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设计原则初探

时间:2022-09-19 01:17:32

初中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设计原则初探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其中心任务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基本特征,是教师在明确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立足课程教学大纲,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巧妙地设置任务,把教育教学内容任务化,使之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操作当中去,并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知识建构,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水平,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一项合理的任务,能有效激发不学生的求知欲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知识建构;反之,则可能影响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应注意以下四个原则:

一、任务设计要遵循“层次化”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既能体现大部分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能满足个别学生的个性需要。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设计应该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最基本操作步骤及方法,即学生只需要通过模仿或重复的教师的操作步骤,就能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

如:文件夹的建立。这个知识点包含如何建立“新文件夹”和给新建文件夹“改名”这两个任务。在教学中我展示了一个以“李老师”命名的文件夹,让学生讨论:这个文件夹是不是电脑自带的?我们能不能在自己的电脑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在教学中,我采用“教师示范,学生跟练”的方法,通过教师操作一步,学生跟学一步,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和实践操作。

第二层次:能力基础上的自主探究,即教师的任务只给出部分具体要求,而没有具体操作步骤,学生在前一阶段学习和操作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完成任务获取知识和能力。

如:在WORD教学中“艺术字的插入”内容时,我先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字,然后要求学生以“图片的插入与调整”的知识为基础,输入以自己名字为例的各种样式的艺术字,比比哪个学生做的最快、最好、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趣、最漂亮。

第三层次:具有开放性的综合任务。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这比较适合模块的综合性练习。

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学生在制作PPT时,就要求确定主题,要求从网上查找资料,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动画效果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

二、任务设计要遵循“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一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很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融入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完成知识建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认立足于生情,以学定教,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或社会生活背景,设计教学任务,通过设疑激趣,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教学内容任务化,把教学情境生活化,从而有效地创设和利用适合生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如在POWERPOINT插入图片的设计处理中,我结合学生军训,布置了一项任务:收集本班学生军训相片,设计以“我的军训生活”为主题的课件。由于体裁取自学生生活,学生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相互之间合作交流,不断探讨图片设计的各种方式方法。在展示课上,我们看到不少学生通过“幸福也在基地”、“教官情”、“军训随想”、“汗的见证”、“我们高歌”、“甩开依赖”等不同片断展现了五彩缤纷的军训生活。通过这堂教学课,不仅使学生完成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建构,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也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任务设计要遵循“可操作”原则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结合新课标要求,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构思,立足生情,体现校情,设计出学生可上机实践操作或可充分参与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动手参与的实践中完成知识建设。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完成的“任务”。

例如在《网上搜索、保存信息》的学习过程中,结合陶渊明的诗《饮酒》引入新课,创设一个与学生熟悉的探究情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搜索查找大量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分类整理,并保存在不同的文件夹中。在课堂上,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拓展学习方式,通过主动探究、小组合作,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既掌握了课程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全面高质地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

四、任务设计要遵循“趣味”原则

任务必须能够通过课堂实践来完成,而课堂实践活动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任务趣味化,学生才会感兴趣,才有参与的热情,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才能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能力。反之,如果学生对我们设计的任务不感兴趣不愿参与,那么无论我们的任务设计得多么“科学合理”,也注定是一项失败的任务。

例如在学习网上搜索信息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搜索任务,让学生搜索一些与本校本地区相关的内容,比如“**村的来历”、“**姓氏的起源”,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必然会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以“任务”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只有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才能有效激发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推动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知识建构。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把这种方式应用到学生、应用到教室,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终身享受。

上一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凸显职业化特色 下一篇:荡秋千中的物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