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用导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时间:2022-09-19 01:39:14

如何巧用导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要:导入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恰如其分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善变,创造性地使用导入方式,真正让良好的导入来辅助自己来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技巧;激发兴趣;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54-0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g你所教的这门课,而每节课的巧妙导入就是让你的学生喜欢的第一步。"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导入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课堂导入虽然言语不是很多,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设计得好,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反之,则会使课堂沉闷毫无声息。因此,导入语的设计非常重要。

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一个好的开头,那么这件事情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再加上中途的努力,坚持到底,那么事情便会成功的。把这句话运用到教学中来,可以这样理解:开端,正是教师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做了良好的开端,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节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无论是老师的讲解引导,还是学生的自学自悟,都会轻松许多,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实物进行导入

边远山区的学校,大都没有丰富充足的教具,缺少教学中必需的一些辅助材料,教师常苦恼于找不到合适的教具来辅助教学。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学会因地制宜,利用身边简单实物来辅助教学。曾听过一位老师上原四年级语文第八册《丑菊》一课时,她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找了一棵树。上课时,她先向学生们出示这棵树,并问他们:"同学们,这棵植物漂亮吗?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植物?"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树。"老师抓住时机接着问:"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树和它开的花是什么样子的?"山区学生对于是很熟悉的,他们一点儿也不感到陌生,所以回答得很好,什么美丽、颜色鲜艳、惹人喜欢,甚至还有人说出它有药用价值。紧接着老师的话锋一转:"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叫《丑菊》,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说它丑呢?它到底丑不丑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文。"

这位老师的导入至今让笔者记忆犹新,她把直观、普通的菊树带到课堂上,先让学生们说说对它的印象。小学生都喜欢花,并且很多人都养花,而在他们心目中美丽、鲜艳且有药用价值的现在竞被人毫不客气的称为"丑菊",这是为什么呢?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呢?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学生有了这些想法,那不正是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吗?有了这一深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再去学习课文内容,那便轻松了,这类课文不在少数,教师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学生带入课堂。

2.根据课文内容,讲故事谈话导入

中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上曾发生的一些优秀典型事例,至今广为后人传颂,传为佳话。这些事例发人深省,还可以让后人明白事非,吸取经验教训,懂得做人处世之理。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课文是和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息息相关的。这一类课文,教师可以把远离今天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听一听,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导入,这样也可以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郑成功》一课,教师在教学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想听吗?"学生们都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想"。老师慢慢道来:"在明清时期,有一位英雄叫郑成功,他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他是福建省南安县人。他23岁时就募兵抗清。曾取得3次重大胜利。后来,清定远大将军济渡率兵约3万人入侵今天的福建,会同驻扎福建的清军一举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到了明朝末年,他决定乘入侵台湾的荷兰殖民军兵力薄弱,求援困难之机。"这时学生们已经听得津津有味了,民族英雄郑成功英勇善战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位英雄和他的事迹吗?"有了刚才的故事导入,学生们肯定想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英雄的有关事迹。这就是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这样的兴趣,学好这篇课文也就轻而易举了。老师接着板书《郑成功》然后带领学生们进行学习。类似的课文用这种方式导入,效果是很明显的。

3.针对课题或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导入

这种方式比较简单,也是很常用的。通常是针对课题或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来进行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也可以是教师提。学生提一般设计在提示课题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感兴趣的东西。但是教师要恰当把握学生提出问题的尺度和范围,学生的问题可能和课文内容没有太大联系。或是太简单,答案显而易见;更或是提出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一旦这样,教师应适当点拨,保留有用的,去掉不合理的,再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更优秀的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完善,再提出一些学生想不到而在本课学习中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七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看见这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过一会儿,学生不断站起来提问题了:"火星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大,离地球有多远?""火星上有水,有生命吗?""火星和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什么相似之处?"……同学们都非常积极,这时教师再提出:"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然后接着说:"同学们想向自己发起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们胸有成竹地说:"想,我们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就这样把他们引入课文情节中去。在这教学情景中,通过师生共同设疑,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此时,一定要解决自己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一念头,已经悄然变成了学好这一课的信心和动力,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加以点拨,学好这篇课文也就不难了,进而可以学好这一类课文。

4.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设置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在导入语段即将结束时造成悬念,学生急于知道下面要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悬念导入指教师有意识的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教师应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通常决定他完成一件事的效果。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果对某件事情特别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利用恰如其分的导入,激发起学生们深厚的学习兴趣,教师便只需要轻松的引导、点拨,相信他们都会学得很好,也不会再厌倦学习了。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善变,创造性地使用导入方式。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分析,勇于创新和尝试,真正让良好的导入来辅助做好教学工作。

上一篇:初中语文写作指导 下一篇:浅谈中学作文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