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9-12 04:59:19

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它可以帮助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自21世纪以来,教育的信息化对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作为学校教育管理者之一,结合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想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作用 现状 思考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其基本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许多国家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推进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我国自21世纪以来也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作为安徽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近几年来,随着职业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由于自主招生和无门槛入学制度的推行,加上汽车行业的优势和我校自身的不懈努力,我校迅速发展,目前在校生已近万人。由于生源素质的影响,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紧张,迫使学校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一、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

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及电脑网络在学校中的不断普及,已经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变革。

(一)对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学校教学工作中,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1. 对教师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授一定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但在像我校这样的一所工科学校中,教师如果不会利用全球资源,仍然按应试教育中的满堂灌方式传授知识,全身心地自主钻研,势必内容更新不快,速度慢,范围窄。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学内容可能早已在网上盛传,教师应利用网络资源,并将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更新知识。如我校的国家示范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学生虽然见过汽车,但对汽车的具体结构、内部零部件全然不知。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挂图、光盘、多媒体等资源,弥补学校硬件资源的不足。千万不能纸上谈汽车,黑板上画汽车,那样等于给学生唱催眠曲。

2. 对学生

中专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动力不足,如果再不能提供形象、直观的实物演示和兴趣教学,再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也要耗费教师的很大精力。利用信息手段教学,学生不仅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因为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二)对管理和服务的作用和影响

我校的管理和服务包括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双校区的同时运行,很多工作仍用手工劳动已很不现实,如图书资料的检索、学生名册制作、学生毕业证的填写、学校的财务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教学中的课程及成绩管理、学生食堂就餐及资金管理等。

1. 教务管理

我校目前有70多个教学班,教学中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各班级学生成绩管理、各学生学籍管理等工作的处理量越来越大,很多部门可能经常用到同样的资源,如不断变化、经常更新的学生名单,学生处、就业办、教务处、财务处经常重复使用,如果不能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或各部门重复劳动,或仍然依靠人工查询,那很多工作就只能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无法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特别是计算机化的测试与评分、网上成绩的上传、学生对学业成绩和教学计划的查询、计算机自动排课、教师和学生档案管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论坛信息等。

2. 学生管理

现代职业教育的形式给学生管理也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如一年内允许学生自由调整专业、企业菜单教学班的临时组建、半工半读政策的出台等,学生的班级、宿舍和个人的相关信息变化很大,靠手工记录和处理显然无法完成工作。

3. 后勤管理

后勤管理是学校稳定的重要保证。后勤管理的不动产是办学的基础。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才能做好后勤工作,使得学校的资产、设施、校舍等物资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需求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现状

我校各办公室电脑基本配齐,文档基本电子化,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查阅各种网上资源,共享全球资源,制作课件,各班级也有电视和VCD,教师上课可利用多媒体或光盘补充教学,学生学计算机课程时有固定的机房可以练习,校园网也于2004年开通。各类管理中,教学管理软件相对来说资源较强。我校于2002年购买了教学管理软件中的两个模块――课程管理和成绩管理。虽只能在客户端运行,但基本上做到了教学计划和学生成绩的信息化管理。自从有了专用的财务收费软件后,学生的学费管理也有序得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多办公室的电脑仅限于文档管理,部门之间因为同样的资源需求重复劳动过多,资源不能充分共享。

(2) 单机版的教务管理软件远远不能满足双校区的需要。

(3) 新校区工作人员好像与世隔绝,经常信息闭塞。

(二)需求

1. 文件资料的充分共享

我校的学生名册虽然是学生管理部门制作的,但财务部门、后勤部门、教学部门都需学生名册。因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如半工半读制度的推行,毕业生提前离校就业等,各班级学生名单变化较快,学生管理部门能快速作出变动,但其他部门也应快速自动更新,充分做到文件资料的充分共享。教学管理软件中的学生名册调整更是复杂的重复劳动。因为每个学生只能有一个学号,只要学生一调班,就要立即处理一次。

2. 教务管理的网络化

我校的双校区运行更需要教务管理的网络化。比如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的选课、网上评教、教室管理、排课调课管理、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毕业资格审查、图书管理等都应在网上进行,充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包括信息查询和共享的平台。

3. 信息的自动化

我校现以老校区为总部,很多的信息只能在老校区单向,新校区信息闭塞现象很严重,如能实现信息的自动化,无疑会增加新校区人员对学校信息的及时了解和掌握,让全体教职工都能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结合学校快速发展的实际,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更快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式,我想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一)人员培训、硬件和软件要协调发展。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发展,不同于学校其它的基本投资和项目建设,如校舍建设和校园改造,可以一次性投资,一步到位。信息教育投资受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需经常滚动更新。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更不能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应用,不能使软件成为学校的一种摆设。

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人才。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中,还必须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教师,要求教师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如文字录入技术的掌握;教学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在数字信息资源中对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检索、选取与重组技术的学习等。

(二)教育信息要分块建设,互联互通。

学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应将学校的各类基础信息、主要办公处室的业务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信息反馈,实现信息安全共享。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应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 行政管理模块:可分为人事管理、工资管理、财物管理等,人事管理主要是设置学校组织机构;管理教职工基本信息;工资管理主要是管理教职工工资和津贴;财物管理主要是反映学校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信息,学生缴费可网上交易,不必随身带着大量的现金。校内人员在网上可提交维修申请,后勤部门收到申请后前往维修。

2. 学生管理模块:可分为学籍管理、活动管理、社团管理和家长工作等。学生管理主要是管理在册生信息,从学生入学开始,中途学籍的变化到毕业后的全部信息都应包括在内。因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基本上允许学生半工半读,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到企业实习就业,这就给学生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必须要建立单独的学生管理库,随时查阅学生信息及其变化。活动管理中主要是反映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社团管理主要是反映学生会、广播站、各种协会的情况。另外,家长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家长是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工作的一支很有力的队伍。

3. 教务管理模块:可分为图书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计划、课件和论文、选课、评教和网上答疑等。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图书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学生的借阅应实行电子借阅,有关人员查询时也方便快捷。课程管理和成绩管理正如上面所说,它们是教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另外,因每届学生素质不同,教学计划应经常地滚动修改。还有教师的教学课件和论文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一个反映。

无论教育信息如何分块,信息的互联互通是很重要的。如学校各部门对学生信息的共享,教务部门对教师信息的共享,各部门对后勤信息的共享等。如果各部门的信息软件都是独立的孤岛,那样教育信息化不会落到实处。

(三)信息化建设要量力而行,有先有后。

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要落到实处,不能成为摆设。学校因新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资金显得尤为紧张。特别是双校区运行后,教学资源欠缺较多,工科实训花费较大,不能多管齐下。目前教师普遍感觉到不足的是教务管理软件。现实工作中也暴露出现有的教务管理软件的很多弊端。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从教务管理软件着手,网上课表管理和成绩管理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呼声。

我们共同期待着教育信息化给学校带来的便利。

上一篇:古代教育与古文教学 下一篇:体育教改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