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的春天

时间:2022-09-18 06:21:37

诗歌里的春天

东风送暖,万物复生;大地无言,厚德载物。春天姹紫嫣红,人们有着同样的期盼与喜悦;春天难来易去,又因人事经历与遭遇之不同,同一天子脚下的人们往往也会有不同的心绪。他们或喜或愁,或乐或苦,或闲或怨,眼中、心中、意中的春天自然就形态迥异,诗歌里的春天意趣自然大不同。本人收集整理了一些有关春天的诗歌,想从“春喜”“春愁”“春闲”三个方面浅谈诗人笔下的春天,以飨读者。

一、春喜

迎春接福,自古便有,可见春天带给人们的是希望、是美好、是梦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读这首诗,脑海中自然浮现一幅春江晚景图。诗人通过桃花、春江、群鸭、蒌蒿、芦芽等意象来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与自然之美,从而从侧面烘托茅屋主人悠闲宁静的生活。所以,“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中的“上”意为“向上游”。唐代戴叔伦早就在《兰溪棹歌》中用到“上”字表示鱼的洄游:“凉月如眉挂柳湾,d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类似用景物美表现春天到来带给人们喜悦情绪的名句还有很多。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与“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白朴的“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刘方平的“今日偏知春气暖,虫声渐透绿纱窗”……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春来景物自然美,而春天最美不过人情美。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述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放飞自我的梦想,风筝飞上天,就如自己凌空而起、展翅翱翔;长堤绿柳自然美,最美不过孩子们纯真的欢笑与嬉闹。暂且将这春天的人情美称为“童真美”吧。

春天里的人情之美如果少了有情人,那就不再是真正的春天。李清照在《p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以平实的笔调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以口语入词,勾画出一个面如桃花的女子的可爱与自信、娇媚与真诚,更写出了两情相悦的幸福与甜蜜。同样是有情人,而储光羲的《钓鱼湾》却含蓄委婉:“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维舟绿杨岸”以景作结,意蕴悠长,而情人外貌气质与心情怎样,诗人只字不提,全让读者去想象品味。被等待的人也许是“秦地罗敷女”,相见之后定是“笑从双脸生”。就将这春天的人情美称为“真情美”吧。

二、春愁

曾有一首《月儿弯弯照九州》的民歌自南宋起传唱至今,歌词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同样是春天,因为人们的遭遇不同,时局的变迁有别,国家的兴衰迥异,诗歌中的春天自然除了喜,也有愁。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因此,春天里的愁绪,也有不同的来源,有伤春惜时之叹,有游子思妇之情,也有羁旅漂泊之感,还有国破家亡之苦。

(一)伤春惜时

春天,因为美好,人们才备加珍惜。王令在《送春》中写道:“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诗中巧借子归之声来表达对春天执着的挽留,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备加珍惜。贾岛在《三月晦日送春》中也表达了留春之意:“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这样痴痴地守着,有对过往时光的留恋不舍,更有许多的故事要在心中慢慢咀嚼、反刍、消融。在贾岛心中,春天不是按季节来去,而是按时辰计算。在这春天的最后时刻,只有静静相伴,相对静默,才能体会拥有的真实。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感人至深。

而伤春惜时写得最好的,当属张先的《青门引・春思》:“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姿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词中先点明自己在乍暖还寒时候的寂寞愁苦,今年将过,残花入酒,病苦相伴,而明月高照,隔墙却有青春女子荡着秋千,尽情享受着春天的绚烂轻松、宁静美好。两相对比,心有悲凄。最妙的是作者没有明确地描摹秋千上的人,只是通过影来表现。张先自己说:“‘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后来,人们就称呼他为“张三影”。笔者认为,“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毫不逊色。

春天百花繁茂,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而春短易逝,韶华难留,人生亦如是。古人伤春,实是 伤己。

(二)游子思妇

同是伤春,在游子思妇眼中,却有更深更浓的情意。他们有的是两情相悦而不得相守,如李商隐的《代赠二首》:“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有的是写女子在家里苦苦守望,期盼之中有甜蜜与祝福,但更多的是惶恐与迷茫、担忧与烦恼、忧虑与焦急。这样直抒胸臆地写春愁的诗句有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安石的“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晏殊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等。借景抒情的如戴叔伦的“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关汉卿的“一春鱼燕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李白的“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梅尧臣的“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等。也有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融合在一起,如贺铸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晏殊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温庭筠的“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绿空迢迢”等。

游子思妇的诗读来往往觉得真挚感人,但读得多了便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是情浓让人伤感,也许是浓情让人惶恐不安,但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无这种感受。全诗抒写了世间人们对同有的宇宙与人生生灭关系的困惑,人生短暂的无奈感慨。这样由宇宙及人生,由历史及现实,由社会及个人的写法,一诗纵贯千古,真可谓大手笔。《春江花月夜》号称“孤篇压倒全唐”,也是实至名归。

(三)乡愁国难

乡愁,是每个人共有的情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乡愁都让人魂牵梦绕。父母健在时,忧虑的是双亲;父母亡故后,思念的是妻儿;国破家亡时,眷恋的是故乡的热土与乡音。

崔涂在《春夕》中说:“蝴蝶梦中家万里”。睡时,家乡在梦里,梦里欢乐祥和,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醒之后,心还在梦中,然而无情的现实是孤枕冷寂,家在万里。不说乡愁,“梦家”二字则是乡愁的深层映照。再看苏轼的《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难髻。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外乡的春色再清丽,也无法洗净词人心中的怀乡幽恨。乡书万里来,思乡之情暂得安慰,但转眼之间又更深更浓。填此词时,苏轼自请出京任州杭通判,虽不是被贬,但他已明了仕途之凶险,只能借酒消愁。然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东风吹来,热泪横流,韶华易逝,“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身已老,家更远,愁愈浓。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他所生活的时代就会深深地影响他的诗情。在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也是常用的方法。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他的被囚,于祖宗而言,是不孝之徒;于国来说,是千古罪人;于家而言,是无能之主。有此苦情,有此悲境,春花秋月毫无美好可言,在世间一日便是受磨难一日。往事不堪回顾,来日总是愁,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他只想早日结束。他内心积压着难耐的愁苦,胸口定有迸裂爆炸之痛。

经历亡国之痛的诗人有很多,但像李后主身份如此特殊的人少。清末丘逢甲曾写下《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人借看山来排遣内心的愁苦,但台湾被割让的屈辱让人无法释怀。作者把自己与台湾同胞的命运连在一起,升华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读者似乎能从诗歌里听到台湾同胞的同悲之声!

三、春闲

面对春天,还有一批文人雅士的心情总是闲适自在的。杜牧说“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秦观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日阴阴正可人”。在他们心中,无须留春的原因是夏天绿叶成荫,满枝之景值得人去珍爱。或者说,他们理解到四季流转,自有其内美,自有其意趣,自有其韵味,自有其回甘。

春天里,有一种闲适,是尽情地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如秦观在《好事近・梦中作》写道:“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云当面化龙蛇,夭娇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春雨过后,山路上点缀着飘落的花朵,伤春者如黛玉见之悲痛不已,触景伤情,定要葬花并写下《葬花吟》;心情愉悦者见之,如履仙境,以花为地,身也快,心也轻,神也飘。放眼望去,一山春色,处处皆如画,时时都是喜。黄鹂信使,千百相鸣,婉转好音,悦人心神。闲看云龙变幻,醉卧古藤之下,忘却了所有的忧愁与不如意之事。

春天时,有一种闲适,是景、物与人和谐。如杨万里在《桑茶坑道中》写道:“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这里,不仅风闲、草闲,而且水也闲;不仅童闲、柳闲,而且牛也闲。这样的景、物、人的和谐宁静之景如果让孔老夫子看到,一定会捋须而曰:“吾与万里也。”百姓能闲适自在地生活,正是孔老夫子构建礼乐社会的梦想。刘Y虚在《阙题》中写道:“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是文人雅士不为功名利禄日夜静读的闲情。

春天里,有一种闲适,是经历磨难后的旷达。如苏轼在《定风波・三月七日》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之中自然会有风雨,若无能回避,让自己心闲的办法就是“莫听”“莫怕”。然后走过风雨,回首再望,风雨也如梦幻泡影,走向了曾经的时空。

春天里,有一种闲适是心如明镜。王国维说:“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便是“无我之境”。王维的《鸟鸣涧》妇孺皆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只有心静之人,才能听到花落之声,才会体会到春山之空明之境。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志向。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但这样的诗歌极少,恕不做重点分析与论述。

孔子说:“《》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评价。作为热爱古典诗歌的我们,亦可从诗中读出真情,读出人生,读出社会风貌,还可读出人生境界。走进诗歌里的春天,幸莫大焉。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410000)

上一篇:进口替代机遇 下一篇: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资金监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