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时间:2022-09-17 07:06:14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4]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数学课程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要求教师要注重创设现实情境。一方面,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另一方面,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立足数学学科本质,还数学情境真、实、味。

一、课堂情境设计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情境的创设和应用,要注重效率,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能够让学生很快地找出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数字与编码》的教学片断时,可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这几年房子的增值很快,很多人都把买房当成是一种很好的投资。这不你们瞧,这是一家新推出的楼盘,房子一开盘就有好多人来买。假设今天你们都是来买房的,一大早就在这里排队了,老师是售楼人员,我们来做个买房、卖房的游戏。

小组游戏:老师写了几个以后觉得很麻烦,问: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记得快一些?

生:可以给每套房子编号。

问:如果你来编号,你会怎么编?

学生进行简单地编号。

师小结:你们看这么长的信息,却只3个数字就表示出来,这体现了数学特有的简洁的功能。302在这里表示的不是数量,而是一个编码,一个“数字编码”。 (板书课题)

在以上片断中,老师以卖楼这一生活中的事件切入新课。这样的情境创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捕捉生活,直切主题,情境创设不能仅仅是数学课的点缀,情境更应多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二、课堂情境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好的情境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情境预设中有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因此情境的创设首先需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抓住情境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最本质的联系。例如我校唐老师执教《商的变化规律》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发现与交流,我们看到在被除数不变时,商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在除数不变时,商又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可不可以让商不变?猜一猜,假如要使商不变,被除数、除数会怎样变化?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提出自己的猜想。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生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我们把前面这种定为猜想1,后面这种定为猜想2。还有别的猜想吗?有了自己的猜想,我们怎样知道它的对错?(验证)怎样验证呢?(举例)

师:已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究竟谁说得是真理。

反馈:师:谁先来说说你验证的结果怎么样?

生:我验证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必须扩大同样的倍数,商才是不变的。

师:你能不能把你验证的式子说一下?如:生:24÷12=2(板书)

师:你的算式就是从12÷6=2变来的是吗?你是怎么变的?

师:那我这样写你们看可不可以:12÷6=(12×2)÷(6×2)

师:那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的算式?

师:板书:(12×3)÷(6×3),我们来验算一下对不对?

[结论正确,加上等于号:12÷6=(12×2)÷(6×2)=(12×3)÷(6×3)]

师:这里我们扩大了2倍和3倍,那么再扩大一点行不行?

师:那你们再验证一下。

师:行不行?

师:那老师还有个疑问:这个猜想在12÷6这个算式中行的,在其他的除法算式中不知道行不行?

师:通过验证,发现行不行?

师:那谁现在能把这个结论说一遍?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同样的倍数,商不变。

师:那第二个猜想你们有没有验证过,行不行呀?

师:哦,也行的。能不能也举个例子呢?

那现在谁能把1、2两个猜想的结论合起来说说看?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唐老师在探索了被除数不变时,商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在除数不变时,商又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之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假如要使商不变,被除数、除数会怎样变化?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 (下转第43页)(上接第41页)所以这时候让学生先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课堂情境设计要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情境的创设要有“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能通过思考与学习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李老师执教的《质数和合数》的教学片断:

师: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对年轻的渔夫,他们是孪生兄弟。有一年四月份(屏幕出示四月份日历),他们相约一起从4月1日开始打鱼,并且每人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哥哥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一天”弟弟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一天”(屏幕分别出示这两人对话)兄弟俩的一位住在城里的老师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个月里,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们能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师:先想想有什么办法找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再小声地与同伴交流一下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说方法。

学生同桌两人分工合作寻找。

教师组织交流并板书:?

哥哥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弟弟的休息日:6、12、18、24、30

哥俩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师:现在我们继续来研究。仔细观察板书中的每一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改动板书为: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在以上教学中,教师“以美丽的故事”为为引子,制造矛盾冲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迫不及待地为城里的老师解决难题。

四、课堂情境设计要重视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仅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地方,它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课堂情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老师设计的情景中,只要求热热闹闹就行了,更要重视情境设计的延伸,比如《烙饼》这一课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小圆片代替饼动手操作,探讨如何能让一家三口尽快吃上饼,并进行交流、展示、再全班交流,最后优化得到“烙3张饼需要9分钟”但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安排“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N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直到发现“饼数×3=时间”这一规律,得出其结果是: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这样做最节省时间。

总之,课堂情境创设要符合数学的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数学味较浓的教学情景,营造探究意味浓厚的课堂,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上一篇:关注数字表达,体悟人物品质 下一篇:“一波三折”的科学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