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景观设计中的方法研究

时间:2022-09-17 10:03:27

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景观设计中的方法研究

摘要:水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生存的环境与水息息相关,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源起于水域。滨水绿带是城市灵气的源泉,它体现着城市的自然环境品质,更包含着深层的地域文化内涵,本文从滨水绿带的概念及构成出发,分析其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并结合朝阳大凌河滨水区空间,探讨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 滨水绿带 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滨水绿带的概念及构成

1、滨水绿带的概念及发展

绿带(Greenbelt)的概念于1950年,由William Whyte在他的著作中首先提出,其规划则在19世纪末的美国兴起,以老奥姆斯特德的波士顿公园设计为代表。二十世纪上半叶,查尔斯・埃利奥特和小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一些景观建筑师,继续了绿带规划的实践。二战后,菲利昔・路易斯发现了河流作为生态和景观廊道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滨水绿带的设计思想,成为第一位以环境廊道保护带为核心进行景观规划的设计师。今天,滨水绿带景观涵盖了如保护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走廊、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游憩资源、保护历史文化景观等多方面设计,随着对大尺度景观的认识,绿带景观廊道设计逐步成为开放空间规划和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方法。

2、绿带的类型

绿带从理论上划分,主要有三种类型:(1)有生态作用的廊道和自然系统;(2)娱乐性绿带,通常在水域、游览路和风景旁边;(3)富有历史文化景观的绿带。[注27] 在实际情况中,这三种类型在滨水绿带景观中往往同时具备,相互叠压,交叉存在。其中,富有历史文化的绿带――文化景观廊道作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来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的旅游发展、浓厚的文化空间体验,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3、滨水绿带规划的构成及特点

第一、滨水绿带内的文化景观由历史文脉穿成一线,形成统一连续的文化廊道;

第二、生物群落呈多样性分布,植被结构立体化、多层次配植;

第三、绿带水陆界面常搭建亲水平台,或内置戏水空间来满足人们亲水、戏水的娱乐需求;

第四、绿带文化景观设计有体验互动性,更符合现代人的文化审美;

第五、滨水绿带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游览需要。

二、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景观中的设计原则

地域文化反映了地域本身的自然环境,还同时表达着当地的历史积淀,社会风俗,经济科技,价值信仰,艺术造诣,人文风情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它从人的视觉折射到人们的心灵中,并深深印刻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态里。所以在设计滨水绿带的文化景观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尊重滨水空间的自然肌理

自然地理环境是滨水绿带的物质基础。设计绿带景观时,首先对基地现状的自然条件及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对大地的肌理、自然水文,气候植被等加以分析、利用与改造,设计出具有地方自然特色的滨水绿带景观。

2、尊重滨水绿带的人文风貌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深刻的记忆和内涵,其独特魅力的所在。它随时空变迁,见证着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演变。合理利用土地的自然地貌,深入了解朝阳的地域文化,发扬风土民情、延续历史文脉,设计富有记忆的滨水绿带是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发展方向。

3、尊重当地生物群落、善用本土景观材料

善于运用当地的物质材料进行地域文化设计是尊重地域性的最直接表现。采用本土材料可以显著减少资源耗费,降低运输费用,节省成本预算,符合节能环保、绿色设计的理念。且地域材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形态具有相关联性,可以很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所以地域材料的应用是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方面。

4、设计以人地关系和谐为宗旨,尊重土地、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尊重土地的自然风貌,因地制宜,设计符合当地条件,与人文同脉的绿带景观。从人地关系和谐相通的整体思路出发,规划设计,以朝阳历史文化为主题线索,进行滨水绿带整体概念设计,力争做到地脉相通,情境交融,使得城市的滨水绿带既能带给人们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又能促进城市自然、文化、社会、经济、旅游等资源的同步发展。

三、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景观中的设计应用

1、项目背景及概况

为保证城市防洪安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朝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整治大凌河朝阳城区段的重大决策,对滨水区进行重点设计规划,然而由于外聘设计单位对朝阳文化缺乏深入理解,以至文化景观设计了了,景观雕塑孤单生硬,不能带给人文化的亲和力,所以本文选取朝阳大凌河滨水空间进行设计,应用以上分析原则和方法,进行地域文化表达的构思设计,力图打造城市绿带景观, 为居民提供公共休闲空间, 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城市文化再生计划的一部分。

滨河绿带设计选址辽宁省朝阳市大凌河第四人工湖区,西起1号坝,东至大凌河4号橡胶坝东侧。全长约2.5公里,河道宽度约478米-580米,滨河绿地最窄处约478米,最宽处约为580米。左岸绿带约10余公顷。属大凌河朝阳城区段。大凌河古称渝水、龙川、白狼水,辽代以后改称凌河(灵河)、大凌河。全长398公里,大小支系纵横交错,主脉贯穿辽西,东南汇入渤海。其沿流经过,山川壮丽,物产丰饶,舟辑之利,滋养之功,载在史籍。是东北最为古老和最负盛誉的水系之一,大凌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和辽文化,清代朝阳诗人沈芝先生曾把它比作东北的“黄河”。

2、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中的方法研究

地域文化伴随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所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中的表达方式也该随着现代文化景观设计发展变化,不加思考的复制和仿古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其文化底蕴,并将其转换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表达方式,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传达地域精神和文化内涵。

第一、抽象符号设计 概括朝阳地域特色文化物质载体的形态轮廓,经过提炼与整合,抽象成简练的符号元素。这种设计手法直接简单,效果明显。符号设计保留了文化形象原有的基本形态及精神气质,与相比较,讲究符号抽象性,破坏力小。地域文化的提取方向可以从色彩、形式、材质、故事、寓言等方面考虑。通过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挖掘,寻找地域符号元素。如从文化提取对象的图形、服饰、建筑、色彩等进行抽象提炼,再运用现代形式美则设计,形成新颖独特的文化美。

第二、象征符号设计 将提取出的地域文化元素,结合设计主题,对地域文化内涵表现的提升与挖掘,转换为新的象征符号,比喻表达,引起共鸣。

第三、解构与再设计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及新的设计手法,以传承本土地域文化为出发点,采用恢复重建或复原的方式, 意图再现历史场景和文化景观的昔日风采。在滨水绿带设计时,以现代审美再设计传统风格的文化景观,解构传统空间文化元素,再创造新文化景观元素,让地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合适的体现,同时给人们者带来文化的回味和体验。

综上所述,大凌河滨水绿带以朝阳的历史文化为线索,以时空顺序展现了朝阳的四大文化:化石文化、红山文化、佛教文化和三燕文化,概念设计了集生态景观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滨水绿带文化廊道。

设计构思时充分挖掘朝阳地方文化特点,并结合现代设计风格, 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新景观。滨水绿带以历史文化为轴, 时空发展为线 ,沿河流水域,设计文化滨水绿带。设置 5个主题游园和 8个景观节点。五个文化主题园如: 史前生命寻迹;东方文明曙光;悠远佛国胜景;龙翔三燕古城;朝阳厚土民风。八个景观节点分别位于主题园中,由朝阳地域文脉珠连,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五、回顾与展望

朝阳的地域文化深厚悠久,大凌河是朝阳地区的母亲河,哺育了朝阳儿女。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凌河两岸的文化随时空斗转、积累、沉淀、发展。地域文化有机的将城市的历史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而滨水绿带作为城市生命起源的文化廊道,体现着城市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如今,面对城市高速建设过程中正在逐渐消失的城市文化,我们要去追寻地域文化的历史痕迹,探索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规律,将朝阳的历史文化融入到朝阳人的现代生活中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结合了朝阳的地域文化分析滨水绿带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理论,对朝阳地域文化在大凌河滨水绿中的具体应用将在以后的设计中详细展开。

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景观中的设计应用,对打造城市文化廊道,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菲,刘婕,胡剑双 公园绿地网络化中的滨水型绿带研究[A]. 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10 。

[2] (美)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3] 贡 宇 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的文化再生―――德阳市旌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构思[J]. 中国园林, 2003,( 7) : 30- 31。

[4]段俊虎, 崔景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大凌河朝阳城区段整治工程中的实践[J].农业与技术, 2005, 25( 5) : 97。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侯博 女 1983年5月生,汉族,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大连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第二作者:曹福存,男 1969年6月生,汉族,辽宁朝阳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上一篇:桥梁桩基施工技术关键要点分析 下一篇: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成本价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