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险参保率理论思索

时间:2022-09-17 12:33:38

农村养老险参保率理论思索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首先是2003年至2008年的新农保地方试点阶段。2006年北京市大兴区等县市区,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养老金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各级政府和村集体应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投入力度相应加大。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近2000个县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其次是2009年至今的新农保中央试点阶段。2008年政府提出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截至2010年底已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纳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总覆盖面约为24%。至2011年新农保试点范围已扩大到40%的县,2012年新农保有望实现全国覆盖。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内容和试点地区实施现状

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在个人缴费方面,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在集体补助方面,有条件的村集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截至2010年5月,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27个省区800多个县和4个直辖市的部分地区已有5199万人参保,占试点地区16周岁以上农村人口总数的78%。以河北省试点为例2010年2月共有175.1万人登记参保,收缴养老保险费5.31亿元,参保率51.2%,截至2011年9月底全省已有106个试点,2160.9万人参加新农保,参保率为87.5%,基本实现了新农保制度在试点的全覆盖。

三、基于理论视角分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影响因素

1.影响新农保参保率的主观因素。

1.1农户特征。年长者的养老保险内在需求比年龄较小者强。年长者面临即将到来的老年生活对养老考虑较多,而年龄较小者与自己的老年相距较远,从而其养老保险内在需求较弱;文化程度高的农户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内在需求强度高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户;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民对养老保险的内在需求较强;家庭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对保障未来老年生活的月支出额的预期较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在需求较强;土地耕地面积小的农户对农村内在需求较强,其自我养老保障能力差,从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较强,相反较弱。

1.2农民养老需求。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严重,农民的养老需求宏观上呈现出迫切的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民在养老需求的内容上要求越来越广泛;养老需求水平也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农民的养老需求越迫切、需求内容越广泛、养老水平预期越高,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在需求可能就越强;反之较弱。

1.3农民养老观念。养儿防老观念强的农民认为养老应该主要依靠子女,而不是自己或政府,通过自己缴纳保费,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较弱;养儿防老观念较弱的农民对子女养老的期望较低,认为养老应该主要依靠自己或者政府,通过自己缴纳保费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较强。

2.影响新农保参保率的客观因素。

2.1制度设计。缴费水平,由于我国多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农民对养老保险缺乏了解,所以大多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最低的100元/年。从符合条件的参保人群分析,出现了年龄越小,参保率越低的状况。另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将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年限挂钩,缴费年限再长,基础养老金仍是55元,中青年参保积极性低于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发放存在缺陷,中央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是每人55元,年满60周岁的,符合相关参保条件的可以领取养老金。而事实上必须是未享受城镇职工养老金发放,同时其子女必须参加新农保之后才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即养老金的发放是与子女个人参保缴费捆绑的。

2.2政策执行。新农保政策宣传不到位。虽然试点地区各级工作人员注重对新农保的宣传,但很多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投保档次、养老金发放数额等一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参保最基本认知层面;执法和管理不够规范,保金的管理缺乏透明性和科学性。法律的欠缺给新农保的实施带来了诸如保险对象不明确、管理方面盲目等问题,这就会降低新农保运行的效率也使农民对于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无法形成稳定预期,从而表现出对政策稳定性质疑态度。

2.3集体补助。新农保除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外,还有集体补助。但根据2010年试点现状,74.2%的农民反映没有村集体补助。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不均衡性,加之对村集体补助缺乏约束,在经济条件不好的地区,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到村集体补助,从而影响新农保基金积累及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对策建议

1.提高农民收入。应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支付能力。面对农村存在贫富差距的问题应在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之外,完善对农民的增收减负政策,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挖掘农业增收的潜力。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同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为推广和普及新农保以及城乡社会保障衔接奠定基础。

2.弱化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应理性对待家庭养老,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强化的过程中逐步弱化家庭养老。现阶段仍应重视家庭养老方式,让新农保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共同达到在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同时,其精神慰藉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家庭养老将逐步弱化,社会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将是农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保证新农保制度的正常运转,建立公共财政对新农保制度的长效机制,明确各级财政职责,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尤其对一些较贫困的地区,每年要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以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对于没有缴费承受能力的农民应当采取国家和集体补贴的方式帮助其参保。同时地方政府要努力发展集体经济,拓宽筹资渠道,扩大集体补助范围。

4.健全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适当调高待遇设计,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增加参保农民缴费档次以增加政策吸引力;根据缴费年限提高基础养老金,将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挂钩,对缴费满15年后又继续缴费的,按一定标准加发基础养老金,鼓励农民长期缴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衔接加强对新农保资金的收缴、支付、监督管理工作。提高新农保政策执行力度;加强监督充分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设立乡镇政策咨询点,宣传试点工作,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保和老农保政策的区别,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开展.

上一篇:银行保险研讨 下一篇:区委书记在代表大会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