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色彩意象的应用

时间:2022-09-17 11:51:20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色彩意象的应用

[摘 要] 美术、摄影等平面工作者经常将色彩与意象融合在一起来表达他们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这种色彩意象在电影中也经常体现,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有这一方面的体现。本文试从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色彩运用出发,找出电影的色彩和意象的独特之处,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张艺谋电影,对审美心理与电影美学的发展与结合作有益的深入探索。

[关键词] 色彩;意象;《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导演可以称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面旗帜”。无论是他的早期作品《红高粱》还是后来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他都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等来完美地表达出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东西。追究其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张艺谋导演对色彩的应用到了极致,形成了张艺谋式的电影美学。当然他也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会运用色彩的大师级人物之一。

一、色彩意象与电影色彩意象

色彩意象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大体上都认可色彩意象就是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化价值观等附着到某些实体物件上,进而产生一种伴随美感体验与理性认识的创造性与更高境界的融合。而电影色彩意象指电影导演将他自己或主人翁的思想、情感、文化价值观附着在电影里的某些物件上,这样就达到虚实相生、物我相融的理想境界。

电影色彩想要表达出来的都是主人翁当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观、主人翁的思想意识等,而电影本身也正好就是要反映这一部分内容。所以电影色彩是能够真正反映出电影所要表达出的本来面目的。正因为如此,当电影爱好者在观看电影时能够与主人翁或电影创作者经历一样的时空穿越,一样身临其境地体验整个电影故事发生的全过程,体验主人翁的悲苦。当然这种体验过程中,需要用某些场景、物件或画面来将电影爱好者和主人翁或电影创作者的思想深深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电影里所说的意象相融、虚实相生、时空结合和让电影反映到电影观众的生活里。如果电影的色彩反映出来的意象有这个穿透力,这部电影也就是一部好电影了。当然电影的象是电影里的每个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服饰、道具、场景等,这些象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价值取向等。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里最能使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东西让观众产生意象相融,《满城尽带黄金甲》也不例外。

二、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由张艺谋2006年执导的一部贺岁片,该片由周润发和巩俐主演,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提名奖、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等多项世界级奖项。该片上市不到10天,票房就突破1亿人民币,并以平均每天3 000万元左右的票房继续增长。《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仅成为杀入北美圣诞档的惟一亚洲电影,引发美国四大核心媒体的同时盛赞,也创下了中国电影在美反响的一项最新纪录。《满城尽带黄金甲》进入美国主流电影市场和主流媒体视野,无疑是中国电影整体实力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电影在全球影响力的最新指标。该电影片名出自唐末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故事情节大概讲的是元杰(周杰伦饰演)因为不忍大王(周润发饰演)折磨与他情深意切的王后(巩俐饰演)而发动了宫廷,之后所有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空荡荡的皇宫内只剩下大王孤独的身影,大殿外则是一幅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悲凉景象。满眼尽是鲜黄,“冲天得阵透长安”,壮阔浩荡的意境跃然画上。这就是很多人看过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后对它的评价。

三、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色彩意象

(一)以意义为先导的色彩选择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作画贵在立意,意在笔先,我想摄影也是这样。”正如张艺谋的这句话一样,电影的拍摄也是从立意开始的,当导演选择好的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后,他才能根据主题来选择具体的色彩及背景来传达。这种以意义为主导的色彩选择是张艺谋导演所推崇的。导演所要求是将他对电影的立意与色彩的选择在电影画面中达到完美的统一。意义为先导是电影导演表达电影的灵魂,要不电影就没有了灵魂,只有华丽的外表。电影观众或欣赏电影的人就不能产生意象相融,产生不了共鸣。张艺谋导演是最能把握这一点的,他的各部大卖的电影都深深地抓住观众的心理,反映出时代的价值观。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是人性本质,它所要阐述的是人的一种对权力的向往与抢夺。通过皇宫的篡位阴谋,写出人的权力与欲望、压抑与抗争、丑恶与贪婪。张艺谋导演为了表现出电影所要表现出的意义,大面积地使用纯色,主要以金黄、红金色为主,银黑绿色为辅。黄色与红色、橙色同属暖色系,对人类的视觉冲击是最有效的。

(二)以色彩涂象的渲染表达

色彩具有情感性和象征意义,根据色彩在人心中引发的不同情绪及其象征含义对影片的色彩及物象进行挑选与加工,更有利创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不同的颜色对人的感观有不同的效果。红色代表吉祥喜庆、热闹温暖、活泼热情等,给观众视觉以迫近感和扩张感,是最醒目和极具美感的色彩。红色也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独特表征,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张艺谋导演在他的多数作品中都用红色来表达影片的主题与意义。黄色代表明朗愉快、高贵自信、积极进取、德高望重等,给予观众最明亮和富有光感的色彩,十分引人注目。黄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符号,象征尊贵、权威和力量。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影片中宫廷间的无形战争,画面以黄色与红色为主,那杯反复出现的黑绿色中药汤,仿佛暴风雨之前的压抑,随着皇后的表情变化膨胀着。黄金军与护卫军在城墙和广场决战,场面浩荡,更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焦灼,兵变被平息,就像夜晚吞没黄昏一样,悄无声息又干净利落,又有几人会忘记前一秒钟广场上血流成河。黄色的花布满了整个广场,皇宫里基本采用了粉红色,故意制造脂粉气,用以帮助故事表达盛唐时期华丽下的罪恶和温暖色调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感。

张艺谋无不独具匠心,他一直都在进行用色彩的象征意义来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的尝试,结合自己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概括,通过色彩选择、主观用色来布局场景、调控画面传达导演想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视觉的美感效果来激发观众的想象,调动观众的直观体验,从而使观众对影片主题和导演意图理解和认同。

(三)以“典型物象”为载体

电影色彩的感性与电影物品是分不开的。电影色彩主要体现于电影总体结构与基调、人物化妆、服装、场景、道具、环境、镜头之间的轮换。而最常用的物象色彩体现在人物的服饰、道具、场景等方面。导演一般都会选择不同场景、不同色彩来阐述不同的故事含义,每个场景都是导演精心设计给每段故事的。哪怕是同一场景,同一个地方,但色彩不一样、灯光的背景不一样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也不一样。这种使用“典型物象”,不仅使故事有了层次感,更丰富影像的视觉冲击力。这就是所谓色彩叙述语言,用这种语言拓展电影的表现力,丰富电影的色彩。张艺谋的很多部电影中通过选取典型的物象来表达导演所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与意义,进而在这个物象上再加以色彩的行色运用,来强化这一情感意义。张艺谋导演也正是用这种典型物象及其附着之色来表征电影本身,为电影的主题内容服务。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使用最为典型的服饰是宫服和金银色盔甲,这种服饰的大量使用足以表明皇宫里的阴谋,后宫与当朝文武百官之间的权力争夺。同时也表现出对权力的一种欲望。而典型的道具有黄、黑绿色的药碗和药汁,这更表达出人与人之间一种抗争,一种阴险狡诈。在场景方面,张艺谋导演的选择亦是独具匠心。整个故事基本上都是在皇宫里发生的,为了表达这种权力之间的互抗,张艺谋甚至花了300万元在横店建了皇宫,在皇宫的装饰上大量使用琉璃装饰品。《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内宫全部由七彩琉璃搭建,流光溢彩的内宫里,勾心斗角与阴谋、私情都显得十分诡异。而大殿采用红蓝大花的中国传统地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片金色布景,都以大面积的浓烈颜色刺激眼球。

(四)以思想境界为追求目标

思想境界指的是人的一种理想境界,一种思想最高的层次。但这种理论上的东西只有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有限的物象来表达才能使观众能够理解,进一步产生共鸣,形成新的思想境界。当然思想境界是真正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的,它也体现出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电影本身是要将电影欣赏者和电影导演或主人翁的思想产生一次转换,思想上与主人翁相融合。所以电影里要反映的东西显得非常重要,反映的主题深刻不深刻,对现实的意义分析透彻不透彻,这些都很重要。这些其实都与导演的思想境界密切相关。张艺谋导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又不失对现在生活的深刻思考,而且张艺谋的生活经历比较丰富。他的多部电影里都反映了这点,以思想境界为追求目标来拍电影,让观众与导演进行轮换。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思想境界就是人对权力的获取是要正当,人人都有对权力的向往与获取,但要取之有道。当然这句话不会那么轻松,故事本身为了反映这个思想境界走了很多弯路,这些弯路就构成了电影中的曲曲折折,变成了更加细致的场景。但最终电影本身还是要回归到人的思想境界上来。

四、结 语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电影的需求及关注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电影对观众的审美心理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了。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有责任的艺术相关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关注和审视电影作品对观众审美欣赏和审美趣味的影响。张艺谋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他对电影的贡献是用言语没法表达的。他的电影所具有的号召力也是巨大的。他的成功之处与电影色彩的独特运用是相关的,他用色彩为中国本土电影的发扬光大与创新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张艺谋导演用色彩来表现创作者思想、情感价值观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不断学习、探索,他为中国电影的色彩运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并改进的范本,对中国电影的色彩运用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殊琳.色彩意象的分析与表现方法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 杨杰.传统色彩观的意象性特征[J].艺术研究,2008(02).

[3] 罗d.基调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0(03).

[4] 胡雪瑾.由《南京! 南京!》解读电影视觉语言色彩的情感表达[J].电影文学,2010(01).

[作者简介] 雷献志(1969― ),男,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上一篇:从《哥斯拉》到《2012》 下一篇:从《功夫熊猫》反观中美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