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关联性分析

时间:2022-09-09 10:45:51

隐喻的关联性分析

摘 要: 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为英语隐喻解读、确认和成因进行认知分析,认为隐喻不是语言的特殊用法,其解读是最佳关联性寻找的过程,与人类的认知语境呈动态相关,在语言的经济原则支配下形成。

关键词: 关联理论 隐喻 认知语境 关联性

1.引言

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在传统意义上归类于修辞学,被称为“暗喻”,包括本体、语体和比喻词,其表达形式为:A是B。隐喻的研究自亚里士多德提出以来吸引了无数学者的目光,经历了从最初的修辞学研究发展到语义、语用学和多学科研究。关联性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试图解释人类言语总体原则,对隐喻的确认、解读和成因等方面的分析具有启示作用。

2.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提出关联理论,试图解释人类交际的总体原则,强调认知和最大关联性,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开启了语言分析的新方法,为隐喻的确认和阐释提供了新标准。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联性具有程度划分,关联性的定义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数量性,因此他们提出如下定义:语境中一假设存在关联性,当且仅当其在该语境中存在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假设交际和认知中的每一方面都被最大相关性制约。人类认知与关联性的最大化相关,同时人类交际趋向于最佳相关。认知语境具有动态性和心理建设性,在交际中,受话者的认知环境创建在言语阐释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语境不应局限在真实语言环境和情景环境中,也应存在于交际者言语理解思维中。语境在新假设中的成型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已知假设的重新加工过程。陈春华(2003)指出,认知语境通常包括三方面:逻辑信息、百科知识信息和语义信息。人类信息处理就是在寻找某一刺激下脑力消耗和认知效果最佳相关的过程。关联理论为隐喻的阐释和理解提供了新的方式。

3.隐喻的关联性分析

关联性理论寻找人类交际中的言语释义,认为隐喻与语言的正常使用没有本质区别。Sperber和Wilson认为,隐喻仅仅是语言使用普通维度下的创造性开拓。最佳关联性的寻找过程使得说话者在不同情境下找到相对忠实于其思想的释义,隐喻不再被认为是语言的特殊用法。

3.1隐喻的本质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是人类思维的阐释性表达,言语以两种方式指代事物:真实世界事件状态的描述和真实世界事件状态的相似性,分别代表语言使用的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语言不仅代表世界的真实性,而且通过相似性代表其他事物。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表达方式。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言语都是说话者对思想忠实的描述性用法,当思想代表其他新意义时,其释义性用法开始起效。例如:

(1) This room is a pigsty.(Sperber,Wilson,2001)

上例可被描述和阐释分别释义。一方面,房间功能可能为一个真实的猪圈,另一方面,这句话可被隐喻性地解释为房间具有猪圈的一些特性,如脏、乱、差等。在隐喻性释义中,这句话意味着“说话者认为房间极脏”。事实上,字面意义释义和隐喻释义都是语言使用的描述性用法,描述了真实事件或与真实事件相似的一些特性。与此同时,关联理论认为隐喻实质上是一种随意言谈,与字面性相对。言语只有在严格意义上与说话者思维一致时才具有字面性,而大部分言语都不是严格意义上对说话者思维的反映,因此关联理论认为随意言谈才是言语的常态,代表说话者思维的逻辑特质。言语的语言形式与其思想的关系并不具有确定性和字面性,而具有相似性。例如:

(2)a. This shirt costs me 199.89 yuan.

b. This shirt costs me 200 yuan.

上例中a句是衬衫的精确价格,而b句是衬衫的大概价格,但是两句话的受话者对于说话者的生活水平、购买能力、生活状态等的推断没有本质区别,两句具有相似性。但在大部分情况下,说话者会根据经济原则选择第二句,体现话语的逻辑信息。

3.2语境与隐喻确认

隐喻的确认在于字面意义和语境冲突特征的确认,语境在隐喻确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不再思维中固定存在,在理解过程中具有选择性和动态性。语境为隐喻理解提供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认知语境。例如:

(3)Don’t make the university an ivory tower.

上句中,ivory tower可按照其字面意思释义为“tower made of ivory”(由象牙制成的塔),或者被隐喻性释义为“a place which has some qualities of ivory tower,such as unrealistic and imaginative.”(具有象牙塔一些特质的地方,例如不现实性和想象性)。根据语境中提供的世界百科知识和逻辑信息,用象牙制成的塔基本不可能存在,而具有象牙塔特征的地方却有可能存在,所以这句话应被确认为隐喻,用其隐喻意义理解才能更接近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又如:

(4)He is a pig.

(5)Mark Twain is a mirror of America.

(4)、(5)句同上,一个人是猪或者镜子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事实成立在逻辑上和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中都不可能成立,这时就要诉诸猪或镜子的特征,找出字面意义和语境的冲突,通过确认其相似性发掘隐喻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说话者意图,顺利进行交际。所以隐喻必须在一个广泛的语境中才能存在,语境可增强、减弱字面意义或与字面意义的矛盾。隐喻意义取决于语境,其确认是在寻找关联性过程中达到特定认知语境。隐喻的理解是在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性。

3.3隐喻的理解

关联理论认为隐喻与其他任何言语使用无异,都与最佳相关性有关,明示刺激的关联性已足够受话者对其进行处理,而最佳相关于交际者能力与喜好都相符合。隐喻的理解是认知语境下对最佳相关性的明示推理过程。例如:

(6)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

(6a)The stone is hard and cold,unable to feel anything.

(6b)She is a cold and unrelenting woman.

(6)句明显不能按其字面意义理解,而需寻找其隐喻意义,大脑需启动关于stony的关联语境信息。在语言意义和认知语境的共同作用下,受话者可寻找到最佳相关,(6a)和(6b)是对(6)句的理解过程,新信息与已知假设的语境互相作用,通过增强、相反和结合已知假设达到新言语的认知效果。隐喻不仅体现语言现象本身,更体现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用认知中已知存在的信息与语境相结合处理和理解新信息。同时,隐喻还是一种弱隐含,可作为含蓄交际的方式。隐喻言语通常具有宽泛的语境效果,含蓄和直接言语由最佳相关性决定。例如例(1)没有直接指出房间的脏乱差,表达房间不适合人类居住,而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更深层意义。隐喻理解需要受话者更多的信息处理,是在最佳关联性寻找中对弱隐含的推理过程。

4.隐喻和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又被称为最小努力原则,由Zipf G.K.提出,认为人类交际的目的在于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效果。隐喻是人类交际在经济原则下的产物,许多隐喻性命名和隐喻性陈述反映了经济原则。从符号学角度,命名就是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建立过程,例如英语中的cockscomb,mare’s-tail和它们汉语中对应的鸡冠花、马尾云等,都运用隐喻在表达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7)He has digested what he learned in class.

上例是一种隐喻性描陈述,digested一词本用于生理的消化,这里从食物的消化隐喻性的引申到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程度超越掌握阶段而更加深入,是经济原则在语言上的体现。隐喻在表达过程中遵从经济原则,试图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大的认知效果,是隐喻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

5.结语

本文采用关联理论分析英语隐喻现象,认为隐喻并非语言使用的特例,而是语言正常使用的开拓性用法,其本质仍是语言的描述性用法,是随意言谈的一种。隐喻的确认离不开语境,隐喻的理解就是在语境中寻找最大关联性的过程。同时,隐喻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Sperber,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3]李成华.论隐喻的关联性和顺应性[M].山东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基于神经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短期客流预测研究 下一篇:地域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