建立健全“五清”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农村保洁长效管理,实现农村保洁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1、清洁家庭

具体目标:2014 年,完成洁净家庭创建率 85%,创建县级洁净家庭示范户100个,创建乡级洁净庭院1000个,创建县级洁净庭院100个。2015年,完成洁净家庭创建率90%,创建县级洁净家庭示范户150个,创建乡级洁净庭院1500个,创建县级县级洁净庭院150个。2016年,完成洁净家庭创建率95%,创建县级洁净家庭示范户200个,创建乡级洁净庭院2000个,创建县级洁净庭院200个。2017年,完成洁净家庭创建率95%,创建县级洁净家庭示范户200个,创建乡级洁净庭院2000个,创建县级洁净庭院200个。

基本要求:家庭环境优美,屋内空气良好,窗明地净,物品摆放整洁有序;房前屋后保持整洁,各种杂物堆放整齐有序,庭院合理绿化、美化;家畜家禽实行圈养。

2、清洁村庄

具体目标:通过清洁村庄行动,村庄地面洁净平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2014年,完成洁净村庄创建率90%,洁净乡镇创建率90%,创建示范村庄20个,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 75%。2015 年,完成洁净村庄创建率 95%,洁净乡镇创建率95%,创建示范村庄20个,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85%。2016年,完成洁净村庄创建率100%,洁净乡镇创建率 100%,创建示范村庄 20 个,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90%。2017年,完成洁净村庄创建率100%,洁净乡镇创建率 100%,创建示范村庄 20 个,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90%。

基本要求:农村村庄达到“三无”(无裸露垃圾、无乱堆乱放、无畜禽放养),即村庄面上整洁、水沟清洁,无卫生死角、无污水溢流、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畜禽放养。公厕冲水完好,无臭味、无堆积污物、无蜘蛛网。垃圾箱、房、车保持干净整洁。村庄内池塘和河沟无淤积物和水面漂浮物,水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3、清洁河道

具体目标: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全面改善城乡水域环境,努力实现我县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目标。2014年3月底前,全面消除垃圾河;6月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河;12月底前,对全县河道及重要水域内的违法建筑物,违法占用河道的弃渣、堆放物进行全面整治。2014-2017 年,示范洁净河道实行一年一创动态管理,每年创建20条。

基本要求:河道水体无异味,颜色无异常,无排污口设置,无废水、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中,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影响水流畅通的障碍物,河底无明显污泥或垃圾淤积,河岸无垃圾堆积物、无违法建筑物,无违法占用河道弃渣、堆放,达到“河面无漂浮废弃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三无”基本要求。河道两岸宜林地段绿化率95%以上。

4、清洁道路

具体目标:通过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和沿线村庄的齐抓共管,以集中整治与常态化保洁相结合方式,以保洁与绿化美化统筹推进,达到“畅、洁、舒、绿、安、美”的目标。2014-2017年,示范洁净道路实行一年一创动态管理,每年创建20条。

基本要求:①道路路面整洁、平整、路肩无杂草、无堆放物,两侧边沟内无垃圾、保持排水通畅,道路绿化美观整齐。②客运站、停靠站、客运车辆保持整洁,车身无乱张贴,行车乘客不乱扔果壳垃圾。③国省道、县道管养由县公路管理局负责,乡村道管养由乡镇(街道)负责。

5、清洁田园

具体目标:通过清洁田园行动,实现“种养生态立体化、白色垃圾处理无害化、农作结构特色化”的绿色景观田园的目标;农作物种植结构科学合理,布局规范;田园内无违章棚舍,畜禽养殖实现统一规划设计,集中标准化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药化肥包装物和废弃农用塑料薄膜(地膜)等白色垃圾进行回收处置;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达到 7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2014-2017年,示范洁净田园实行一年一创动态管理,每年创建20个。

基本要求:田园棚舍规范有序,无违建畜禽养殖场,无乱排放畜禽排泄物及乱丢弃病死畜禽;田园内无农药化肥包装物和废弃农用塑料薄膜(地膜)等白色垃圾,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不焚烧、随意丢弃农作物秸秆,提倡和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田园种植立体化、彩色化,并且有配套产业,做到经济化、景观化。

(二)、保障有力,考核严谨

这次“五清”行动,总结“双清”工作经验,保障有力,考核更严谨。

1、加强组织领导。县“五清”行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五清”行动,县妇联、县农办、县治水办和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局等部门分别牵头对洁净家庭和庭院、洁净村庄、洁净河道、洁净道路、洁净田园的指导、督查和验收工作。

2、加强资金保障。切实保障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河道垃圾收集处理必需的资金投入,全面建立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整合为辅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工作绩效。农村保洁经费在原来的人均40元基础上提高至60元,增加部分列入预算并建立财政专户,主要用于: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减量试点、建筑垃圾处置;二是洁净乡村创建,“五洁”示范点奖励补助,保洁人员保障;三是提高“五清”补助标准。

3、加强督查考核。各牵头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五清”行动工作明察暗访,县“五清”督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五清”行动工作督查和明察暗访,并以多种形式进行通报。采取每月一督查两月一综合排名制度,每个月对全县乡镇(街道)进行督查评分,两次排名(每两个月综合排名)后二位的乡镇(街道),其主要负责人上电视作表态发言;全年三次排名后二位的乡镇(街道),其主要负责人向县委常委会作专题汇报,当年“五清”工作考核不合格。

4、加强舆论引导。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大力宣传“五清”行动中的先进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曝光各种陋习和不文明行为。县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妇女、团员青年的宣传教育,组建志愿队,积极投身“五清”行动。县经信局要加强企业员工的环境卫生教育,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对人类健康环境的危害。县建设局要加强在建工程工人的宣传教育,不乱丢生活垃圾及不乱倒建筑垃圾。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加强经营门店业主的宣传教育,做好门前三包。县教育局要加强中小学生教育,把“五清”行动列入德育教学内容,从小培养环保理念。 “五清”行动考核在“双清”督查评分办法的基础上,更注重考核的细节。采用“100”的评分机制,从软硬件建设、村庄、家庭、河道、道路、田园6个方面进行考核。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认识。要把深化“五清”、全域洁净作为一项日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有序推进农村环境卫整治理工作。

(二)、落实责任。工作任务要再分解,再细化,细化到每一个区片、村(自然村),量化到每一个环节,具体到每一个工作岗位,确保每一项工作有人抓、有人干、有人管。

(三)、统筹经费。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挖掘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实一线力量,实现环境卫生治理与项目建设齐头并进。

(四)、营造氛围。通过媒体、会议、宣传标牌、党员活动日、志愿者等造势,营造一种“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村为主体、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督查到位。加大督查力度,完善督查方式,要以明查暗访实现行政村及自然村督查全覆盖,扎实推进全域洁净。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篇6

一、成立机构,拟定方案

1.各乡(镇)要在5月中旬前成立相应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学习贯彻相关文件。同时,要在5月底前拟定各自工作方案上报市初保办,并及时组织实施。

2.5~6月,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召集全市农村初保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深入各乡(镇)督查、监测和评估初保工作。

3.7月,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组织人员对各乡(镇)初保工作进行考核验收;8月,结合《*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规划20*~2010年》进行自查自评并上报*市验收。

二、工作要求

1.各乡(镇)要把初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各乡(镇)要保证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爱国卫生等相关工作经费及时到位。

3.各乡(镇)要根据实际制订20*~2010年初保实施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上报市初保办。

4.各乡(镇)政府要将初保工作纳入对村(居)委会及卫生所的综合目标考核中,定期进行检查。

三、工作指标

1.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1)各乡(镇)要成立以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辖区卫生所全面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具体工作要求参照安卫初〔20*〕2号文件执行)。

(2)乡(镇)卫生院要对所辖村级卫生所进行管理、指导和培训,每年不少于4次,要有培训内容、记录和工作简报。同时,有社区的乡(镇)应将社区纳入“六位一体”工作,制定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并及时进行总结。

(3)建立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乡村医生培训制度。乡村医生要实施3年一次公开招聘制,与卫生院签订卫生所工作合同。新上任的乡村医生必须在卫生院临床实践不少于半年。

2.医疗卫生管理规范工作

(1)乡(镇)卫生院要建立门诊日志、门诊病历、住院病历,成立卫生院医护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周对本院医护技术操作、病历处方使用管理、隔离消毒进行抽检;每月对卫生所医护技术操作、处方、门诊登记、隔离消毒进行抽检,确保乡村两级医疗卫生管理的规范性。

(2)加强法定报告传染病管理工作。市疾控中心要尽快出台安宁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管理方案,要有管理、报告和疫源地处理等相关制度,门诊要有病人登记薄、传染病登记册、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疫情月报表。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发生时要有疫情记录和处理记录。

3.疾病预防保健服务

(1)对高血压、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登记、监测、行为干预等系统管理的慢性病人应占辖区内已确诊慢性病病人的30%。

(2)把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人口覆盖率纳入实施结核病控制策略五要素达到95%。计划免疫的卡介苗、脊灰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符合免疫程序要求的接种率达95%。乙肝疫苗接种率达85%。

4.艾滋病防治工作

(1)大众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达95%。

(2)市、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的卫生技术人员,妇女干部参加预防艾滋病、性病专业知识培训率达100%。

5.卫生监督工作

(1)市、乡、村食品卫生合格率达95%。

(2)市、乡、村公共场所卫生合格率达85%。

(3)市、乡、村职业卫生合格率达70%。

6.妇幼保健

(1)年内妊娠至产后28天内有检查、产前检查次数不低于5次,消毒接生和产后访视全程保健服务的产妇人数与年内当地活产数的比例不低于85%。

(2)年内在乡(镇)卫生院及乡(镇)以上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分娩的人数与当地年内活产数之比不低于60%。

(3)7岁以下儿童中当年实际接受1次及以上儿童保健服务的人数与当地7岁以下儿童数之比不低于65%(7岁以下儿童按卫生部4:2:1儿童定期体检或生长监测或每年6~8月份大体检即为儿童保健报务)。

7.环境卫生

(1)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自来水的农村居民占当地农村人口数的80%。

(2)市、乡镇政府驻地公共场所、街道、机关、学校卫生厕所占该地公共厕所总数的40%。(公共卫生厕所是指:厕所有墙、有顶、厕坑及贮粪池无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贮粪池密闭有盖,粪便定期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厕所)。

(3)居民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0%(居民户卫生厕所是指:厕所有墙、有顶、厕坑及贮粪池无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贮粪池密闭有盖,粪便定期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厕所)。

8.农村中医药工作

(1)乡(镇)卫生院提供中医药服务占全市乡镇卫生院的85%,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占乡级卫生所的70%。

(2)卫生院、卫生所中医药处方占院、所处方总数的30%,确定为开展中医药服务。

(3)中医药处方包括汤剂、院内制剂、中成药、中医非药物疗法处方。

9.健康教育工作

(1)市级各职能部门要设立健康教育科,有人员、计划、记录和宣传资料。

(2)各乡(镇)要设立健康教育人员,有宣传计划、记录和宣传资料;村委会要有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宣传标语、宣传专栏。

(3)根据《云南省农村居民健康教育读本》进行宣传,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占被调查人数(居民、小学生)的65%。

(4)开设健康教育课的中、小学校占当地中、小学校总数的90%。

(5)已形成某教育相关行为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居民、小学生)的60%。

10.医疗保障工作

(1)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覆盖率达85%(指参加合作医疗、计划免疫保偿、妇幼保健保偿制、家庭保健合同、贫困家庭医疗救助等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

(2)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占乡(镇)农业总人口的95%。

(3)市、乡两级财政对实际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人均投入不低于省级标准。

(4)农村五保户和未解决温饱的贫困家庭医疗救助人数占农村五保户和未解决温饱的贫困家庭人数的50%。

11.居民健康水平

(1)婴儿死亡率是指年内未满1岁婴儿死亡人数与当地活产数之比,应以*年为基数下降1/5(*~20*年4年对比)。

(2)孕产妇死亡率是指年内每10万名孕产妇的死亡数,是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死亡者,应以*年为基数下降1/4(*~20*年4年对比)。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篇7

一、工作目标

(一)各村20**年参合人数不低于20**年度参合人数。全乡参合人数在20**年基础上增加653人(各村需完成参合人数见附件1)。(二)20**年12月20日前全面完成20**年度新农合筹资工作。

二、参合筹资对象(一)农村居民(含外出打工、经商、上学、人户分离的农村居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农合。(二)失地农民、农垦系统、林场、各类开发区的农村居民,可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禁止超范围参加新农合,避免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重复参保。

三、筹资原则与标准

(一)筹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多方筹资、专款专用”的原则,以户为单位参加新农合。(二)筹资标准20**年筹资标准为140元/人,其中:个人筹资20元,各级财政补助120元。

四、参合筹资方式

(一)农村居民个人缴费。(二)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农村居民参合。(三)经民政部门核准后的农村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优抚对象的农村居民的参合个人缴费,由民政部门按筹资标准代缴。(四)经人口计生部门核准后的独生子女父母、不满18周岁的独生子女、只生育两个女孩且采取绝育措施的夫妻参合个人缴费,在具体补助标准未出台前按照“先收后退”原则,先向个人收取参合费,具体补助政策出台后退还个人参合费,以保证筹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已符合民政部门资助对象的,并得到金额资助的计生资助对象以民政资助为准,不再重复享受。民政办和计生站要进行资助对象相互核准确认,并将确认资助对象花名册于20**年10月30日前报乡卫生院,做到不重不漏。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村委会要加强对新农合筹资工作的领导,将20**年度新农合筹资工作作为年内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予以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确保新农合筹资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二)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各村委会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新农合政策及相关知识,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农合。对在外务工及散居等农村居民,要通过多种方式与其取得联系,做到合作医疗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坚持农民自愿参合原则在筹资过程中,各村委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决贯彻“农民自愿加”的原则,严禁采用行政强制措施,强制让任何单位和个人为农民垫资或代缴参合资金,严禁虚报参合人数。各村委会要认真统计辖区内农业人口数,应参合人数、实际参合人数,民政、计生部门资助人数,做到数据准确,真实可信。

(四)规范缴费工作严格加强对收费机构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提前向农村居民公告,让农村居民明白缴费时间、地点和收费机构、工作人员。收取农村居民参合费用时,要以户为单位,及时开具《**省社会保险缴费款收据》,不得使用其他收费标据。

(五)确保资金入库加强资金管理,及时将参合费用汇入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专用账户,乡镇和村级资金停留时间不得超过7天,严禁滞留挪用。对已经缴纳参合费用的农户,要以户为单位,及时核发《合作医疗证》,确保农村居民及时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

(六)加强信息收集工作,确保信息准确在筹资工作启动后,要严格按照《新农合参合人员基本信息登记表项目规范》(普卫办〔20**〕160号)的要求,全力做好参合人员个人信息的收集工作,同时做好信息录入工作,确保与省新农合信息系统对接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七)严格执行筹资工作旬报制,确保工作落实为准确掌握全县20**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及筹资情况,确保新农合筹资工作的顺利完成。各村从20**年10月开始直到筹资结束,于每月10日、20日、30日填报《××自治县20**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进度统计表》。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篇8

今年以来,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主线,统一认识,上下齐心,强化措施,攻坚克难,全年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人口责任目标。重点抓了“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日常对村级的解剖调查力度。20*年,县对乡镇开展解剖调查4次,调查涉及16个乡镇的192个村,开展单项工作阶段评估2次,对调查结果以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名义通报全县,对查出的漏报对象及时补报,对乡村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求真务实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督察力度。20*年,为了优化计生环境,切实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遏制政策外生育现象,逐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景县人口计生局成立了督察队,对全县来信、来访的案件实行直查直处。县计生局为督察队配备了专用车辆,提高了工作效率,全县共查处各类违法生育案件36例,全部处理到位,结案率达到100%。

三是加强城镇违法生育专项治理力度。20*年考核年度内,我县开展了城镇非农业人口的专项清理工作,县成立了专项清理领导小组,县计生局全体干部深入城镇各单位开展调查,积极动员外生人员主动申报。全县共印制关于开展违法生育专项治理的布告5000份、计生宣传挂历10万份、计生围裙10万份、计生门帘10万份、计生宣传折页8万份,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型宣传。通过全县上下的积极努力,全县违法生育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进一步优化了人口社会环境。

二、抓住两个关键,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我们始终将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严谨高效的决策机制,为计划生育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是党政领导力度——持续加大。年初,各乡镇党委政府与县委政府签订了20*——2010年度人口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各乡镇的任务目标。县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各级责任目标的考核力度,变过去年终考核一锤定音为现在年终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加大平时考核的权重。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坚持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县委常委会做到每季度研究一次计划生育工作,及时督促、解决计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县四套班子领导继续坚持联系计生后进村工作制度,及时督促后进村转化工作。目前,全县10个计生后进村在村室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上都有了显著提高;县委政府协调县广播电视台在县电视局开展了出生缺陷干预讲座等专题栏目,协调县民政局在婚姻登记大厅设立了“出生缺陷一级预防营养素药品发放处”,主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缺陷干预等常识,做到源头预防。

二是计生经费投入——全面到位。县委、政府在资金上大力支持计生工作,将计划生育所需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今年,我县共投入县级计生经费558万元,县、乡两级计生经费分别达到了人均11元和9.5元,目前县级经费已按比例投入到位。同时按工作需求,县财政还拨付民心工程经费24万元、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专项经费30万元、村专干和育龄妇女小组长工资74.268万元、免费手术服务经费20.6246万元、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金49.23万元、奖励扶助配套资金22110元、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公益金31万元,目前已全部落实到位,保证了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突出三项重点,提升计生服务水平

一是计生综合治理——不断完善。今年年初,县委政府与相关部门签订了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明确规定,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哪个部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直接追究“一把手”的责任。今年以来,我县把计生考核纳入了干部考核内容,20*年,县委组织部提拔干部四批,共计87余人,查出两名同志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没有予以提拔,今年干部提拔,优先考虑了为计生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干部。有为就有位,这样一个用人导向的确立,大大调动了各级、各部门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县人口计生局在干部提拔、五种奖励、班子先进评选等方面充分行使了计划生育审核职责。同时对县文明办申报省级的6个单位、申报市级的18个文明单位予以了审核;对“七一”表彰的先进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都纳入到了计划生育审核的内容,保证了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现象。

流动人口认真推行“双居”管理。坚持把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同检查。20*年考核年度内,全县流动人口为8531人,其中流出人员8414人,流入人员117人,对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全部实行了“双居”管理。

二是技术服务工作——效果显著。20*年以来,我县开展了四次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普查工作,四次普查均采用“智能工作平台”录入为主,手写普查资料为辅的方式,将全县育龄妇女的信息全部纳入微机管理。在季普查的同时,大力开展了育龄妇女免费服务活动,全县共做各种节育手术5986例,其中落实引流产507例,结扎1048例,上环4247例。县乡站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强化,今年,我们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制定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进一步巩固提高,逐一完善。80%以上的乡镇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达到省优质服务型标准,为开展优质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县计生技术服务站已经批准为“人口计生阳光医院”,相关事宜正在准备之中。全面实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程,县成立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相关文件,发放《新婚夫妇必读》宣传手册2万册、有关出生缺陷的宣传手提袋2万个,制作大型流动展牌四套,并在县民政局和政务大厅计生窗口设立了出生缺陷预防药品发放点,县政府拨付30万元出生缺陷专项经费,对服用预防药品和接受优生检测的人员给予50%的优惠,7月份全市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并推广我县的经验。活动至今,全县共培训育龄妇女7万人次,优生咨询指导5万人次,营养素补服5120人,开展致畸致病微生物检测4182人,查出胎儿畸型11例。

三是奖励扶助政策——深入人心。我县以“奖、优、免、救、扶、保”为主要内容,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一是落实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20*年,全县共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金66.9万元;投入9.9万元,对73对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按照《条例》规定落实了每人1000元的奖励。二是落实奖励扶助制度。组织各乡镇对20*年度奖励扶助对象进行了全面摸底,经认真审核,共确定新增奖励扶助对象122人,奖励扶助对象达到了837人,奖励扶助配套资金已落实到位;确定了符合奖励条件的独生子女伤残父母41人,落实每人每月100元的特别扶助金。三是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我县依托生殖健康培训、办理母婴安康保险、实施困难家庭救助等多种载体,开展了“生育关怀”行动。为育龄群众办理母婴安康保险1285份,理赔20人份,赔款金额4400元,有效地解决了计划生育户在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四、完善四个机制建设,实现计生工作新突破

一是社会抚养费实行“五统一”征管机制。针对社会抚养费征收难这个老大难问题,我县实行了征收和处罚“五统一”的工作机制,既统一标准、统一票据、统一上缴、统一结论、统一申请强制执行。实施了公开、公正透明的办事程序,使该项工作有了很大的转变。社会抚养费征收充分发挥了经济杠杆的制约作用,对超生者本身和有超生欲望的人员起到了足够的惩戒和警示作用。同时县政府组织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逐乡镇对征收的社会抚养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核查,“五个一”的管理体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的新路子。20*年度全县政策外生育404人,应征收社会抚养费872.31万元,已征收604.91万元,征收到位率为69.4%。

二是宣传教育“三个一”建设彰显特色。20*年全县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抓了“一场、一园、一院”建设,投资22万多元,在景州会堂广场建立了高标准的计划生育文化广场。目前各乡镇均在乡镇政府驻地的显要位置建成3-5块大型的计划生育广告牌,建成了不同风格的乡级生育文化园,全县共制做大型广告牌56块,主要公路制作小型标语牌1330块,总投资56万元。50%以上的村建立了高标准的人口文化大院,在村级街道上建立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一条街。同时“双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步进行,全县共建成“双文明”示范村48个,全市观摩评比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全市“生育关怀”文艺会演活动,并获三等奖;积极谋划参加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计划生育宣传品展示”活动,受到了市领导的称赞。20*年考核年度内,全县共发表计划生育相关文章140篇,其中在省市人口信息网发表125篇,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简报发表6篇,衡水日报发表5篇,公民与法制等杂志上发表4篇,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了我县的先进工作经验。全年,县人口计生局共开展大型计划生育宣传活动6次,参与县委组织的宣传咨询活动3次,各乡镇开展集市宣传5次,累计宣传群众达10万人次,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出生性别比治理“五项机制”逐步构建。针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势头,我们从建立五大机制入手,积极遏制。(1)领导机制。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关文件,县、乡、村三级计生部门建立了全员、全程包保责任制,同时县委政府与卫生、药监、统计、民政、公安、计生等六个部门、部门与下属单位的主要领导分别签订了综合治理性别比责任状,坚持责任追究。(2)综合治理机制。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协调计生、卫生、药检等三个部门,加强了经常性检查、监督,建立并完善B超使用、终止妊娠手术、接生、药品管理等制度,严肃查处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终止妊娠等违法案件。今年处理非法销售流产药物案件1例。(3)督查机制。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由计生、卫生、药监等六个行政主管部门联合行动,每季度对全县医疗机构、计生服务机构、个体诊所、药房检查一次。(4)宣传机制。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深入乡村进行宣传,印发宣传资料1.2万份,在电视台开辟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专栏。对具有B超的医疗机构,在内外环境上,做到了警示标识上墙、相关制度上墙、执业人员基本情况上墙。(5)制度管理机制。制定了孕情监测跟踪制度、中期以上引产审批登记制度、婴儿出生、死亡报告制度、性别鉴定审批等管理制度,做到了按章办事。

四是基层队伍建设大力推行考试考核。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对乡村计生队伍建立考试考核制度的实施意见》,按照意见规定,狠抓了村专干的调整工作,按照个人申报、村级推荐、乡级考核、县级备案的程序,把全县849名村专干全部调整由女性担任;对村级计生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竞争上岗,通过考试考核不能发挥作用的坚决调整,目前小组长人数由原来的1200人减少为616人;在报酬落实方面,将村级计生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到县级财政,按月发放。在落实考试考核制度上,由县人劳局和县计生局组成联合考核组,具体负责考试考核的各项工作,并根据有关规定落实奖惩。

五、夯实五项基础工作

一是免费服务深入实施。在今年的季普查中,我们坚持季普查与免费服务相结合,通过解决服务经费落实、技术培训和服务设施投入,保证了服务的深入开展;通过狠抓服务人员齐、项目全、检查细三个环节,确保了服务的效果。全年应服务已婚育龄妇女93450人,已免费服务832*人,占应服务人数的89%,共查出各类疾病14587例,其中查出妇科疾病11028例,乳腺疾病3559例。

二是协会工作创优升级。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协会工作,在协会机构、编制、人员到位的基础上,加强协会考核力度。今年以来我县计划生育协会在配齐乡、村两级专职副会长的同时,进一步做到了人员、职责、报酬三落实。为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我们认真抓了“示范协会、优秀会员之家”创建工作,目前全县有360个村达到优秀协会标准,占总村数的42%。同时继续抓好“百万会员学科技”活动,组织18个单位的86名农业科技人员分4个组深入到乡镇为农民传播科技信息。

三是药具管理日趋规范。今年以来调整充实了55个村的药管员,加大了培训力度,按照市确定的标准,抓了县、乡规范化达标建设,积极开展了计划生育药具先进乡镇的创建,统一配齐橱柜,更换展牌,加快了规范化建设进程,目前全县服用药具人数占综合节育措施的5.1%,药具随访率达到98%以上。

四是依法行政严格落实。在依法行政上,坚持做到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相结合,加强了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全年业务培训在两次以上,将办证全部纳入县政务中心办理,做到“阳光作业”,对符合生育政策的人员积极提供各种服务,方便快捷地办理生育手续。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县乡全部建成高标准的公开栏,各个村庄也都按时按要求公开计划生育情况,保证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是行风建设成效明显。今年以来,我们坚持加强对计生重要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积极广辟渠道,广纳民言,落实首问责任制,大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县计生局局长在县电视台就部门行风工作向群众公开承诺,认真接受群众监督举报;设立了局长接待日,积极开展阳光投诉;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做到了执法承诺、工作程序、收费标准、生育政策、党员干部计生情况、生育名单“六公开”;邀请县人大开展了关于《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听取县乡执行《条例》情况的汇报;向群众发放承诺书、征求意见卡、问卷表近千份,做到倾听民声,双向沟通;特别是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实施,使行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0*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力抓好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认真坚持“四个不动摇”,牢固树立“抓人口就是抓发展,抓人口就是抓经济”的意识,坚持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建设的大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20*年,县委政府安排县人口计生局帮扶了5个乡镇的5个村,县人口计生局在参与空心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中,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万元,既抓好了农村计生工作,又提升了人口计生外在形象,同时在县直部门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工作检讨范文 下一篇: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