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球粮食安全

时间:2022-08-31 06:47:06

关注全球粮食安全

从粮食危机中寻觅转机 叶书宏

6月3日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问题。尽管当前有关粮食危机根源的争论仍在继续,但是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高官们已经开始面对现实,试图通过协商与合作为困扰世界的粮食难题谋求良方。可以说,这次会议为反思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难得机会,理性看待粮食安全问题,人们或许能从危机中觅得转机。

全球性粮价飞涨,对低收入国家的冲击最大。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其他客观条件制约,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这是导致饥荒和营养不良的重要根源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农业贸易环境失衡的今天,这些国家更是处在不利的地位,面对粮价飞涨,这些国家面临着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和缺乏粮食进口资金的双重制约。

人口只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发达国家,却拥有世界粮食产量的49%,它们理应更多地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困难,提供更多的官方农业发展援助,进一步减免债务,加快农业技术转让,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同时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此次会议上人们听到了一个建设性的声音: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国际合作力度。确保粮食安全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政治性挑战,而加强国际合作是确保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如果各国在加强国际合作上采取切实行动,对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未尝不是一次转机。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此次粮食危机更凸显了“主粮自给”的重要性。由于世界粮食价格在过去25年来一直低位运行,很多发展中国家忽视了对本国农业的投入,随着地力衰退和气候变化,农作物单产持续下降,另一方面人口增长、需求增加,导致粮食进口量不断攀升,增加了对发达国家低价农产品的依赖性,“粮食”逐步丧失。如果发展中国家能更重视粮食安全,将农业放到更重要的位置,这对全球粮食安全也是一次转机。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德办事处主任西德霍夫指出,过去中国是世界粮食计划署受援国,2005年以来已成为一个援助国。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减少对农业投入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很重视农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中国的发展过程值得一些发展中国家学习。

解决粮食危机,最根本的是要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量,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积极性。而在这方面,目前的粮食贸易环境和欧美农业补贴政策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发达国家为本国农产品提供巨额补贴,令其低价出口倾销,而对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设置高关税门槛,这极大地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和积极性。如果各国能推动建立一个更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那么对全球粮食安全更是一次转机。

对此,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认为,粮食危机或许可以成为推动多哈回合的一种动力,“我相信今天由(联合国)秘书长提出的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可以促进发展中成员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应该为(多哈回合)谈判注入更多的政治能量和动力”。

造成此次粮食危机的因素很多,其中还包括能源价格上涨、生物燃料与人争粮和短期投机等,这些问题当然要解决,但从长远角度看,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量依然是最有效的途径。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发展中国家要加大农业投入,增加粮食生产能力:而发达国家应增加发展援助,同时改变政策创造一个公平的世界粮食贸易环境。

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五大原因 谭浩俊

全球粮价高涨,源于粮食供应紧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全球性粮食供应紧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过度工业化。为了快速增强国家的硬实力,近年来,多数国家都提出了走工业化之路的发展目标。发达国家自不用说,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之路。其结果,一方面,普遍出现了重工轻农思想,农业投入严重滞后于工业投入,惠农政策也远比不上扶工政策,农业受到严重轻视,农民也都纷纷投奔工业,一些国家,甚至放弃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在粮食生产不能充分保障的情况下,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对粮食的消耗却在不断增多,特别是粮食能源,已经对粮食供应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是环境严重污染。按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种植能力的不断增强,粮食的产量与品质也应当相应提高。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环境污染已经对粮食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第一,环境污染造成全球气候严重恶化,很多地区由于气候的变化,粮食的产量、产质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出现绝收现象;第二,环境的恶化,使土质发生了严重变化,很多土质已经不太适合粮食生产和作物种植,即便种植,其产量也十分有限:第三,由于环境恶化,各种病虫害日益严重,迫使粮食生产者大量使用农药等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产品,使粮食的品质大大下降,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也影响粮食的利用率,加速粮食供应的紧张。

三是耕地破坏严重。有关耕地问题,可能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耕地较多的国家,生产工艺落后、技术落后、种植者的技能落后,耕地的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水平低,间接地造成耕地的浪费与破坏:一个极端是,有工艺、有技术、有技能的国家,却因为工业过度发达,大量占用耕地,使耕地遭受严重破坏,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土地抛荒等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四是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在世界粮食问题上,我们不能不严厉谴责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政府补贴和贸易壁垒减少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农产品,给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和出口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生产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发展中国家也就会逐步降低农业生产的比重,减少粮食等农副产品的生产。

五是粮食浪费日益严重。一方面,粮食需求增加、供应紧张。另一方面,粮食浪费现象也随处可见。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如此,甚至是一些贫穷国家也存在严重浪费粮食的现象。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市场上供出售的食品每年有大约1.6亿吨,其中有4370万吨最后被扔掉,相当于市场上所有食品的27%。另据报道,英国人每天扔掉440万个苹果、160万根香蕉、130万罐酸奶、66万个鸡蛋、55万只鸡、30万包土豆片和44万份熟食。在中国,浪费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特别是公款吃喝,浪费更为严重。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出现全球粮食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问题,不是大自然的原因,而完全是人类自身的原因。如果人类真的重视和关心自己的生存,关心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那就应当团结起来,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人都从自身找原因、找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粮食生产与供应问题,不应该是太难的课题。关键看各个国家有没有公益心,有没有地球心,如果只会考虑自身利益,

那只能自己毁灭自己。

6月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及生物能源的挑战”高级别会议上发表讲话。此次会议为期3天,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发起,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或部长级官员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官员参加此次会议。

6月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右)和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在意大利罗马出席“世界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及生物能源的挑战”高级别会议。

6月3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及生物能源的挑战”高级别会议上发表讲话。

国际形势

埃及:保障内需禁止出口大米

作为非洲的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埃及难逃此次全球性的粮价“疯涨”浪潮。由于埃及国内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居高不下,普通老百姓未能直接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长期存在的社会隐患加上粮价上涨这根导火索,最终诱发了近目的社会动荡。为此,埃及政府采取了多项安民措施,如保障内需禁止出口大米等,调整粮食安全政策,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俄罗斯:拟实行粮票制度

俄罗斯粮食协会建议俄政府实行粮食票证制度,以抑制不断飞升的粮食价格。粮食协会主席亚历山大・克尔布特说:“看看现在,电、水、能源和运费都在涨价,为什么农民种的粮食在商店里却只卖几戈比?”但为了确保低收入人群能买得起粮食,他建议实行粮食票证制度。

巴西:“零饥饿”计划救助穷人

巴西是世界主要的粮食和肉类生产国,农产品大量出口,但是世界性粮价上涨的影响已经在巴西消费者的餐桌上体现出来了。以圣保罗州为例,在过去的12个月内,通货膨胀率高达4.29%,主要消费食品价格都大幅上涨:菜豆上涨168%,豆油上涨56%,面包上涨17%,牛肉上涨22%,奶粉上涨42%。

由于巴西是农业大国,卢拉总统2003年执政以来为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推出了“零饥饿”计划,这使巴西在应付粮食危机时有一定能力。“零饥饿”计划把解决贫困人口饥饿的问题提到政治日程上来,用政策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法国:自给自足严管粮食

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业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法国的粮食自给率之所以高达329%,主要是靠天时地利的自然环境。为维持商品价格基本稳定,法国政府建立以“目标价格”为中心,配以不同类型辅助价格的价格体系,以避免市场价格无序上涨或下跌。

所谓“目标价格”,是指某种商品在按计划规定的一段时间以后要达到的价格。这一价格与产量目标挂钩,通过调整“目标价格”来控制当期商品产量,从而影响当前商品市场价格。

日本:以独特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稳定物价

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零售物价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其稳定物价的成功做法包括:一是高度重视生活必需品供给的稳定。二是政府紧握流通的批发环节,调控生产和市场,稳定物价。三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和信息系统,及时公开经济信息,引导消费,稳定物价。日本不仅把统计和信息系统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把及时公开经济信息作为强化民众监督的手段加以运用,引导消费者保持合理的消费行为。

粮食安全的中国救赎 高焰辉

高达13亿人口的中国由于对粮食的巨大需求历来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14年前,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专著《谁来养活中国》,质疑21世纪初中国的粮食安全。如今,在全球出现粮价猛涨甚至产生“粮荒”的背景下,又有人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了中国。一个十分严峻的诘问就是,在粮食需求全球性放大和粮价高涨以及各国扎紧粮食出口口袋的国际环境中,仍然没有扔掉进口拐杖的中国能否保证自己的粮食安全。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的确,中国粮食消费生态中未来还会表现出明显的进口成分。美国农业部预计,在未来4~5年内,中国将成为一个玉米净进口国,未来10年中,中国净进口玉米数量将增加到200万~300万蒲式耳。不仅如此,我国粮食需求占世界粮食需求总量达18.5%,而且过去10年我国粮食缺口占总需求的0.9%,比世界同期高0.7%。同时,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即使保持现有的人均需求不变,粮食产量需要每年增长0.5%~0.7%才能养活这些人口。正是基于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今中国政府对于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下18亿亩耕地的红线,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保护农业、农民与粮食生产的系列倾斜性政策纷纷出台:

――减免农业税。至2007年年末,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告别历史舞台,仅此项开支,中央财政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

――建立农业补贴制度。特别是2008年,中央财政在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人民币并且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投入252.5亿元人民币,且主要用于直接补贴农民,包括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

――连续实施粮食的最低保护价收购。仅今年截至目前,国家已经先后两次提高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两次累计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9%~10%,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提高4%~7%。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过去四年粮食连续丰收的基础上,中国的粮食产需缺口从2003年的超过1000亿斤缩小到300亿斤以内。对于2008年的粮食产量,国家粮食局预测将保持在1万亿斤左右。

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有效充实了国家的粮食战略储备。目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在1.5亿~2亿吨。如果按照2亿吨计算,中国的粮食库存消费比就高达40%。由于粮食储备充足,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粮食自给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远远超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

在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中,60%以上依赖进口的大豆似乎历来是他人诟病中国的借口。但是全面地分析,这种单一的进口品种并不能构成对中国粮食健康生态的否定。资料显示,除大豆以外,中国的谷物不仅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而且已经成为谷物净出口国。2006年中国出口谷物645万吨,进口360万吨,全年净出口285万吨;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进口只有155.7万吨,净出口835.4万吨。仅2008年1月~2月,中国谷物出口数量就累计达66万吨。

充足的粮源和灵活的吞吐能力保证了中国粮食市场的稳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也显示,国内粮价近期处于高位运行阶段。第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5.5%,其中小麦上涨8.7%,稻谷上涨3.5%,玉米上涨8.9%,大豆上涨36.5%。而同期国际市场四种产品价格分别上升

42.8%、120.9%、29.0%和80.8%。中国粮食产品的价格增幅均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增幅。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全球粮食市场中,中国能够实现粮价的稳定就足以说明其自身充足的粮食供给能力和调控市场的政策水平。中国确保本国粮食消费安全自然也就不容置疑。

延伸

林毅夫:全球粮食危机蔓延中国绝不能高枕无忧

4月9日世界银行发表报告称,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联合国粮农组织称,迄今全球已经有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向全世界发出警告,称国际粮价上涨将使贫穷国家的1亿人口更加贫困,而就在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已悄悄地降低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即将上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林毅夫先生也认为:这是十几、二十年来最重要的,也是最严重的一次粮食的全球性问题。他认为,除了油价上涨、自然灾害致使粮食产量下降以及世界粮食需求增加等因素之外,各个国家的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资源的肆意争夺,是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次全球粮荒是否会波及中国,林毅夫指出,中国主要粮食产品能够自给自足,短期内粮价不会跟随国际价格上涨。但他也担心,中国粮食供应并不是高枕无忧,尤其今年,国内粮食生产形势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有利条件在减少,不利因素却在增多,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如土地撂荒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就近期中国粮食供求形势答记者问时表示,发改委一直关注国际粮食市场情况,尤其近两年国际市场粮价出现大幅度上涨。初步分析,这轮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偏紧所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主要依靠国内生产,在国内粮源充裕、严格控制粮食出口的情况下,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

正确看待积极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徐光春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粮食是生命之源、宝中之宝,粮食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世界的和谐与稳定。去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屡创新高,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必须正视全球粮食危机,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面对当前全球的粮食危机,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谋划,积极应对,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第一,深刻认识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今年以来,粮食危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态势。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客观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近年来世界粮食供给一直处于偏紧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世纪末,由于中国、墨西哥、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实施了依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发展战略,推广优良品种、扩大灌溉面积、广泛施用化肥,将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全球粮食产量急剧增长。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新技术的发展没能再次取得根本性突破,尽管有关国家也开展了用宇宙飞船把粮食种子带到太空中去进行转基因试验等各种尝试,但都没有取得促进粮食增产的理想效果,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遇到了瓶颈制约。与此同时,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全球气温转暖,极端天气频现,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增加,土地沙漠化加剧导致耕地减少,直接影响了世界各国粮食产量的提高,造成了世界粮食出口的大幅减少。二是粮食的高消耗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粮食被转化为新的能源。一些国家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把大量粮食转化为生物燃料,如美国、巴西等国家用玉米制造乙醇、柴油,消耗了世界玉米产量的近20%。另一方面是随着人们食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肉、蛋、奶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畜牧业、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直接消耗了大量粮食。据有关资料显示,生产1公斤猪肉需要消耗3公斤粮食,生产1公斤牛肉则需要消耗7公斤粮食。世界粮食消耗从45年前的每天230万吨增加至现在的每天560万吨,增幅达149%。三是各国粮食储备逐年减少。“冷战”结束以来,不少国家认为大规模的粮食储备成本高、不划算,不愿意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去保存粮食,导致最近30年间全球粮食库存不断下降,目前已经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其中,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美国的小麦库存已经下降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国际投机基金不断通过操控国际油价和粮价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不断通过抬高粮食价格从中渔利。粮价的飞速上涨,已经改变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健康增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全球大米价格基准的世界头号大米出口国泰国的大米报价涨幅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出口价格自今年以来已经翻番。全球第五大粮食出口国俄罗斯、第六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从去年就开始限制粮食出口;近来全球第二大米出口国越南、第三大米出口国印度都大幅减少大米出口量,令全球大米供给减少了三分之一。更为严重的是,粮价的飞速上涨,已经在一些国家引发了社会动荡,甚至直接导致了政权更迭。在亚洲,印尼、孟加拉国都已经出现了饥荒;在非洲,很多国家都发生了暴动,埃及曾因抢购面包而引发冲突、导致数人死亡;在拉丁美洲,因无法控制粮价海地总理已经被迫下台。事实充分证明,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粮食安全都是一个重大问题,不仅是吃饭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事关人们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事关国家的安全、政局的稳定。

第二,切实正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为粮食连续四年丰产丰收提供了坚强保证,目前的全球粮食危机尚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从长远来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必须正视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基础还比较脆弱,粮食安全领域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另一个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全中国的问题,而且是全世界的问题。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解决粮食问题主要靠我们自己。目前我国是大豆净进口国,每年进口大豆数量超过3000万吨,已接近国内大豆产量的两倍。一旦我们放松粮食生产,使我国再成为小麦、水稻、玉米的净进口国,不但会使13亿人口的吃饭成为空前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剧世界粮食市场的动荡,引发国际国内物价的飞涨。当前,解决好粮食问题,我们面临着五大难题:一是尽管连续多年粮食丰收,但当年的粮食产量依然不足以满足当年的粮食需求。从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的供求矛盾

大大缓解,产需缺口从1000多亿斤缩小到去年的300亿斤以内,但每年仍要进口一批粮食来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二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耕地的流失必将进一步加大稳定粮食产量的难度,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三是政府补贴的力度赶不上农资上涨的幅度,将影响产粮区和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综合补贴力度,但相比较而言,物价上涨特别是农资价格上涨偏快,使粮食生产的成本进一步提高。四是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畜牧业的加快发展,也会增大粮食需求的压力。五是粮食流通难以完全实现市场化,使种粮农民增收的空间较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安全的高度,对农业发展作出全面的战略考虑,采取长期的综合性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增加粮食的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确保粮食增产和粮食供应。

第三,竭尽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近年来,河南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连续两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强。经过全省各方面的努力,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面对河南加快发展的需要,面对当前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安全意识,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坚持立足长远、科学谋划、积极应对,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在政治层面上,要把粮食安全提高到执政安全、战略安全的高度,切实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一点都不能犹豫,一点都不能马虎,一点都不能动摇;在宏观调控层面上,要限制出口,控制将粮食转化为能源,不断增加对进口粮食的补贴;在财政层面上,要切实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继续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给农民稳定的利润预期;在技术层面上,要加大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提高科技含量,并积极介入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确保从国际市场得到一定量的供应;从工作层面上,要摸清国库底数,用好国储粮,稳定国内粮价,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减少流通环节,最终让农民从种粮中享受到更多的好处。同时,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大力宣传粮食生产的大好形势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及时让公众了解粮食丰收的讯息,以平衡人们的消费预期,以利于稳定人心、稳定粮价、稳定大局。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高度,站在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抓好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坚决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确保全省全年粮食总产1000亿斤的目标,切实履行好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应负的责任和使命。

上一篇: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下一篇:构建具有公路特色的反腐倡廉惩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