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追求诗意栖居的有效载体

时间:2022-09-18 07:30:57

诗歌教学:追求诗意栖居的有效载体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它的“陶冶性情,涵养性灵”的审美作用不客忽视,古人这种重视语言的精神值得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情境让学生学习使用诗歌,化用诗歌语言为自己思维的血肉。对于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是一种提高,更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语言的表达。

[关键词]诗歌 情感 诗意 审美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唐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而到现代诗歌渐渐的式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有着从诞生,发展到辉煌直到衰微的过程,但是作为一种伴随着中国古代士子文人心灵的探索与思考,记录历史前行中的人类的心路历程的诗歌。它的“陶冶性情,涵养性灵”的审美作用不容忽视。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诗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追求诗意栖居的有效途径。

首先,诗歌是情感的精灵,为心灵寻找到诗意的慰藉。

诗歌。作为记录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人类或高歌猛进的进取精神。或寄情山水低回徘徊隐忍,或缠绵悱恻对爱情的忠贞,或建功立业大名垂宇宙的豪迈,尤其是唐朝诗歌所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更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心灵诗意慰藉的去处。诗歌气象浑穆,措语精深华妙。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建功立业:或者悲凉慷慨、缠绵宛转,或在幽雅宁静中反映淡定恬静的心境,无不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而诗歌中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他的诗歌更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李白,他毫不掩饰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历经磨难,他以积极人世的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之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李白的诗歌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和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命运的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为诗意的人生寻找诗意的表达。

诗歌讲究“炼字”。诗歌的“炼字”,不仅表现在准确地表达自己心志方面,也表现在考虑词语色彩的选择、音律的和谐、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人耽练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语言的不懈追求,寻求语言的最大表现力度和最佳表达效果,殚尽竭虑。这种语言上的不懈追求,也创造了许多语言应用上的尽善尽美,比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着一字,境界全开”的艺术效果,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古人这种重视语言的精神值得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情境让学生学习使用诗歌,化用诗歌语言为自己思维的血肉,对于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提高。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设计了一个“对对联,赏意境”的教学环节。教师根据《一剪梅》的意境拟出上联:“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这是化用“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句闲愁”。要求学生根据《声声慢》意境对同下联,有一位学生对“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他巧妙地化用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教学环节的设地,不仅深入地学习了诗歌的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更是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他总是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炼字习惯,这对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诗歌,是美神的宠儿,为诗意的年龄寻找到如歌的行板。

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从少年儿童自身的特点,诗最接近于他们的性灵,最接近于他们天真浪漫的心灵,干脆说,孩子天然就是诗人。七岁的王勃吟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纯真的诗句。孩子没有受过过多的语言的束缚,他们的率真和纯真常常会吟出让大入耳目一亮的词句。这些词句也许不符合语言的规范,但是里面蕴含着某种机智和生活的哲理,常常让人觉得隽永悠长。山东省女教师苏静用“诗教”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了社会普遍的好评。小学生也罢,中学生也罢,他们的年龄,他们的心理决定了诗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因为“实用”的作祟,“交际”的支配,硬接着学生去写一些新式的“八股”,其结果是事倍而功半。套用陆游的一句话:“汝要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话来说一下今天的语文教学,真的要学好语文,学习语文的功夫常常在语文之外,即摒弃那些繁琐的“科学主义”,回归真正的语文教学――陶冶情操,涵养性灵的诗歌教学中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上一篇: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下一篇: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