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危机成因复杂

时间:2022-09-18 10:25:42

全球粮食危机成因复杂

世界银行2月15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了29%。此前的1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2010年12月的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超过了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25%。

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扑面而来,洞悉其复杂的成因十分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8年5月,即上一轮全球粮食危机蔓延之际,印度财长曾指责,美国将粮食转化为生物能源的行为是“对人类的犯罪”。无独有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曾对美国提出过同样的质疑,强调全球粮食危机“至少一半的责任”来自于美国在生物燃料领域的过度扩张。

一味将生物燃料的兴起与粮食危机联系起来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至少在2006年之前,生物燃料与粮食安全之间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问题是,在如今的高油价时代,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生物燃料的过度扩张,正在动摇全球粮食安全的根基。

截至2月17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已上涨至每桶84.99美元;伦敦市场4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则报收于每桶103.78美元,触及2008年9月以来的历史最高点。

面对高油价的利诱,投产更多经济实惠的生物燃料替代传统能源的行动日盛,生物燃料与粮食安全之间维持的脆弱平衡不再。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作为生物燃料的一个重要类别,生物乙醇所需的粮作物玉米正被广泛而又无度地种植。于是,作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主食的大米不仅在产量上受到压缩,也在种植面积上遭到蚕食。难怪,高油价时代,作为粮食危机的一大缩影,米价一再蹿升。

此外,高油价推高了农业机械化耕作的成本,造成的后果一如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石油危机导致的粮价猛涨。尽管时代在变,但我们仍可发现,伴随着每一轮国际油价的飙升,国际粮价飞涨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不仅如此,考虑到国际油价继续上升的动力依然十分强劲,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的前景实在是不容乐观。

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原油需求依然可期,近年来,印度、巴西、俄罗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持续瓜分了国际原油一半以上的增量,新兴经济体对原油旺盛的需求降低了油价大幅回调的可能;另一方面,近期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对国际油价影响力不容低估,预计这些地区复杂的政治态势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支撑起高水平的油价。

除了高油价背景下生物燃料领域的产能扩张运动以外,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还包括,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弱势美元的泡沫泛滥乃至农产品贸易保护等因素。

自去年年中以来,中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饱受旱灾困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则遭遇洪涝灾害的袭击,此类极端天气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了恶劣影响,并在客观上引发国际粮价不断升温、粮食安全问题持续发酵。

弱势美元在粮食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容小觑。在资本市场,粮食早已超越了食物的内涵,成为大宗商品交易的重要内容。受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元中长期弱势难改。弱势美元出路何在?或许,正如金融巨鳄乔治・索罗斯分析的那样,受累于持续的贬值压力,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早已岌岌可危,只不过,由于“还没有其他货币能够取代美元”,美元持有者“索性逃离一切货币”。这样一来,不仅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就连玉米、小麦、大豆、大米等粮食期货的价格也因弱势美元的持续涌入变得水涨船高。

需要特别补充的是,当前飙升的国际粮价对粮食出口国并非全然利好,这些国家内部同样面临着粮价上涨的经济和政治压力。从各自利益出发,近期主要粮食出口国拟采取的限制粮食出口的行动属于正常之举,无可厚非。只不过,硬币的另一面值得高度警惕:限制粮食出口、过度保护本国农产品很容易给人造成粮食短缺的预期,刺激粮食的非理性需求,对当前的全球粮食危机不啻于火上浇油。

上一篇:中国:国际生物医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下一篇:2011车市跌宕开局消费者观望等待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