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创新与应用

时间:2022-09-17 06:12:57

初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创新与应用

摘要: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联系生活可以更好地发现、获取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应当把现实生活当作学生认知水平的活水,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生活实际;学习兴趣;应用意识;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3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这一要求明确了数学教学应该注意把“身边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不厌烦数学,把它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处理:

一、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途径

1. 创设生活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例如:学习“有序数对”这一内容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设计:(1)如果教师要点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又不知道该学生的姓名,请大家帮忙设计一种方法,让这位学生知道教师在叫他。由于这是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事例,他们特别兴奋,都踊跃参加设计,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第M组第N排来确定位置(M、N为正整数),于是笔者确定全班学生的组数,顺水推舟地得出设计。(2)为了使这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更加简略,我们可以规定组号写在前面,排号写在后面,把它们记为有序数对,如第二组第三排的学生记为有序数对(2,3)。这就揭示了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得到发展。

2. 联系生活多角度地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设计问题要考虑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去寻求不同的答案,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创造性。例如:在“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练习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发散性练习题:测量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设计了多种方案并利用课件进行验证,在分组合作活动以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非常高,这进一步积累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成功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学生的头脑中开始萌芽。

3. 联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激发其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把要解决的问题包含到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这实际上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家中来了客人,妈妈叫小花到市场买些苹果与樱桃回来招待客人,由于前一次小花买的苹果不甜,妈妈再三嘱咐要买爽甜的苹果。一会儿,小花带回一篮苹果与樱桃,可是每个苹果都被小花尝了一小口,小花还得意地对妈妈说:“我这次买的苹果个个都很甜。”教师问:“同学们,小花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果是你,又会怎样做?”学生经过热烈的交流合作,很快得出结论:当调查具有破坏性时,不允许调查。从而明确了新知识的内容提要。通过巧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具有实践机会,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同时,也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 走进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应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了“两点确定一直线”的内容后,笔者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学校总务处为解决下雨天学生雨伞的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教室外钉一根2米长的装有挂钩的木条,学校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级,问至少需要买几根钉子?你能帮总务处师傅算一算吗?学生拿到题目后纷纷展开讨论,大部分学通过操作得出了结论。

正如教育家H.Freudenthal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如学习了不等式后,学生可讨论如下问题:暑期出游,有报名价为每人500元的甲、乙两家旅行社,经协商后,甲旅行社提出的优惠条件是:两名家长全额收费,学生按七折收费;乙旅行社提出的优惠条件是:家长、学生都按八折收费。假设两位家长带领3名学生,他们应选择哪家旅行社?带5名学生呢?学生通过计算、讨论、分析,发现带3名学生时乙旅行社优惠;带5名学生时甲旅行社优惠,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加强。又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笔者要求学生到银行换取零钱,或陪父母上街买菜、自己结算,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把课内课外紧紧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开展新知识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拉近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亲身实践是培养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学习了“全面调查举例”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 “你怎样处理废(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37页)电池”的实践调查活动。笔者和学生讨论确定调查的活动内容:

(1)让学生了解电池的构成及主要原料;(2)废电池的危害;(3)怎样处理废电池?(4)购买电池时,应首先考虑什么?同时要求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将问卷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让学生在班内交流活动的过程、结果和收获,相互评价。这样,学生了解了生活,并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真正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三、在生活实践的开放题中,发展创新思维

注重创造性实践活动,发展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想象的内驱力,又能发展其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利息这一内容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开放实践题:学生4人一组去银行调查年利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1. 已知当前年利率为:一年期:( )%,二年期:( )%,三年期:( )% 。2. 今年你把自己平时省下的零花钱200元存入银行,满三年后取出,请问有哪些存法,哪种存钱方法取得的利息最多?(教师提示:需要考虑利息税)学生拿到题目后表现得非常兴奋,跃跃欲试,课后纷纷结队去银行调查,不少学生甚至还把题目带回家与家长商议,并且在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喜的是学生不但找出了四种不同的存法,还解决了利息最多的存法和利息税问题。开放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亲身体验提供了空间,数学学习完全在宽松的、能自我把握的环境中进行。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产生、发展,又服务于生活。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和理解数学,进而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及我们的生活变得越加灿烂。

总之,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生活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拉近数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岳 庭.数学教师素质与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 波利亚.数学与猜想[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大汾中学 317016)

上一篇:关注指令语,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电视记者现场报道应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