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19 06:27:25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1加强设施建设,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了全国生物农药领域唯一的国家生物农药工程中心,建成了2个农业部区域创新中心、2个专业性区域实验室和9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总数量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还建设了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7栋综合实验大楼,加快了南繁基地和华中药用植物园建设。还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围绕武汉南湖大道建设集科技创新、农技推广、交流培训和科技博览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城,着力将武汉南湖地区打造成全省及至华中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不断完善创新队伍建设(1)突出科技人员主体地位。通过调整分配政策、设置首席专家和四级创新岗位,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突出科技人员主体地位。(2)加大高层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优惠政策,每年引进20名以高学历人才;公开招聘首席专家,在全国范围特聘客座研究员。(3)着力加强人才培养。与武汉大学、中国农科院、长江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现有科技人才培养。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创业提供更高平台。延伸创新链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开展院县科技合作共建专家大院。利用县级农技部门的设施、人才和网络,共建了20个专家大院,通过设立“五室十岗一基地”,让专家直接将成果应用于生产。(2)开展院企科技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与200多家涉农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共建了5个“联合研发中心”,减少成果转化环节。(3)开展“四三”科技服务活动。每年组织“300名专家、带30项成果、在30县市区建立30个核心示范基地”,建立成果转化“快速通道”。此外,还通过成果推介、拍卖等形式转化成果。

2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取得的主要成效

2.1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1)科技创新系统。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由300个创新岗位、64个创新团队、9个分中心、4个综合试验站组成的省创新中心是这个体系的主体。(2)成果转化系统。形成院市(州)科技战略合作、院县共建专家大院、院企共建研发中心三位一体的推广网络系统,还形成了“四三”活动模式。(3)产业孵化系统。依托科技优势,建设了种子大市场、兽用医药和疫苗生产基地以及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园,初步形成种子、兽药疫苗和生物农药三大主导产业。

2.2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88项,其中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82项;研发出动植物新品种172个、新技术307项;标准169项,专利授权165项。此外,发表各类科技论文2511篇,出版著作123部。目前,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种植面积超过333.33万hm2。杂交稻、猕猴桃品种以及食用菌、水产品等加工产品还推广到欧、亚、非10多个国家和地区。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有39位专家进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排在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

2.3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新突破

通过院县共建专家大院、院企共建研发中心、“四三”科技服务活动等,每年组织有400多名专家、到3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100多个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立以来,创新中心共示范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新成果500多项,累计示范面积近0.13亿hm2,指导服务农民100多万人次,提供各类信息600多万条,培育科技示范户3万多户,新增就业人员18万人以上,辐射农户50多万户,创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

2.4科研单位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促进了各成员单位的发展壮大。省农业科学院曾经由于待遇低、科研少,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自从创新中心建立后,队伍不断壮大,经费逐年增长,每年引进硕士以上高学历30多人,科研经费从2006年的4000多万,增长到现在的1.5亿元,而且大部分来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恩施农科院依靠创新平台支持,仅2007年就争取到了1400万元的国家项目。黄冈农科院进入创新中心后,每年都能引进硕士以上人才,还将其列入市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2.5重点特色学科建设进展顺利

2010年,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启动重点特色学科建设计划,遴选了水稻等5个重点学科和茶叶等5个特色学科,进行重点扶持建设,推动科研工作升级提档。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实现重点学科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目标,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同类研究领域的一流行列。目前,湖北省在全国农业科技领先的7个领域中,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有5个研究领域是主要贡献单位。

3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经验

3.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是基本保证

2006年,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来院视察,明确指示要整合力量,集中优势,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同年6月,时任省长罗清泉召开省长办公会专题研究省创新中心建设事宜。2009年,时任省长李鸿忠代表湖北省与中国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省创新中心快速发展。2010年,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来院检查工作时评价“变化很大,成绩巨大,贡献重大”,充分肯定了省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

3.2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动力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围绕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支持襄阳创建百亿斤粮食大市,参与襄州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和尹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支持荆州“壮腰”工程,参与荆州“华中农业高新产业开发区”建设。与荆门共建中国农谷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荆门分院)。服务“一红一绿”发展战略,提高当地支柱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支持秦巴山、幕阜山科技扶贫,组建科技特派团,推进当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3.3稳定财政经费支持是核心因素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稳定增加事业经费、稳定增加科研经费”,既保证了基本的创新经费,又保证了科技人员的基本收入,提高了创新中心各成员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保障了创新中心的正常运行。特别有重大意义的是,稳定的科研支持经费不仅挽救了一批小的学科和有潜力的学科,使那些无法维持下去的研究见到了希望,而且对那些研究周期长,需要大量积累才能出大成果的课题,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4机制创新化解体制障碍是关键措施

(1)建立用人新机制。完善人才聘评机制,采用人才流动新模式。(2)建立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实行立项公开、公示、公议,加强项目过程跟踪、目标考核和分类管理。(3)建立科技经费投入机制。按照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4)建立分工协作和联合攻关机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的联合攻关团队与战略联盟,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5)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实行科技成果定期、有偿推介和以试验站为载体的成果扩散等制度。

3.5为“三农”提供科技支撑是正确方向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实际需求,组织各成员单位围绕全省农业生产需求,按照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行科技攻关。坚持从“三农”中选课题,坚持每年召开成果会。

4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和建议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影响的重大成果不多、大协作大联合没形成、成果转化还需加强、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等问题。下一步,要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4.1围绕湖北省农业主导产业,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粮食、棉花、油菜、蔬菜、茶叶、畜禽、果树、魔芋等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在产业链研究上有所突破,争取出大成果、出一流成果。要统筹考虑产业科技与民生科技需求。要大力组织同一目标任务框架下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协同研究,推动全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4.2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和平台建设,促进科研升级提档(1)完善学科建设。强化传统学科建设,加强新兴学科发展,重点扶持10个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全国一流学科。(2)加大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技术性研究以及公益性研究的力度。(3)明确主攻方向。紧跟国家和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战略需求,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创新目标。(4)加强联合协作。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加大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力度,加强科研合作和不同研究领域的相互配套。(5)着力打造一批公共创新平台。

4.3加强农科教企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1)加强院县共建。完善管理考核机制,提高建设质量,扩大专家大院影响力。(2)加强院企合作。发挥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调动企业在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性。(3)加大成果示范基地建设力度。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建设高标准的科技成果试验区和现代农业展示园。(4)加大农民培训和科技普及力度。建立农民培训基地、科技信息网站、农村图书室等平台,大力开展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

4.4加速领军人才培养与引进,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1)通过课题合作、项目攻关、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实现高层次人才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合理流动。根据学科发展引进高层次人才。(2)重点培养领军人才。遴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专家,培养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领军人才。设立省级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基金,公开招聘首席专家。(3)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建设完善配套的人才政策环境。

4.5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稳步发展(1)确保农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形成省、市、县三级财政对农业科研工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2)优化省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结构,重点支持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兼顾对各市、县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的扶持;加大对影响全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关键性农业应用研究的投入力度。

作者:谭旭辉张抗抗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上一篇:推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的有机融合 下一篇:农业科技对接困难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