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及其实现途径

时间:2022-09-17 04:47:42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及其实现途径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设置应避免降低和拔高现象,要着重解决学生就业起点岗位所需技能和专业成长应具备的思维习惯养成等基本教育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通过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专业思维训练。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128-02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置

现阶段人才市场对三年制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这源于三年制高职生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与主流产业技术、技能要求相适应,其教育成本、薪水预期与企业工资成本的分担能力是相匹配的。这说明高职教育现阶段以三年制为主有其技术经济的必然性。高职教育既然以就业为导向,就应该尊重“市场需求说了算”,在技术和经济许可的条件下,科学设置培养目标,同时要服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即服务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作为高中后的高等教育,过多考虑学生终生的职业迁移与转换是不必要的,过高要求学生的技能水平既没必要,也难以实现。现阶段三年制高职教育应该基于有限的学时、有限的教育成本投入和生源的智力特点、思维习惯、学习品质等教育因素,基于国家、区域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对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需求,制定培养目标。避免把高职生当中专技校生培养;避免提出高职生在校期间难以达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置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高职教育“高”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生源是合格的高中生。学生在校三年应该接受到高等教育的文化和素养熏陶,接受一定的养成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纪律涵养、思想修养,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二)高职教育“职”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已明确为“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职业性是基本属性。学生在校期间应对专业指向的产业、行业门类的职业属性有一个从认知到认同的过程,从关注到相对专注的思维养成训练过程。

(三)高职教育“技”的问题

高职教育解决的是批量化生产、规范化服务行业、企业的人力需求问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新员工)的要求是: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后,能很快胜任一线工作岗位的各种能力、技能要求,即具备企业主导产品生产或服务起点岗位的能力要求。这一点明确告知学校,学生在校需要必要的实践技能训练,但也不必达到很高的水准,避免占用过多的理论学习时间和养成教育活动时间,影响学生理论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具备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一定文化素养、纪律涵养、思想修养;对专业指向的产业、行业门类的职业属性有一定的认知、认同,养成关注相应行业、产业发展的思维习惯,形成基本的应变策略和探索能力;具备相应行业、企业主导产品生产或服务起点岗位对技能的一般要求。

二、实现的基本途径

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配套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组织管理。对于不同的专业类型,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也会千差万别,但基本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

(一)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只有通过校企合作与互动,才能有效实现专业设置准确对接产业、行业发展;课程体系及内容才能及时跟踪、超前于技术、设备的更新步伐;教学中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思维训练才能更符合企事业工作需要;同时获得企事业单位在实践教学和就业方面的即时保证。因此,校企合作也是高职办学的突出特色。

(二)专业要指向明确产业所进行的职业活动

高职教育服务的主体是具体产业生产、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设置应紧紧围绕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在细分职业链上岗位分工的基础上,理出职业成长的路线图,锁定专业人才培养的对位,提高培养目标的准确性,特别是技能训练目标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对口就业和高就业率,提高教育成本投入的有效产出,为学生职业生涯开启一个良好的起点,保证学生获得应有的自信和尊严。

(三)课程体系要为专业技能、专业思维习惯和工作策略养成服务

具有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专业技能是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的敲门砖,工作策略是高职学生区别于中职学生的支持点,专业思维习惯是高职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成长的阶梯。可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专业术语,具备清晰的专业思维习惯和一定应变能力的工作策略是高职课程体系应该解决的基本问题。当前正在大力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在“度”上需要深入研讨。宏观上,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满足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及在国家或行业标准指导下形成的更加细化和具体的企业生产技术标准的要求,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与技术指导下,在现实的职业教育政策环境与经济技术水平支持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了解专业、行业现状,跟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模式,在实现课程建设理念、模式及技术三要素的重建与创新的同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技能训练要开放化,核心课程应手册化,策略养成应案例化

专业基本技能是学生胜任初次就业岗位的“本钱”,应该在新生入校第一个学期布置给学生利用自由时间学习训练,配套开放技能实训场所,定期考核并发放结业证,作为专业学习毕业的要件。核心课程应收录产业政策、法规、专业术语、量器具使用方法、技术标准等专业工作的工具数据,把核心课程工具化、导则化,使之成为学生的工作手册。高职生作为一线普通产业工人,在我国为时尚早,因此,具备必要的工作策略,应变即时变化的现场工作环境,解决现场突发问题,是企事业单位对高职生提出的新要求。在校期间学生应该得到必要的工作策略训练,案例化分析训练、无领导小组讨论都是策略养成的有效途径。

(五)教学团队中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有专业工作经历,具备“双师”资格及能力

教学团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也是最关键的教学资源。人力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专业往往也是师资最为紧张的专业。校企合作,共享企业培训师资源是解决师资的有效途径,同时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也是应长期坚持的策略。教师实践锻炼的目标是通过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达到准确把握现实工作岗位对人员知识技能的要求,收集教学案例,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六)核心课程应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完成教学过程

校企合作可以解决真实工作情景或真实工作资料,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供最新的、真实的教学情境(包括在企业工作现场和在学校仿真情境)。这种教学可以通过典型工作片段训练学生专业工作思路和相对抽象的专业思维习惯,还可以延伸成多角度变化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策略训练。例如,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生物技术,其中的典型工作片段“灭菌工艺”、“接种工艺”等都是需要企业工作现场和学校仿真情境的有机结合完成对学生专业工作思路和相对抽象的专业思维习惯的训练,还可以通过故障设置与排除及替代工艺与方案的设置,训练学生专业工作的决策策略。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会持续讨论下去。笔者始终认为,教育的最重要功能莫过于改变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只有思维方式的改变,才会带动行为方式和生存手段的变化,才会实现教育改变人的命运,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上一篇:继续教育政策法规视角下教师角色的重构 下一篇:高效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