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南排瑶大长鼓舞的濒危现状报告

时间:2022-09-17 03:48:59

广东连南排瑶大长鼓舞的濒危现状报告

2008年11月10至13日,首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城举行,这是各地瑶胞寻根访祖,拜祭始祖的盛会,集中地展示了排瑶神秘、独特的民间宗教礼仪、民间乐器以及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歌舞、艳丽多彩的瑶族服饰等。早在2006年,连南瑶族“耍歌堂”就已经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连南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瑶族长鼓舞”再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些都是岭南文化中的瑰宝,对它们进行研究和学习对于抢救和保护民族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排瑶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也是世界唯一的排瑶居住地,随着文化的进步、高科技传媒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的旅游开发,连南排瑶大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一样受到严重冲击。期间,一些民间节气和民间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被禁锢了二十多年,由于排瑶没有本民族文字,使得这一期间出现了文化断层。至今各排老艺人已经人数不多,南岗、三排、油岭的十二姓鼓、除虫鼓、祭祀鼓;大掌村一带的种树鼓、砍树鼓、除虫鼓、饮酒鼓,基本失传,民间在春节、元宵、三月三、六月六、香歌节等节日跳长鼓舞庆贺也非常少,会做长鼓的艺人也做不出传统击打能发出噼啪、玎亍⑦鄣狈岣灰粝焐彩的鼓来,传统的歌舞后继乏人。八排瑶中,长鼓舞、师爷舞、盘王歌、开山歌、讴莎腰歌,唱歌、耍歌堂等一般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会唱、会跳。50岁以下的年青人不会唱、不会跳,有的年青人不仅不会唱、不会跳,而且听不懂、看不懂排瑶歌舞。如2006年9月2日,在连南南岗千年古寨举办开唱节,各镇参演的民间艺人有90多人,观众2000多人,50岁以上者较多,40岁以上50岁以下者占40%,40岁以下者几乎没有。40岁以下的人有80%听不懂,唱些什么内容也不知道。过去持续几天的耍歌堂、祭盘王等活动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她本身的意义,更多的只是为了呈现给旅游者欣赏而重复进行的简化了的程式,原汁原味的排瑶大长鼓舞也被旅游舞蹈冲击的有些面目全非。因此排瑶民间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排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容乐观,亟待抢救与保护。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

过去由于排瑶常年生活在高山峻岭之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基本上以靠山吃山的山地经济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排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多数排瑶同胞在政府的投资下都已迁入山下新居。

千年瑶寨的旅游开发,便利的交通将都市和瑶寨联系在一起,电话将打工仔和家人联系在一起,电视影碟和网络则将一个变化万千的世界直接呈现在面前排瑶人面前。经济的发展、大都市的魅力、高科技的文化娱乐手段,带来了生活和交通都便利的同时,也促使大多数排瑶年轻人不再固守家园、耕田种地,而是走出大山加入到弃农打工或外出创业的潮流中(其中男性占了更大比例),其收入成为家庭重要经济来源。排瑶青壮年的外出,使得大长鼓舞队伍日渐薄,再也不见农闲时节青年们向老艺人讨教学鼓的场面。在城市打工的兄弟姐妹成为现代文化更直接的传播和代言人,他们不仅将科技、迅捷的通讯和媒体带回瑶寨,见多识广的谈吐和时髦的装扮也成为促使更多年轻人走出侗寨的动力,与城市文化接触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断被淡化作为“农民”和“少数民族”的身份意识。排瑶新生代通过虚拟的传媒越来越艳羡城市人的生活并开始身体力行的模仿且一心一意的追求,那些依旧在身边围绕的传统在心目中成为无趣、土气和落后的象征,大长鼓舞跳得好坏与否再也不是姑娘心中衡量小伙的重要标准,因此是否会跳大长鼓舞已经不是他们的必然选择。举个例子,驰名国内的排瑶鼓王唐乔新二公,他的家早已不在南岗居住,两个女儿也都在广州读书,他们对于父亲的大长鼓舞的技艺,仅仅略知一二,老艺人的后代尚且如此,普通的排瑶后代就更不用提了。

从更小的年龄层次来看,学校教育的普及作为一把双刃剑,进入了排瑶民族文化的传承体系。一方面统一规范的学校教育为排瑶同胞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并进入更多元的文化场景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和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世界大同”无形中又溶解了排瑶人的民族个性,将他们和本民族文化隔离开来,为个体生命构建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及族性传统几乎毫无关联的知识体系。学校,在当代中国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无数座希望小学的拔地而起就是证明。家长用尽全力也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关于“文化”的教育,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校才能使孩子们和城里人一样,成为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有知识”的人。对学校教育由衷的敬意使学校和老师在社区获得特殊的权威地位,这种心态使学校教育在与社区传统发生冲突时,总是以传统的让步而告终。①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大长鼓舞的学习也许不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更重要;古朴的大长鼓舞更赶不上电视节目中舞美绚烂、节奏劲爆的流行舞蹈带来的视觉冲击。这必然会导致民族舞蹈特性模糊,从而出现变了味道的排瑶大长鼓舞。

二、连南旅游产业的兴起和旅游舞蹈的出现

神奇美丽的南岗千年瑶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旅游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促使排瑶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经济、排瑶耍歌堂和大长鼓舞等民俗活动项目主要取决于迎接宾客的演出需要。别的瑶寨也都大致相同,基本形成一种“旅游文化”模式去追逐和发展,如此的发展传统文化,其后果很可能是:其一,这种性质演出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民间传统习俗的减少以至消失。大长鼓舞由于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其地位和本质也产生了变化:过去肩负祭祖娱人职责,而今变成了一种‘谋生’的工具”;由“活在民间的有生命的艺术”变成了“舞台上的标本”。②其二,一切服从于经济的原则,以外族人截然不同的欣赏角度引导着排瑶,最终导致传统的逐渐消失,像大长鼓舞之类的优秀民间舞蹈艺术,恐将随着其依附的民俗土壤的缺失而销声匿迹。

罗雄岩教授认为:“民间舞蹈,是民众自行创作与传承的舞蹈形式。”“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承方式,不是依靠语言文字,而是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为主要特征,而且是在一定环境中、在群众之间直接进行传承的。”③在我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都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而且,对于本民族的形成、迁徙、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反言之,我们在对某种民间舞蹈进行研究时,就要借助上述要素从不同侧面来进行全方位、系统地观察学习,探索出舞蹈者是如何通过舞蹈动作、舞姿、技能、技巧等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和特定目的,探索舞蹈如何用人体、道具、队形等要素来表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寻其表现规律,充分开发人类文化的宝贵资源,逐渐地大量发掘那些曾经或已经被世人忽略的传统舞蹈资源,开启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宝库。

注释:

①吴定国.《从侗族大歌申遗着手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全面保护》黎平县人民政府网 2008-4-14

②吴定国.《从侗族大歌申遗着手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全面保护》黎平县人民政府网 2008-4-14

③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第5页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吴定国.《从侗族大歌申遗着手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全面保护》黎平县人民政府网 2008-4-14

[3]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 [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5月

[4]宗白华.《美学漫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

上一篇:浅谈钢琴演奏音色的控制 下一篇:对当前高师声乐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