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9 01:59:05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都市圈产业体系与布局模式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批准号06BJL04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人文社科)“总部经济产业价值链与空间价值链的研究”,编号:07ZS96;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50504

[摘 要] 上海要实现“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中央和国务院从全局出发提出上海要大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是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机遇。上海应紧跟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国际比较,认识自身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总部经济建设促发展、以生产型服务业建设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产业转移为机遇,以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为关键,多渠道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 上海 现代服务业 趋势 比较 对策

一、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国外现代服务业为适应新的形势向纵深发展。在经济中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其内部结构逐步升级,生产业成为其核心,并呈现出创新性、国际性、集群化的趋势。

1.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如图1,2004年世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了69%,成为经济的主体。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更大,在2006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70%,其中美国在2007年为81.1%,英国在2005年达72.8%,日本在2006年的比重达到67.5%。香港的这一比重更高,在2007年已达到92.3%,成为绝对的服务型经济地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比重在2006年达到54.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美国统计网、2009香港统计数据一览

从就业结构看,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的主力军。2007年新加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为76%,美国比重高达83.9%;英国和日本其比重在2005年也分别达到76.3%和66.4%。从以上分析看出服务业成为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

在全球范围内,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快速,从事商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在下降,而金融保险、地产、社会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比重在不断增加。2007年美国服务业产值为112292亿美元,其中批发、零售、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大约为18.6%;而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专业、商务、信息等服务业合计比重超过50%,成为服务业的主体。现代服务业以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系统技术等科技成果,依托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以知识为服务内容和产品,其逐步向知识化、信息化、 高科技化等高端方向发展。

2.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呈现集群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上已经出现了一批典型的服务业集群如纽约的曼哈顿式的服务业集群、伦敦金融城模式的服务业集群、东京新宿模式的产业集群等。就伦敦金融城模式的服务业集群来说,伦敦金融产业集群的规模非常大,1991年有500多家银行,其中国外银行470家,拥有资本达1000多亿英镑;800多家保险公司,170多家外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每年的外汇成交总额为3万亿英镑,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占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和需求,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有利于服务业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增强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凸显大都市竞争力。

3.跨国公司推动现代服务业走向国际化

经济的服务化推动了传统制造业跨国公司向服务业转型。2008年,全球跨国公司500强中,有271家从事服务业。跨国公司向服务业的转型,推动了现代服务业走向国际化。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近年来,跨国公司为了获取高级人力资源和占有更广大的市场,纷纷把部分服务产业转移到海外。二是FDI结构转向服务业。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 服务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25%;2005年已上升到约占70%。三是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WTO) 统计, 2007年, 全球服务贸易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各国政府已认识到服务业的国际化的益处,纷纷对外开放,降低门槛,吸引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

4.生产业发展迅速

生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生产业与制造业关系紧密,生产业已全面渗透到制造业的流程中。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生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生产业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主体。现代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的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的融资、咨询、管理和后期的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的各环节渗透发展。

5.现代服务业具有创新化的趋势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比如银行、保险公司等不断创新开发新的金融衍生性产品、理财、中介等服务;二是服务方式和模式的创新。比如阿里巴巴公司通过其创新的支付宝手段,短短数年时间, 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三是新的服务领域的拓展和创新。比如美国苹果公司通过与电信服务商的合作, 利用信息增值渠道开发3G手机数据业务, 2005年~2007年该业务年均增长112%。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成为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推动各国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速度、结构合理程度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

1.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较低

上海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从1996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服务业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1292.11亿元,增加到2007年6408.50亿元,增加了近4.96倍。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43.7%增加到2007年的52.6%。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已超过一半。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其比重还较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2007年上海的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相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9%、6.6%、3.9%、4.1%,合计24.5%。而香港在2005年其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支持服务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7%、28.6%、10.6%,合计51.9%,远远高于上海。

2.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2007年上海市服务业就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56.4%,服务业是解决上海就业问题的主力军。但与国际大都市比较,上海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还比较低。在2006年,纽约和新加坡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达到88.5%、76.7%,而上海仅为57%,在2007年降为56.4%,远远低于国际大都市的水平。从各行业就业分析,纽约和新加坡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地产、物流和通讯等从业人员比重明显高于上海。可以看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较低,专业性的人才相对缺乏。

3.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

上海的服务业种类齐全, 已建成全国性生产的资本市场、国家级的生产资料商品交易市场, 人才 、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集聚各类知识服务业。可以说, 上海服务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与国际大都市城市相比,上海现代服务业层次还偏低,尤其高端服务业发展与国外差距较大。就金融业来看,上海金融与国际金融中心比较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表1,金融服务增加值占GDP比重:伦敦、纽约、东京、香港超过了12%,而上海为9.96%;从业人数上海也远远落后其他城市;金融机构数量:纽约和伦敦是上海的3倍多;日外汇交易额:伦敦是上海的10倍多,纽约是上海的6倍多,东京和香港也远远超过了上海。从以上分析看出,上海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

4.服务贸易总量小,贸易层次比较低

资料来源:陈东升.上海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吗?.亚布力观点,2008年8期.

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59.1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2.3%,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6.5%,为国内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最大的省市。

但与国外相比总量小。如表2,2006年新加坡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513.08亿美元,香港在2004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21.75亿美元,上海2006年出口额仅为192.68亿美元,只有香港和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1.0%和37.6%。

数据来源: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和上海市国际服务贸易协会网

注:香港数据是2004年的数据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日本、新加坡、香港的运输和旅游贸易出口的比重不到一半,而上海两项份额为57.2%。日本、新加坡、香港的金融服务所占服务贸易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24%、7.20%、7.32%,上海金融服务的比重只有0.49%,这与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有相当大的差距。从以上分析看出,上海的服务贸易与国际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三、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发展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上海实现“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上海的现代服务业。

1.以总部经济建设,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总部经济能够对服务业产生强劲的需求与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总部经济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大量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必然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包括信息、金融、中介、物流等服务业。研究表明,一个制造业跨国公司总部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十几个与其相关的知识型服务企业相伴发展。 总部经济能够产生大量现代服务业需求,发展总部经济为金融保险、信息、会计法律等现代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2)总部经济的高需求、高要求, 促使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层次。企业总部一般从事研发、战略决策、投资管理、营销等高端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业作为支撑。企业总部的入驻和聚集对金融、保险、会计评估、法律、会展、信息等生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带动生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整体发展水平。(3)总部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发展。总部经济是大量企业总部集聚在中心城市的优势区域,围绕总部布局了许多金融、法律、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机构,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一些企业总部本身属于现代服务业行业。企业研发总部、销售总部、投资总部等属于高端现代服务业,它们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能迅速提升当地现代服务业的水平。

上海由于其区位、信息、人才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总部入驻。截至2008年底,外商累计在上海设立总部经济机构共676家。上海应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1)以总部经济为中心,发展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作支撑,因此积极金融、法律、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发展,不断完善总部经济所需求的专业服务体系。(2)吸引大型服务业总部入驻,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大型服务业总部入驻一方面能够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知识和人才等,通过技术外溢、学习效应、人才流动等方式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引进打破垄断局面,以市场竞争推动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3)发展特色总部集聚区,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总部经济要要根据自身现状和产业基础,吸引相对应的企业总部集群发展,形成特色总部集聚区,带动相关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

2.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现代服务

业体系的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在一起能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区域创新效应、广告品牌效应。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发挥集群的集聚效应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服务机构的网络化发展,形成区域创新体系。

上海规划要到2020年止建成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带动一大批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服务业结构升级。同时区内服务业内部企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发展;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制造业,产业间融合发展;并且区内与区外企业合作交流,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以生产业发展为重点,促进产业融合

上海发展定位是二、三产业并进发展,制造业对上海经济的贡献也非常重要。但是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这制约着制造业发展。解决这些问题要大力推进生产业的发展。上海要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等行业,进一步促进上海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建设。

4.以全球产业转移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开放

对外开放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和重要驱动力。据统计,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其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上海应该借鉴国外服务业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到服务行业。同时,全球在产业转移中加大了对服务业的转移。上海应该抓住良好的机遇,培育良好环境承接产业的转移,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离岸服务,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通过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引进管理先进、技术一流的优秀服务行业来带动当地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引进竞争机制,促进现代服务行业在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5.培养现代服务行业的人才

上海要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解决人才缺乏这个关键问题。上海在金融、软件、信息、咨询等行业人才很短缺,特别是高级的复合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以采取优惠政策、高薪聘请等方式吸引高层次、国际性的人才。(2)以上海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自身人才,大力培养复合人才。(3)加大现有人才的培训,一方面请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本市为现代服务业人才授课,另一方面,可以外派一批现代服务业人员到境外深造。总之,上海要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以满足各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汉镒资产研究院.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M], 2008年3月

[2]谢 军:现代服务业的呈现五大趋势[J].政策望,2008年第10期

[3]赵 弘:2007年~2008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M],2007年9月

[4]王 靖:上海服务业的大格局[J].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第3期

[5]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2008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上海:三联书店,2008

[6]徐惠蓉:总部经济与城市现代服务业互动[J].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12期

上一篇:我国家电下乡现状及发展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重庆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