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时间:2022-09-19 06:36:57

以人为本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现行教育体系面临着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教育观的变革是根本的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由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所决定的。因此,教育应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本文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拓展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管理 高校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特质内涵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这是对人主体作用的一种尊重和肯定。人是最大的资本、最大财富、最高价值,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尊重人、理解人、解放人、服务人;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要把握规律性,还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发展归根到底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即一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转移。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管理概念。

二、以学生为中心,拓展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教育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不断拓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1.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转化思维视角,创新工作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把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学生管理工作的注意力要从积极防范和控制转向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与诚信、宽容、公平、自强、自律、自主的意识和观念;要运用教育、社会实践、文艺演出、体育竞争、网络对话等形式多样的渠道,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2.既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又要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一般来讲,学生的思想问题有三种:是非不够清楚的问题,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养成问题,主要靠以管理为主的养成教育;具体实际问题,主要靠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要有效地解决好这三类问题,就必须把教育、管理和服务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学生工作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要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能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要特别关注教学质量、各项收费、食堂伙食、公寓服务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

3.坚持和发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务实作风。贴近实际,就是说高校的学生管理要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照实际需要推进工作,根据实际效果检验工作。贴近生活,就是说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活动之中,始终把工作的视点对准火热的生活,关注生活细节、聚焦生活场景,是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贴近学生,就是说学生管理工作要扎根于学生之中,把握学生思想脉动和行为习惯,说学生想听的话,讲学生能够听懂的话,努力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盼。

4.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学生工作必须体现人文关怀。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的人文关怀,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不仅是学生生存学习的最重要的标志,而且只有情感得到发展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精神成才才有基本的保证。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

5.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追求科学发展。当代的青年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承担着巨大的历史使命,是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振兴中华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我们要引导和教育学生,使其努力追求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追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可协调发展;更追求未来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6.占领网络阵地。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要面对的极其重要和十分紧迫的新课题和重要领域。学生管理要构建网上工作平台,掌握网络教育的特殊规律,做好网上谈心、交流,设立网上信箱、网上简报,开展网络文化艺术节、网上留言、网上心理咨询及网络的监管等工作,提高网络教育的吸引力。

7.有序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一般来讲,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可分三个阶段。在初期阶段,重点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尽快完成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帮助学生认识职业发展规律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专业准备。在中期阶段,重点帮助学生自我拓展,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和生命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同时通过职业测评、职业咨询、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并根据自身条件、理想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规划。在后期阶段,重点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通过毕业实习、个人辅导、职业信息筛选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增强学生人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鼓励学生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更快更好地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

结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在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迫使各高校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方针,坚持“育人”的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学生管理工作集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咨询、维权、关爱七位一体,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坚持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成功的作法,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结合各高校的校情和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实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使之在人才培养和维护高校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桂富强,王顺洪,向仲敏.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成绍勇.以人为本自主管理[J].广西教育,2004,(2).

[3]李印.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 (4).

[4]张丽萍,张日新.现代高校学生工作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1).

上一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面对“考试”,我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