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时间:2023-11-12 21:21:44

广东高考作文题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1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⑧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感悟自然的远与近

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二 刘政博

自然是非常美妙的。住在城里的我们总以为自然非常遥远,却不知道自然就在身边。

自然在美好的早晨,每当我们起床时、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时,自然就悄悄地来了。当我们走出家门,望着天空,自然就会像恋人般与你面对面。太阳缓缓地从地平线爬上来,白云早已飘荡在高远的天空中;为出生不久的鸟儿觅食,鸟爸爸早已在枝头飞来飞去寻找着美味的早餐……这就是自然,竟然离我们如此近。

而那些宅在家里、成天面对着电脑、拿着手机的人们,却离自然太远了。“宅族”眼中的自然是虚假的,如果你与他们聊天,聊到自然,你发过去一张你在野外游玩的照片,他们会不屑一顾地说,这有什么呀,网上的图片不是有的是嘛!他们感受不到真正的生命,闻不到花香,听不到蜜蜂嗡嗡的声音,感受不到阳光晒在身上的温热。

其实,自然离我们很近。下雨时,自然就向我走来,乌云告诉我:“我们来了,好久不见,过得怎么样?”闪电告诉我:“嗨,兄弟,我们又见面了,上次我从电线里溜过来发现你还在补作业呢,现在你写完作业了吗?”雨点跟我说:“朋友,最近天气很热啊,我来给你降降温吧!”风儿也过来说:“我来带给你凉爽……”

这就是自然,奇妙而美丽的,如果你细心聆听它的语言,你会发现它离你多么近!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美得有点儿像童话了,它把我们日常看到的景物和天气变化写得极其生动。是呀,如果我们保持这种美好的心态,自然就会离我们很近,也会变得很可爱。

(黄琬雅)

感悟自然

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二学生刘政博的妈妈

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沙漠中崛起的迪拜世界第一高楼,从不同方向徒手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挑战者……无不彰显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丰功佳绩。可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征服人类:昔日繁华的古楼兰,现在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残垣断壁。草原、耕地不断沙漠化,使得北京等多个城市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尾气、废气大量排放,使得空气质量恶化,许多城市笼罩在灰霾之中。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当人们都戴着口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喝不到洁净的水,吃不到安全食物时,我们该反思什么?该为自然做点什么?自然养育了我们,可我们却离它越来越远。

大自然就是这样:尊重它,它就造福人类,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离我们很近;践踏它,它就会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远离我们。美国的龙卷风,所到之处顷刻间变成人间地狱;连续不断的暴雨,可使山体滑坡,河流暴涨,冲毁良田房屋,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俗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好好利用自然,自然就能造福人类;随意破坏它,它就会威胁甚至报复我们。自然如此,一个政权亦如此。纵观历史,百姓犹如自然,执政者尊重百姓、关注民生,百姓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百姓自然拥护它,他们的心离得很近。如果执政者只顾自己享受,无所顾忌,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那百姓同样可以抛弃它,这时百姓的心就离执政者很远。

尊重自然,就是尊重我们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地球真正的主人,自然终将离我们很近很近。

教师点评

成人的思考角度就是比较宽阔,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从对自然界的认识拓展到对社会的认知,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黄琬雅)

自然的远和近

凌君柔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

从不同的角度或途径感知自然,自然似乎离我们很“远”,似乎又离我们很“近”。

自古以来,人类感知自然的途径是丰富的,或行万里路或读万卷书,还可以在网络上搜寻……

一路上或荆棘丛生,或繁花似锦。内心澎湃着对新事物的好奇,激发我们不断探索。行走在路上,可以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穿过溪流与丛林,留下的是探索的脚印,可见,自然因此离我们很“近”。读万卷书,遨游于知识的海洋,用最短的时间打捞自然界的前世今生,获得很多关于自然的认知,知识量很丰富,却很难让我们真正了解自然,因此,自然就离我们很“远”。

有的人喜欢行走在路上,从一座城市走向另一座城市,从一个乡村走向另一个乡村,从一个国家走向另一个国家。永远在路上行走,他们可以感受到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世界,可以欣赏到无数美景。而有的人,喜欢待在实验室里,依靠一条条数据获取对大自然的认知,从中发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

夏天迈着急促的脚步到来时,满池塘都是婀娜多姿的荷花,几乎看不到池水。晶莹透亮的水珠在荷叶上打滚,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美丽的荷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时而跃出水面,划过一道银色的弧线;时而围着荷花打转,似乎在说:“我愿永远留在你的身边。”可是骄阳如火,多少人有心情欣赏它们?当秋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临时,落叶纷飞,它们像歌唱家又像舞蹈家,唱出秋天里哀婉的曲子,跳着悲伤的舞蹈……枯黄的叶子纹理纵横交错,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欣赏落叶构成的画卷呢……沉迷于数据的人,往往缺少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很难真正意识到自然之美。

如果想真正认识自然,只有把两种感知自然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验这种“远”和“近”,才能既欣赏大自然的千山万水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然,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

教师点评

用“万卷书”和“万里路”对比自然的远和近,发现各有优势,于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成了我们深入认识自然的两种互补方式――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发现!文章可贵之处是有独立的思考,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2

关键词:广东省 高考 英语口语测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高考英语考试作为中国高考的三大科目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为了更好地把握好不断加深的经济贸易全球化给广东省带来的外贸机遇,提高国人与外商交际的语用能力,努力打造外向型经济强省,广东省多年以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行高考英语口语考试改革,早至2001年率先开始正式把口语考试纳入普通高考英语考试范围,尝试以考促学,通过一系列的口语考试改革促进英语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向语用能力教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和交际能力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本文回顾广东省英语口语考试改革历程,对其利弊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等进行研究探讨,对大规模高风险英语口语考试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广东省高考英语考试改革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教育部门为了顺应国际上英语测试的改革步伐,决定从1985年开始在广东省搞试点,试行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4年试点工作之后,在1989年把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推广到全国各地。在总结多年试行经验的基础上,国家教育部门推出了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这一更为成熟的高考英语模式。1997年,广东省率先于其他省市在高考英语中增加了听力测试部分,听力成绩不纳入总分。1999年起,广东省采用了全国卷高考英语试题(包括听力),听力成绩计入总分,共30分(2001年全国卷2听力部分的分数有小调整)。1999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广东省也随即开启了以“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为主的新一轮横刀阔斧的改革,之前在广东省试行多年的、包括口语考试的“英语复试”作为“X”科选考科目,报考外语类专业或者与外语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选考英语复试。自此,广东省英语高考设置了两个考试科目:NMET和英语复试。2002年,英语复试更名为“英语2”,在此考试中,考试时间由60分钟增加至90分钟,包括笔试、听力和口语。2004年起,广东省高考英语科目实行了分省独立命题,并推行普通高中范围内的新课程标准。2007年,广东省高考科目组方案改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科”,其中“X”科选考科目不再包括“英语2”,从此,同时设置两个高考英语考试科目成为了历史。

2012年,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颁发了《2012年广东省普通高考英语科听说考试部分考试大纲》,高考英语笔试与听力以及口语考试分开考,所有高考考生都需要参加高考英语科听说考试,卷面满分60分,考试分数折算25%后取整数计入总成绩。2014年,国家关于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9月4日正式,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仍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其中英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广东省的高考改革方案目前还未公布,2015年广东省高考不改革,仍按现行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实施。

二、广东省高考口语英语考试题型改革的历史回顾

广东省包括英语口语考试的英语复试早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存在,作为四个教改实验区之一,广东省英语口语考试形式的改革以2004年为分水岭。2004年之前的口语考试采用“人人对话”的形式,即考生与英语口语考官之间面对面的交谈或角色扮演来进行口语考试,题型是角色扮演,分值为30分,考试时间为6分钟。在此模式中,导考员提前两分钟把口试试题交给即将进入试室的考生,考生有两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口试开始,考生首先来到甲主考官面前,和甲主考交谈两分钟,向甲主考问五个问题。接着,导考员把考生带到第二个试室,考生来到乙考官面前,乙主考问考生9个问题,其中的8个问题是考生与甲主考交谈时提到的内容,另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提到的,考生英回答“不知道”,与乙主考交谈的时间也是两分钟。两位主考分别给同一个考生打分,两位主考的打分相加即是考生的口语成绩,考试用时由倒时器控制。

2004年之后,广东省在口语考试的形式、题型等考试模式上进行了大改革,开发并实行了“人机对话”的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考试,即以计算机为中介进行考试,考生根据他们所听到的录音和所看到的文字画面做出反应。评卷员采用计算机远程网上评卷的方式进行匿名评卷,同一份口语录音有电脑随机派给至少两个评卷员评分,然后电脑自动取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为该考生的得分,如果两位评卷员的打分相差超过一定比例,则该份口语录音实行三评。

2004年至2011年,广东省英语高考口语考试的时间由原来的6分钟延长至30分钟,考试形式改为计算机辅助口语考试,题型包括模仿朗读、角色扮演和口头作文/复述三部分,分值为30分,计入英语2总分。在A节模仿朗读部分,考生首先观看一段一分钟左右的视频片段,然后开始模仿训练:(1)阅读文字稿;(2)对照文字稿听录音。模仿训练完成后,考生开始对照视频片段的字幕进行朗读,要求语音、语调和语速尽量与视频片段播速保持一致。在B节角色扮演部分,考生先看一段两分钟左右的视频片段,了解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和将要完成的交际任务。看完视频片段之后,考生进入问答环节:(1)考生根据中文提示,准备20秒钟以后用英语提三个问题,计算机回答考生的提问;(2)计算机根据视频内容向考生提出五个问题,考生需要根据自己刚才所听到的视频片段和计算机回答的内容来回答这五个问题,回答每个问题之前考生有10秒钟的准备时间。在C节口头作文部分,考生首先观看一段无声视频片段或者图片,然后根据提示进行一分钟左右的、诸如描述故事和表述个人看法之类的口头作文,在进行口头作文之前,考生有一分钟的准备时间。2012年起,C节题型改为故事复述,考生首先听一段两分钟左右的录音,录音播放两遍。然后,考生准备一分钟之后,需要复述自己刚才所听到的内容,要求尽可能多的涵盖原文信息点。

三、关于广东省高考口语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回顾广东省高考英语口语考试改革历程,不难看出,随着改革的成熟和深入,高考口语考试这一考试模式也日益成熟完善,充分发挥以考促学的指导作用,现行的计算机辅助口语考试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1)采用计算机辅助方式,从考生报名、参考、评卷以及最后的成绩统计,整个考试过程中都极大节省了考务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了考务效率;(2)在考试过程及成绩的准确度、可信度和客观度指数方面,计算机辅助模式比之前的人人对话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让考生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具体画面场景,提高了口语考试中交际情景的真实性,此外,还减少了人为出错或者考官主观原因导致的分数误差等的问题,极大减轻了考生面对考官时容易出现的怯场等人人对话口语考试的不良副作用, 使这一考试模式得到了广大教师考生的认可;(3)计算机辅助匿名评分系统比之前的两位主考现场打分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极大提升了口试评卷的准确性、可信性和客观性,口试录音可以随时复听,在线即时控制打分的有效度,及时复评。其缺点主要在于:(1)虽然电脑能提供具体的交际场景和考生需要的信息,但和真实对话交际相比,还是缺乏人人对话交际的一些典型社会文化因素,反应更为机械化,因此也难以完全反映出考生百分百真实的语用交际能力;(2)由于目前电脑技术的限制,一旦电脑硬件或者考试软件系统出现故障或人为破坏等问题,有可能会导致录音资料丢失或者试题泄露;(3)计算机辅助口语考试对电脑硬件设备要求高,需要相关部门投入相当多的资金,因为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乡镇地区考生来说,如果由于电脑设备跟不上而影响了备考训练以及考试结果,则会影响了成绩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刘建达. 语用能力测试研究:现状、问题与启示[J]. 外语研究.2008(4): 52-58.

[2]曾用强. 计算机化考试研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3

关键词:动词;副词;揣摩;明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117

通常,中考作文很少出现审题障碍,但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作文,不难发现这样的题目。

2012年江西南昌的中考作文题是:垒高自己

以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感受,不一定能很好地把握“垒”的含义,“垒”字不容易抓住要点,所以审题上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垒高自己”,不等于提高自己,而是从低到高,逐层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文章的中心就不够突出。当然,相对于感受能力强,作文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目也许能得心应手,容易与别的同学拉开作文分。

无独有偶,2008年江苏淮安的中考作文题是:累积

“累积”是层层增加、逐渐提高;或是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意思。“累积”包含了由低到高或是由少到多的一个过程。作文中如果少了这个过程,就不是一类文了。

中考考场如何防止作文偏题跑题?

一、抓住文题中的动词,品味把玩,领会真意

比如上面的这两道题,只要抓住“垒高”、“累积”去揣摩,就会领会作文的意图。又比如:

2007年四川成都的中考作文题:我找到了

2007年浙江绍兴中考作文题:寻找平衡

2009年广东深圳的中考作文题:刹那间,我发现了自己

2009年甘肃兰州的中考作文题: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

上述四题,要抓住“找”、“寻找”、“发现”、“迈”这些动词去做文章,要写出找的过程,发现的过程,迈的过程,而且要注意写出曲折感,让文章一波三折。

而“我找回了 ”一题中,“找回”跟“找到”却不一样,“找回”不但要写出寻找的过程,而且要写出失而复得之意,即原来有过,后来因某原因失去,通过艰难寻找,重新得到。

二、抓住文题中的副词,扫除障碍,明晰思路

有些作文题,会出现“不只,不再,还、原来、终于、其实、也”等副词。

比如出现“不只,不再,还、原来”的作文――

2011年山东青岛中考作文:我,还是有潜力

2011年山东枣庄中考作文:原来,没那么简单

2010年浙江义乌中考作文:我不只是一个角色

2007年福建福州中考作文:从此,我不再

“不只”、“不再”、“还”、“原来”说明经过某些经历、体验,认识发生了变化。作文一定要写出变化的过程。

如《从此,我不再 》(空格处可以填上“自卑、胆小、冷漠、任性、孤独、骄傲、害怕困难、沉迷网络”等词):本题在审题方面设置了两个障碍,一个是“从此”,一个是“不再”。 “不再”说明以前曾经有,后来因为某个触动,发生了变化。这个触动点就是题目中的“此”,“此”可以是一件事,一个场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活动,一个经历,一节课,一次阅读,一个节目,一个日子等。

出现“终于”的作文――我终于明白了

《我终于明白了》:审题障碍是“终于”。写自己之前不明白,后来由于一次或多次特别的事、场面、活动等,让你觉醒。文章一定要写出“明白”的艰难过程。另外,这里的“明白”一般不是指明白知识(如果写的是明白一道作业,就太肤浅了),而是明白事理(如,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就是自立),明白道理(如,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明白感情(如,明白父爱)等。

出现“其实”的作文――

2011年广西南宁中考作文(二选一):其实, 就在我身边

2011年湖北十堰中考作文:其实我也很

2010年广西河池中考作文: 其实不难

2007年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其实并不是这样

2006年江苏南京中考作文:其实很简单

审题的时候,要认真理解“其实”的含义。“其实”是指原来没有意识到或没发现,后来意识到了或是发现了。所以作文一定要突出认识变化过程。

《其实, 就在我身边》(空格处可填“美、爱、宽容、善良”等有关情感、心理品质类的词)一题,要表达的那东西明明存在,只是自己由于疏忽,以前没有感受到,后来因为一次或多次特别的事、场面、活动等,让你幡然醒悟。另外,“在我身边”说明自己是感受者,包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感受,但不是亲力者。2011年南宁市中考,就有考生写自己去付出爱,这样审题就出偏差了。

出现“也”的作文――

2011年江苏南京中考作文:也是一堂语文课

2011年湖南岳阳中考作文:我也有一套

2011年贵州贵阳中考作文:说句心里话,我也

2011年江苏苏州中考作文: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2010年江苏泰州中考作文:他(她、它)也很重要

2010年浙江金华中考作文: 也美丽

2010年湖北十堰中考作文:这也是一种爱

还有:这也是考试、这也是幸福等。

审题的时候,对“也”要格外小心了。这里的“也”表示同样的意思,所写内容跟常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 也美丽》:空格处可填“挫折、困难、放弃、放手、残缺、孤独、寂寞”等词。写的东西是常态下,不美,但你慧眼发现了它的“美”。

又如《这也是考试》:所写的考试不是指平日在教室进行的文化考试,而是指道德、人品、心灵方面的考试。如,写自己经受的诚信考试――去商店买东西,老板让自己拿,你经受了诚信考验;责任意识考试――政治老师的特别考试,故意提前把(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17页)垃圾扔在教室门口,看有谁会主动清扫,如果没人扫,那就是道德考试全部为零分。还有文化考试之中的道德考试,如自己有一道题不会,刚好扫射到了旁边的答案,自己如何处理。

三、抓住文题中的数量词,辨别考量,确定范围

中考作文题中,常常发现有些文题包含有“一个”、“一刻”、“一瞬”、“一幕”、“一道”、“一种”、“一次”、“一堂”、“一件”、“一扇”、“一天”等数量词,对这些数量词,我们在审题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这些数量词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

2011年广西南宁的中考作文(二选一)是:有一种声音

文题中的“一种”不等于“一个”,可以写一类声音里的一个声音,也可以写一类声音里的几个声音。如写“有一种声音叫爱”,可以只写母爱,也可以同时写母爱、父爱、师爱几个声音。

同样,像“一个……日子”(2008年广西南宁中考作文:一个让我 的日子)这样的作文,可以写某个日子里的几个场景;“一道……的风景(阳光)”这样的作文,也可以写某道风景中的几个场景,但要注意以一个中心贯穿全文。

除此以外,其他包含“一”的作文,一般是不能包含“几”在里面的。

四、抓住文题中的名词,深挖多义项,把握内涵

有些作文题粗看没什么玄机,但细看才发现蕴涵多重义项,一个或多个本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这样的作文题需要考生认真审查。

如2010年广东江门中考作文: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

2010年广东湛江中考作文:别丢了你的钥匙

这两道题中的“钥匙”本义是指开锁用的东西,比喻义是指重要的能解决问题的东西,如方法、策略、条件、思想、信念、好品质等。显然,作文抓住比喻义来写,才有深度。

又如2010年广西南宁中考作文:拾起心中的珍珠

2010年广西百色中考作文: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

这两道题都包含有“心中”两个字,显然,文题中的“珍珠”、|“阳光”指的是其比喻义,即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物和景,情和理。

再如,2010年湖南长沙中考作文:送他人一朵花

2010年福建厦门中考作文:打开一扇窗

上面两道题中的“花”、“窗”也有其本义和比喻义,其比喻义是指美好的东西,如知识、心灵、精神、品质等。如果只从本义去理解,作文就很肤浅了。

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需要考生有敏锐的语言洞察力和丰富的生活感受力做基础。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会偏题跑题。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4

一、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史

直接考查研究方法,是新课程中学生物教学要求在高考中的反映。广东生物单科卷第9题,考查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即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海南理综卷第14题通过不同的实验组合考查了“对照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广东生物单科卷第26题考查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江苏卷第7题考查了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有关知识。天津理综卷第2题涉及著名科学家包括虎克(R.Hooke)、坎农(W.B.Cannon)、摩尔根(T.H.Morgan)和韦尔穆特(I.Wilmut)等的研究成果。

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将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各类基础知识融入具体实例中加以考查,这是新课程高考生物学试题的重要特征和命题趋势之一。安徽理综卷第4题和广东理基卷第45题,都引用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有关“水母绿色荧光蛋白”这一内容。前者考查了绿色荧光蛋白在该研究中的主要作用,而后者则是结合此背景材料,考查了对基因表达的检测。广东生物单科卷第4题考查了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地窖贮藏种子、果蔬中的应用;第32题关于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的人工湿地问题等,体现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强调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关系

使考生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是课标的整体要求,理应在高考得到体现。广东生物单科卷第28题借助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考查基因突变和免疫的有关知识;第13题,结合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方面的内容考查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即臭氧层破坏。山东理综卷第5题借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正确治疗措施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广东生物单科卷第32题联系人工湿地考查了重金属污染问题。天津理综卷第8题涉及到水华等内容。

四、强调图文转换能力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图表方式呈现实验结果,要求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新课程高考卷的重要特点。今年广东生物单科卷的必做题(140分)中涉及图表类的题占75分,江苏卷(120分)中有80分的题目涉及图表。宁夏卷必做的4道非选择题中,每道题都涉及图。

五、强调实验方法和探究能力

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到试题的题干及解题过程中,以及注重对基本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的考查是考纲的基本要求之一。广东生物单科卷中有56分与实验有关,其中第36题要求考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大豆植株高度的影响,并预测实验结果。安徽理综卷第29题要求考生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广东生物单科卷第31题是对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的实验结果的解释;第12题要求考生对用图呈现的实验结果做出判断;第27题是借助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照片考查考生对减数分裂过程和特点的掌握情况。江苏卷第6题是有关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要求考生能根据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解答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5

关键词: 广东普通高中师生 新高考 态度 评价

在当今教育领域中,能牵动社会各界和民众广泛关注的非高考莫属。社会大众对高考的关注有着经久不息的热情,高考中的任何一项变革措施都将牵涉数百万考生及其家庭的利益,即使是一个省的改革不当,也会影响到十几万乃至几十万考生的前途和命运。随着2004年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多样化的教育评价理念。2007年高考作为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首次高考,必定牵动着全社会的关注。目前,各省都在积极尝试高考改革,但是都处于实验论证时期,短期内高考的各种弊端仍将存在,改革的效果及对中学生及高三教师产生的影响,都有待及时调查,收集考试参与者的反馈信息,从而论证改革措施的成效,为今后的改革调整提供客观依据。

1.研究的背景

2004年,我国高中进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时期,这一改革不但是教育系统的一场深刻革命,而且是建国以来最广泛的一次基础教育改革。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从规模发展到质量内涵的进一步提升。2007年6月7日,高考如期举行,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年全国考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而且恰逢恢复高考30周年,同时也是自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省区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首次高考。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标志我国高考改革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生源质量,而且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教学改革,其中高考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是大家尤为关注的焦点。因此,调查论证新高考改革的成效,对于促进高校合理选拔新生、深化素质教育、推动高考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看,我国对于大规模考试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但高考作为一门兼具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大规模考试,具有其特定的“时效性”,这也决定了针对高考的研究必须及时而且长期延续。

本文针对首次新课程高考方案,一是通过师生对新课程高考的评价分析研究,收集师生对这次高考大动作的评价声音,以及收集师生的建议;二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从中学教育、高三师生的角度评价2007年新课程高考的各方面改革成效及尚未解决的问题;三是针对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对今后高考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以丰富新课程高考对中学教育、对减轻学生负担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这一研究论题。从大方向来说,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丰富教育社会学、考试社会学、教育测量学的理论,完善和充实考试学的相关理论。

2.2研究的实践意义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反响最大、考生抱怨最多的是它对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问题,社会舆论对高考也是颇有微辞。针对师生对高考改革的评价或者高考对师生影响的著作、期刊等文献资料并不多见,只是散见于提到高考教育功能的影响和考试评价时有所提及。通过调查,收集师生对考试科目设置、内容、招生形式等各要素的态度评价,了解师生对于高考改革的整体态度,理顺高考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加深我们对现实考试问题的认识,进而更好地为当今高考改革服务。从这一层面来说,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当前的考试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及更进一步地深化高考改革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文献综述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考试内部诸因素的关系,并结合外部因素,即通过调查高考与考试参与者的互动关系,了解考试参与者对首次新课程高考的评价,分析该次高考的成效及影响,以便为今后的改革提供借鉴。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对高考进行评价主要是从历史角度、教育角度以及社会角度进行研究,具体针对考试参与者对高考评价的研究不多,主要散见于高考弊端问题、高考社会功能问题,以及对中学教育诸方面的影响等相关研究成果中。

3.1关于考试学的研究

从科学的角度对考试学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本《考试学》专著(廖平胜、何智雄、梁其健著)诞生于1988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而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总体而言,新闻报道多、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一般议论多、深入探讨相对较少(刘海峰,2003)。多数关于高考的著作都停留于大众议论层次,鲜见有深度的理论分析。杨学为的《中国考试改革研究》则从较高层面宏观把握高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3.2关于“高考功能”的研究

国内最早倡建考试社会学的是曾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的杨学为。杨学为①(2002)认为,研究考试,既要研究考试内部诸因素的关系,如命题、考试实施、评卷、分数制度、统计分析等,这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又要研究考试与其外部诸因素的关系,如考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与人事、劳动制度的关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这属于考试社会学的范畴,高考的社会功能是高考的重要功能。他曾在书中写道:“在中国长期的考试历史中,考试认识论的水平,决定了考试质量的高低,而考试社会学的是非,却决定着考试的存废。”

廖平胜的《考试学原理》对“考试的社会功能”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他将考试的社会功能归结为以下五种:文化功能、行政功能、经济功能、调节功能、督导功能。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刘海峰(2003)认为,只有从教育和社会两个视角来阐述高考的功能,才能兼顾高考改革中的几对利益矛盾。高考教育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保障生源质量;二是促进中小学生努力向学,提高民族文化水平;三是引导规范中学的办学方向和教学方向,即指挥棒作用。高考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社会安定功能和社会分流功能。冯用军(2003)认为,高考除了甄别选拔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外,还具有文化传承和交流功能、国际竞争功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张远增②认为,讨论高考改革,关键是认清高考本身的功能和意义,这不仅是高校招生选拔机制中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全部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研究员王钢认为,在现阶段,高考的主要功能还应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为高校招生服务”才是高考的基本立足点,不应对高考赋予中学学业评价、减轻学生负担等太多的功能。他认为现在教育考试立法滞后,考试改革与建设缺乏法律基础,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3.3关于“高考制度弊端及其评价”研究

教育部考试中心前主任杨学为(2002)认为,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考试近五十年来,遇到的重要矛盾有政治与业务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大学招生与中学教育教学的矛盾。怎样评价当前的高考改革,社会上百家争鸣。但其中有两点共识是被各方面普遍接受的,即一是反对取消高考制度,坚持进行统一考试;二是现在学生的负担过重,希望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3.3.1高考改革的主要问题

高考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范畴(葛大汇,2001)。一是扩招问题,适应考生生源市场和社会的教育需求;二是高考改革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匹配度问题;三是高考的社会化问题,即考试是考生的事,招生是大学的事,把压力还给社会,借助双向选择,公开招生的办法,最终使教育―考试―考生三者的关系不再相互制约,而是互相促进;四是放权于地方省份、各高校,即国家掌舵而不划桨;五是考试机构的改革问题;六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还有“学分制、资格证书制度,多元评价、多次考试”的说法,但多次、多元又会引起加重负担的困境――这是一个怪圈(胡启迪,1997)。

3.3.2高考改革对中学教育的消极影响评价

在教育实践中,对高考试卷的分析和评价,探讨不少。但往往局限在经验层面,一般都缺乏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张警鹏、郑启跃③认为,教育考试,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活动,是一定教育组织中的考试主体根据考试目的的需要,选择运用有关资源,对考试客体某方面或诸方面的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大规模考试,它既有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功能,又有检验教育效果的功能,还有强化教学目标、导引教学改革方向、诊断教学问题、维护教育水准的功能,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同程度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3.3.2.1科目设置、内容欠科学性带来的偏科、缺乏个性问题。事实上,凡是论及高考改革的文章,都免不了要谈到学校教育,都免不了要谈高考给学生带来沉重负担等弊端,至于谈到“应试教育”的文章,更是车载斗量。

胡中锋等(1997)在《我国高考的回顾与反思-兼论构想“新高考度”的出发点》一文中,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高考制度进行了回顾与反思,除了论及高考过程的欠科学性问题,即科目设置及所考科目的权重问题,高考的效度、信度题至今没有解决好以外,更探讨了高考导向的片面性。其一,现行高考重智轻德、体、美、劳;其二,重知识轻能力。这导致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片面性。韩广才、符永宏、兰登明(2000)在《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问题透视》一文中,专门对现行招生制度的利弊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主要观点如下:①选拔人才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足;②高考指挥棒巨大的牵动效应破坏了对中学教育正确的导向作用,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杨学为认为,现在高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学和中学对高考的要求不同,基础教育要求高考对中学教育有好的引导作用,而高等教育则要求高考要根据大学的要求选拔人才。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④在其《“高考”在美国》一书中,对中、美两国的考试作了对比,中小学生、教师、家长在升学中的沉重负担已越来越超出他们身心承受的限度。马长青认为,我国高考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造成了严重的偏科现象,致使不少学生片面发展。

3.3.2.2录取环节缺乏多样化评价机制,不利于高校录取。谢小庆认为,在现行的高考中,充分了解学生状况的教师对学生的选拔没有发言权是不合理的。郑若玲、罗钫⑤(2006)等人在其相关文献中均提到,现行高考政策对高等教育有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强调统一性,忽略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需求。二是录取标准单一,高考分数成为录取的唯一指标,重智育,忽视学生的平时成绩、身心素质、品行修养、各种能力及对学校或社会的贡献等其他因素。三是教育公平问题,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高考移民一度盛行;招生过程缺乏透明度;高校缺少自,招生的自不落实,对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潜在的制约性。

3.4广东省高考改革进程的简要回顾

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项考试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为高校选拔合格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恢复高考至今,高考一直都处于不断变革之中。无论是从恢复高考时的“大文大理”到“3+2”,还是重视学生选择性学习诉求的“3+X”高考模式;从全国“统一命题”到个别省份“单独命题”;从“人工阅卷”到“网上评卷、网上录取”,广东省一直是高考改革的先锋,从1985年高考改革进入深化期以来广东省高考改革的重要措施便可见端倪。

1985年,全国高考标准化考试率先在广东实验,并最终于1989年在全国推广实施。

199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并延续至今。考生则根据自己报考高等学校的志愿,参加高校所需科目的国家统一考试。由于在试点的过程中“3+x”模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2000年广东省进一步完善了“3+X”方案,新方案扩大了“X”的内涵和外延,在原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选考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科目考试、外语复试、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选考科目,并且要求各本科高校在“X”中选考两门或两门以上,并且综合科目作为必须选考的科目。2001年的高考是改革全面深化的一年,高考“3+X”扩展到18个省,其中,广东省试行了“3+综合+1”,到200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试行了“3+X”方案,但是“3+X”是不完善的,还在继续修改。

2003年,广东省全面试行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包括网上报名、网上巡考、英语口语人机对话、计算机辅助评卷、网上录取等。

2004年,广东语文、数学、英语、英语(2)自主命题,成为全国分省命题“第一梯队”榜样之一。新课程试验四省(区)现行的“3+X”高考方案实施几年来,尽管整体情况良好,但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需要调整和完善。

2006年4月底,教育部批准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下简称《高考新方案》),并在2007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实施。

通过回顾广东省近年来高考改革的历程,我们发现高考改革呈现出以下的趋势。科目设置呈现出考试科目的确定与中学所开的科目和内容完全一致,分文、理两种科类;考试科目的数量逐渐减少,科目中出现X科,科目设置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特点。高考内容改革呈现出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演进。高考招生形式逐步灵活多样,由“一考定终身”的全国统考单一形式到坚持统考基础上的一年两次高考、本专科分开考试、高校的自主招生、各省的分省命题等形式的相结合。高考录取技术逐步科学化、信息化;录取标准由“志愿+总分”的择优录取逐步过渡到自主招生、“面试”招生的适才录取。

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007年广东方案在科目设置上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模式,分文理科进行考试,旨在解决学生偏科问题,以及按各层次考生特点设置考试科目;在考试内容的改革方面,各科目在试卷形式和考试内容上有所变动,个别科目设置“选做题”,且均采用“二选一”的形式,考生根据自己在中学所学的不同模块来选择解答其中一道,这能够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区分学生在某方面的特殊能力;在录取标准方面,广东高考新方案将以写实性文字表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记入考生电子档案,作为高校录取参考的依据之一,这将更为全面地评价学生,颠覆以往评价标准单一的弊端;在录取方式上,采取分类投档、分类录取,以利于杜绝文科考生报考理科专业等不利于录取公平的现象;在计分方式方面,采用原始分计算高考成绩,则更为科学,更符合科目设置的特点。总的来说,2007年高考科目设置、计分方式、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评价机制的改变,其目的在于减轻考生的负担。当然,这是从政策角度出发的。通过政策制定的目的,对实施效果进行初步预测,还要依赖实证调查研究,才能够客观地评价新高考的成效及不足之处。

高考作为一个影响重大,甚为复杂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对其改革,社会各界人士、任何家长和学生都可以发表看法,站在某种特定的立场或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去评说,可能所见都是事实,所言也都有其道理,但应当从全局把握,避免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因此,在评价高考时,重要的是应全面和客观,对其功能和影响应实事求是地分析。高考改革受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教育乃至考试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高考改革也对这些方面产生反作用,不管是怎样的相互作用,其影响程度都应控制在社会公众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在当前政治、经济体制都处于激烈变革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握全局,选择一种能够尽量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弊端相对较少,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选才方式,才能完成教育的目标。

注释:

①杨学为.中国需要“考试学”.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5.

②龚放.对江苏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质疑和思考[J].湖北招生考试,2007,(04).

③张警鹏,郑启跃.考试研究的新课题:对考试的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

④刘庆根.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

⑤罗钫.试析我国高考改革及走向[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参考文献:

[1]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3]贾非.考试制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4]马长青.建构与优化:我国当前普通高考体制面临的问题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5.

[5]金松.我国普通高校现行招生制度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6]欧颖.我国当前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7]罗淳之.中美高校入学考试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8]史佾.高考新政策出台后的社会反响[J].教育情报参考,2001.

[9]张宝昆.教育考试社会学研究――中国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的原因分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10]广东省教育厅.2007年广东省普通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J].粤教考[2005]13.

[1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2稿).下载自广东省教育厅站:/index-c2.php.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6

高考一般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那你知道2021广东高考具体时间安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的2021广东高考具体时间安排_广东高考人数下降及其影响,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2021广东高考时间多加一天今年广东是8个推行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之一,要全力做好新高考落地的各项工作,精心制定命题、考试和录取工作方案。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夏季高考由3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组成,实行“3+1+2”考试模式。

其中,全国统一高考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使用全国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均需参加。3门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

随着考试科目增加,2021年夏季高考考试时间从往年的2天调整为3天,考试安排在6月7日至9日。

广东高考人数下降报名人数减少约5000人

高考临近,全国各省市陆续公开高考报名人数,部分呈上升趋势。

其中,河南高考报名人数达125万人,比去年增加约9万人;山东79.5万人,增加1.3万人;江西49.5万人,增加3.3万人;湖南56.84万人,增加3万人……与全国上升趋势不同,广东报名参加高考78.3万人,比去年的78.8万人,略有下降。

广东高考报名人数,近十年来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广东考生数量首次突破了70万,此后基本保持稳定,位居全国第二位。今年山东高考报名人数比广东多1.2万人,但夏季高考考生依然比广东少。

当然,省市之间的高考难度、录取机会,不仅看高考人数,还要看高校录取计划。2020年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标志着更多考生考上大学和广东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高考人数减少对他人的影响高考报名人数略有减少,考生的选择也会有更多。

5月6日,广东省教育厅、汕尾市人民政府、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四方共建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签约仪式在省政府举行。

今年广东将有11所高校(校区)建成招生,其中9所落户粤东西北地区。这些新建高校(校区),既有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汕头大学东校区和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5所省属大学的新校区,有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5所新建公办高职院校,还有新建的民办高职院校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

这意味着,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了本科高校的全覆盖后,将继续扩大优质学位供给、提高毛入学率,更多考生在家门口就能入读“好大学”。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7

变化一:XX 年起全面放开异地高考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XX〕137号)的有关精神,XX年起,经县(市、区)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我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在我省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并在父母就业所在城市具有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的,可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并可与我省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消息真是越来越利好了,对于这几年高考的外地生,主要是外省的考生及家长要注意,看看自己留在广东参加高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不齐全的手续和证件,从高一开始就得想办法办齐了。那么对本地考生来说,是否会降低录取率呢?据省教育考试院方面透露,届时会向国家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

变化二:XX 年起广东要用全国卷了

XX年起广东省普通高考直接使用语文、数学 (包括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全国卷;英语科目仍然包括听说和笔试两个部分,笔试部分使用全国卷,听说部分保留现行广东省自主命题方式和分值不变。

广东省普通高考使用的全国卷以教育部编发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教育部考试中心当年编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及其说明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及其说明为命题依据;各科试题结构、赋分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当年编发的考试大纲及其说明的规定为准;试卷适用于使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据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的招生计划是分别下达到各省的,各省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划定各批次录取分数线,因此,使用全国卷不会影响广东考生的录取。言外之意就是在广东省内,大家都一样,无论你用全国卷还是不用,广东的同学都是同一起跑线上的!

不变的是:高考科目还是“3+综合”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8

改革情结源于高考

陈池回忆说,他1974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在湛江市廉江县营仔公社当知青,做了2年农民。1976年,他被招进廉江县红星瓷厂,当上了彩绘车间的彩绘工,后调到厂办公室任共青团负责人。1977年,瓷厂建了一所“工人大学”,陈池负责主持日常工作。

不久,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陈池第一时间决定报名,当时厂里许多人都说肯定考不上。没有复习资料,找不到语文高中课本,陈池只能啃起了《新华字典》和《成语词典》,历史地理资料更稀缺,只有一本《世界之最》,他说:“内容很少,大概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最长的河是什么。”

上了考场陈池才发现《成语词典》根本派不到用场,当工人的经历却让他文思泉涌,他说:“作文题是《大治之年气象新》,我写粉碎‘’后厂里工人精神面貌的转变。感觉有说不完的话,写了估计有3000多字,直到打铃才交卷。”

吃尽无书可读苦头的陈池,第一志愿报的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那时我以为学图书馆系就能看所有书籍了。”虽然因某种原因没能考上武大,但陈池被华南师范学院政治系录取,总算成为赶上恢复高考头班车的幸运儿。

他说:“我的改革情结来自于高考,我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这是改革造英雄。这是中国最伟大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它为今后其他改革提供了重要原则,那就是公平竞争。由于改革招生制度,公平竞争,个人才能改变命运。”因此高考经历促使他投身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当中,推动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

80年代末研究股市理论与企业改革

1982年华师本科毕业后,陈池被分配到湛江师范学院教经济学,并经常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企业改革、农村改革问题。他的一些观点在当时非常“前卫”,他主张企业应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竞争和淘汰来推动社会发展。他与别人合作写了一本研究湛江农村如何走向产业化、商品化的著作,得到当时省委领导的赞赏。

20世纪80年代末,陈池调到省府机关,先在广东省体改委,任科长、处长,后来被调至省府办公厅任调研室主任,为省领导当“智囊”。在体改部门工作期间,他参与制定广东体制改革和政策的规划,重点推动金融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农村改革。那时股份与股票完全是新鲜事物,因此他经常到机关、大学、企业讲解改革形势、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运作等热点概念,他说:“我可能是广东最早了解股票和股市理论的人之一。”但那时他一只股票都没买。

在此期间,陈池借助体改部门这个平台,进行改革的实践和试验。他的改革思维与改革大潮是吻合的,他习惯用改革思维思考问题,寻找改革路径;他较早提出改革的取向是市场化,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比较超前的;他关于提高广东市场化的研究报告,得到高层领导的肯定,其文其事在羊城晚报头版刊登,许多报刊和网站转载;他发表《重构市场经济的微观组织》、《新阶段应选择改革新理论新对策》等近百篇文章,以及《广东经济发展的新选择》等数本著作,系统地研究中国改革的规律和对策,构建改革――转轨――市场化的理论体系,因此获得全国和广东省的相关征文奖的多项奖项,成为一个思考型与实践型的改革家。

2004年,陈池受省府委派,参与筹备广东省农村信用联社,任该社党委副书记,并分管共青团工作。

赶上了三班改革“头班车”

陈池说,他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头班车,赶上了推动股份制改革的头班车,也赶上了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头班车。

广东省农信社的存贷款余额占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六分之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同时也是广东省内营业网点最多、服务面最广的金融机构,拥有6634个服务网点,从业人员达5.7万余人。在经济发达、民众富裕的佛山市顺德区,农信社占领了当地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吸收的存款余额占全区的40%以上,约580多亿元,而广州农信社吸收的存款余额也有900多亿元。陈池说,省农信联社成立时间虽不长,但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并取得重要成果:2006年,省农信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近5000亿元,存款总量在省内金融机构中位列第三;各项贷款余额近3000亿元,贷款总量在省内金融机构中位列第二;2005年实现帐面利润7.36亿元,历史性实现帐面扭亏为盈;2006年,实现拨备前利润50.29亿元,比上年增长73.41%;实现帐面利润1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60%。

但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产品量少质低。陈池分析说,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竞争性不够充分,市场化程度不足;资金外流,有些商业银行撤并农村机构,造成服务缺失;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信用环境比较差,农民金融知识较缺乏。

呼吁关注草根金融

造成农村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专家有三种观点:一是体制问题,比如城乡分割;二是产业问题,比如工业化程度不高;三是文化问题和科技问题。但陈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要素的流失――人才流失、资金流失、土地流失,这是伤筋动骨的流失。

陈池将这些生产要素形象地比喻为“水”,而生产要素的流失等于“失水”。农村青年流失了(城里打工),大学生不愿回乡(留恋城市),银行撤离了,资金流失了,土地流失了(低价征用),农村如何发展?这些生产要素、资金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农村发展的核心,所以农村金融改革的主题是使资金流向农村,使金融之“水”灌溉希望的田野。通过金融改革,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下了“甘露”后欠发达的农村才能成为“绿洲”,才能变得生机勃勃。

陈池一再强调要为农村灌水。他说:“如何灌水呢?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是形成多元化的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互相协调的金融体制。一方面,要加快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另一方面,要创新金融服务,根据农村农民的特点推出适合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完善管理,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效益;促进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陈池进一步指出,对民间金融,我们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民间金融被喻为草根金融,与农村有着天然联系。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金融对“三农”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报刊报道,可知一些地方的民间资本比较活跃,已形成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企业自有资金三分天下的格局,因此要积极研究民间借贷规范发展之路,正确引导,使之阳光化地参与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

上一篇:漫谈人生价值范文 下一篇:天国的森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