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

时间:2022-09-18 08:15:31

地域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的日渐增加,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成果层出不穷,可谓硕果累累。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成果都基本忽略了地域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地域因素是大学生思想、性情的内在影响因子,对有效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性情,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地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地理 人文环境 经济条件

大学是一个群英荟萃之地,生源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因此每个学生身上必然烙下各自地域的烙印,有北方人的豪放、粗犷,有南方人的细腻、婉约,有城市家庭的自信、自傲,有农村家庭的自强、自卑,等等。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如何让他们在大学这方净土顺利成长成才,地域因素应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河流、海洋、山地、交通、地理位置、森林植被及其所形成的自然风景。

首先,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要生存,必须适应其生存的环境,所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自身的深刻影响不言而喻。《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关地域的划分就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外在特征的影响来划分的。其曰:“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其民丰而庳。”①纵观整个大学校园,我们很容易通过学生的外貌特征看出他们的地域差异。如北方男生的高大勇武,女生的骨宽颧高,南方男生的瘦小白皙,女生的娇小玲珑,等等。透过这些外貌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进而使思想政政治教育更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深刻、准确地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文化结构,从而从心理到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除了能深刻影响人的外部特征外,还能影响人的性情。如《礼记·王制》云:“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谷,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②《汉书·地理志》亦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故谓之俗。”③无论是《礼记·王制》,还是《汉书·地理志》,都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对生在此区域的人的性情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是不可推移的,甚至是区域内风俗形成的重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的外貌和性情,而外貌和性情又影响人的气质和语言交往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所以,在大学校园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基本都有着各自地域特有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如“山东大汉”、“重庆辣妹”等词语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必须深层次发掘这些内在因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势利导”,采取分门别类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师培先生曾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重水源,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④尽管刘先生仅仅以南北这种大的地域观进行观照,但这同样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明显的。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性格的可塑性很大,地域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地域人文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相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地域人文特色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水土不同、民俗差异,以致人们的性情也不同。不同地域的人,在长期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必然会养成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据《管子·水地》载:“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⑤地域的差异已是客观事实,人只有主动地适应它,才能获得生存。鲁迅先生在论述南人与北人不同时也说:“北人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⑥为什么会有“厚重”与“机灵”之别,这与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人文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北方大多为平原之地,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战乱频繁之处。长期的战乱,迫使生在此地的人们长期过着生离死别、漂泊无依的生活,正是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北方人豪爽、刚毅及果敢的性格。所以,来自北方的大学生大多生活比较独立,自我意识比较强烈,追求公平、公正的心理较南方学生要强烈。其在处理事情上常常是大大咧咧,按章办事,果断,不为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烦恼或者往心里去,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较南方学生少得多,但是易冲动、急躁,很容易因一时的血气方刚犯下过错。

江南地区具有经典的水乡泽国和山水秀美的特点。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灵动”、“柔弱”联系在一起。如《老子》中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⑦还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⑧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⑨江南典型的水乡泽国特色,塑造了江南居民细腻精巧、灵动柔弱及秀气的性格特征。在灵山秀水的浸润之下,江南地域的人们性情多精明灵动,情感多柔婉细腻而又多情善感。如靳怀堾在《水与中华区域文化——以吴越文化为例》中说:“在香山软水、闲适生活以及先进的中原文化共同滋养下,吴越人尤其是男子便在悄然间发生了蜕变——他们不再孔武有力,不再喜欢打打杀杀。他们追求富裕安逸的生活,他们热衷于读书入仕……女人则被塑造得娇小秀美,温柔多情。”⑩所以,来自南方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喜欢追求一种舒适的环境,讲究较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为人处世上想得比较多、比较细,感情也比较细腻,往往容易出现“一个点的事放大到一个圆”的极端心理模式,很容易将自己带入死胡同,出现心理问题。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我必须深刻认识到因为地域文化传统因素带来的种种差异,深刻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分门别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地域经济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与行为方式。在此,笔者以农村和城市大学生为例进行简要阐释。首先,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在教育资源相对比较缺乏、高中教育普及率很较低的情况下,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一般都是聪明、好学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一般都有着吃苦耐劳、刻苦努力的良好品质。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热爱集体,勤劳朴实,具有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进入大学之后能很快适应学习生活环境,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同时,也正是因为经济因素,让他们在大学的竞争中有着诸多劣势。如贫困生问题,根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贫困人数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11}由于农村大学生承受着比城市大学生更重的经济压力,较城市大学生而言,他们从骨子里就存在着自卑、妒忌、焦虑、心理封闭等不稳定因素。因为经济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先天教育和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上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自身发展不够全面,视野不够开阔,在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上也较为缓慢。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较少担心经济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大学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他们活泼开朗,勇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视野开阔。但是,因为经济的优裕,让他们养成了懒散、自傲、自私、抗挫折能力差等诸多缺点,在处理人际关系及心理承受能力上产生诸多问题,等等。总之,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如今的大学生中频频出现“贫困生”与“富二代”的流行语。两类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必然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不能采取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手段。

大到整个学校,小到一个学生寝室,不同地域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处事原则、行为习惯、说话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影响着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人生发展,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和引路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的地域差异性,从实际出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如肖川教授所说:“道德教育之所以应该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因为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够真正开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关注学生的生活意味着对学生需要的尊重——对学生需要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性的尊重,对学生当下生活的尊重;意味着对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的关注和强调。”{12}

注释:

①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64.

②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110.

③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1640.

④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61.

⑤石一参.管子今诠.中国书店影印,1988:315.

⑥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5-436.

⑦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31.

⑧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301.

⑨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62.

⑩靳怀堾.水与中华区域文化——以吴越文化为例.河海大学学报,2008,VOL10(4):10.

{11}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VOL27(1).

{12}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参考文献:

[1]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石一参.管子今诠.中国书店影印,1988.

[5]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靳怀堾.水与中华区域文化——以吴越文化为例.河海大学学报,2008(4).

[9]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

[10]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上一篇:隐喻的关联性分析 下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