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感培养策略浅析

时间:2022-09-17 09:51:27

中学生语感培养策略浅析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初中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怎样才能有效培养语感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不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朗读时要感情充沛,要与作者感情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才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使语感得到培养和提高。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

首先,加强朗读示范。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其次,注重朗读技巧。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首先,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其次,要注意停顿。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再次,要注意语气。朗读《故乡》,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最后,要注意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另外,要注意语调抑扬。“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千文一腔”。

再次,采取多样形式。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戏剧文学,分角色读。也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这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语感能力。

二、在品读基础上背诵,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精美,语言规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的基础上再有重点地背诵,从而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几遍后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比如,指导学生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童年乐园的一段,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章,唤起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头脑中展现百草园景象。接着再细细品读,品读中理解这段文字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的意义,然后再尝试往复回忆,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所背内容记住。

三、挖掘教学内容,充实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首先,体味语境。语言离开了环境就失去了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比如,《我的老师》第3段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中,作者用“狡猾”写孩子的目光,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出:“狡猾”一词不仅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反而使这个本属贬义的形容词平添了机警、聪慧和乖巧的词义。

其次,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比如,教《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时,教师变读有关句子,让学生对照课文,比较少掉了什么,这些语词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蹒跚”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这感人的父子深情。

再次,扩展教材内容。比如,《变色龙》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教学时,可设想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时巧遇将军的哥哥,两人进行了对话,要求把小说的情节续写下去,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分组讨论,并写出对话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对上讲台表演。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语感。

四、反复比较揣摩关键词,领悟语感

在教学中,除了要指导学生把握词语的确切含义外,还要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比较、揣摩,以体会作者用词的传神之处。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为了写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作者分别选用了恰当的动词:小鱼用“摇”,老黄牛用“甩”,燕子用“摆”,这些动词虽然都有“摇动”的意思,但却不能调换。小鱼的尾巴短小,“摇”着才能拨水,用“甩”就不恰当,而老黄牛的尾巴又粗又长,“甩”才能赶蝇子。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情境,并通过比较,发现用词的巧妙。这样,通过细细欣赏,反复琢磨,语感才会萌生。

五、联系生活实际,强化语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经验。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叶老的话充分说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

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丰富,理解能力越强,就越能与作品内容产生共鸣。比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晚霞,通红通红”。我指导说:“这样描写太一般,谁都可以写出来。请你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并多多联想,看是否可以用其他事物来比喻晚霞?”此后,这位学生连续几天站在阳台上观察晚霞,他想了好久,终于想到了各种各样的花,灵感顿生,于是写成:“太阳像只大火球,挂在西边的天空上。那晚霞的颜色真是好看极了,浅红的像夹竹桃,火红的像石榴,鲜红的像郁金香,深红的像玫瑰。”显然,这时的“晚霞”描写更生动。所以,只有“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东观中学(637105)

上一篇:反思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下一篇:谈地理教学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