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量 7期

时间:2022-09-17 02:14:32

创新能量 7期

今天,我们要从知识中心、应试本位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就是对学生兴趣的尊重,就是对学生智慧的解放,就是对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发展能量的释放。这种尊重和释放的结果,不但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与进步,而且必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哪里去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GDP超越日本名列世界第二,进出口总值超越德国名列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达3万多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200多种工业产品产值居于世界第一。尤其令人骄傲的是,2010年中国制造业以1.995万亿美元的产值,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占到19.8%,超过美国的19.4%,首次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是自1885年美国制造业产值超越英国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然而,我国制造业却大而不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表示,尽管我国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出口贸易总额名列全球前茅,但国内有效专利仍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发明专利数量占比仅为13.8%;多数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

令人特别担忧的是,我国在事关新兴战略产业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物联网的精密传感器、电动汽车电池的核心部件和高性能碳纤维的80%以上依靠进口,新一化光伏电池、LED芯片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仍然受制于人;在汽车工业领域,我国自主研发、比较成熟的高端车型几乎没有,绝大多数车型来自于仿造,发动机等核心动力部件依赖进口;在大型民航客机制造等高端领域,我们仅限于总装、组装,核心尖端部件都源于进口;在医疗领域,所用最新的西药95%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所有尖端最新医疗设备95%以上来自西方国家,我们自主创新研发几乎为零。(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6月15日12版)

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哪里去了?我个人认为,一是“唯上”“唯书”的不良风气导致国民创新文化的缺失;二是“窝里斗”这种民族劣根性导致我国缺乏协同创新,而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创新离开众多科学家的合作已无法进行;三是极端功利主义的恶习导致科学界浮躁得已经无法静下心来真正做学问;四是缺乏真正有效的创新机制——企业家文化。

二、为儿童大脑装上创新的“永动机”

章丘四中在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告诉我们:一是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二是创造力是可以教的。但这里的教,不是把创造力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而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育。三是创新教育是对人的创造力的解放。这种解放,对于儿童教育和发展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有多少孩子获得了发明专利证书,而在于儿童的心智得到解放。这种解放对于促进儿童的学习、情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重点。2010年7月,在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两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于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笔者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中,曾提出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四个方面。在这里,我更看重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育。

什么是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培养一种不囿于既定现实、渴望变革、追求发展的观念;孕育一种热衷于发现、热衷于发明、热衷于超越的情结;形成一种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己任的价值取向;激发一种激荡于胸臆,喷薄欲出的巨大创新潜能。

什么是创新人格?主要包括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

西方心理学者巴伦曾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对象,连续进行过20年研究,他发现创新人才共同的人格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超常的智力;喜欢抽象的思维;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等等。

戴维斯1980年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总结的创造人格特质是:“具有创造力的人,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勇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对于复杂奇怪的事物感到一种魅力,而且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和幽默感,他们的兴趣既广泛又专一。”

最后,我想强调的指出是:创新教育的终极意义是培养每个儿童的创新人格,是为每个儿童的大脑装上创新的“永动机”。

三、为儿童提供丰厚的创新土壤

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消费产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创新课程。创新教育课程越丰富,学生创新能量释放的可能性越大、机会越多。

实践是智慧之源。在这里,我特别赞赏章丘四中学科课程实践化的探索。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王晶华老师2009年国庆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考察的探索。王晶华老师在这次活动的总结来信中说:

“您也许不信,有些学生都不知道东西南北,不知道农作物的收播季节。这次爬山,他们学会了用手表定向;学会了用太阳的方向定时间;见到了丰收的棉田;他们不会再坚持山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向阳因此植被长得好,他们发现山的阴坡郁郁葱葱,并且思索出是因为土壤水分保存得好;他们理解了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和地方时;他们还通过山上的地貌理解了外力作用和古地理环境,在那片石灰岩悬崖处我从太古代一直讲到新生代,从海绵宝宝到三叶虫到鱼类到两栖类到恐龙到类人猿,从羊齿植物到银杏苏铁到被子植物,孩子们听得好认真啊!”

说实话,学生们在野外地理考察中学到了多少课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我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这种地理考察中感受到的人生体验:

“所谓的秋芒,老百姓叫白苇草,一片片的很漂亮,还有蒲公英谷,还有一座小山峰在外力作用下特别像积木,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人的生命也只是短短的一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呢?”

我想,这种独特的人生智慧离开了实践,离开了亲自的自我体验是无法学到的。不仅如此,自然观察、社会生活实践等,更是引发学生好奇,促使学生产生创意,进而进行发明创新的源泉。

正是基于王晶华老师的这次地理实践性学习,章丘四中开始了学科实践性学习的探索,并专门创刊《探索者》,至今已出版了10期。

那么,这种实践性学习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参加高考呢?实践给出了最有说服力的答案。参加2009年国庆节期间地理考察的学生,有考上北大、清华的,也有考上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

四、大力倡导课堂创新文化

一位学者对中英两国课堂文化的比较发现:

中国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信息,他们认为上课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而英国学生则不然,他们在课堂内以讨论为主,老师也认为信息完全可以在图书馆里获得,上课时间宝贵,应用来激发创造性思维,单纯的讲课是浪费时间。

中国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是神情严肃的长辈,而英国老师会坐在学生旁边问问题,一起探讨问题,他们在课堂内既是师生也是朋友。

中国学生不喜欢打断老师的讲课提问题,认为这样做不礼貌,所以只在课后提问。英国学生往往是打断老师的讲课直接提问。英国老师认为课后提问是不礼貌的,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休息时间。

中国老师一般以考试成绩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而英国老师主要根据essay(小论文)写得精彩与否来衡量学生学业的好坏。

法国有很多课程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的,每位同学都有明确分工,不会有人帮你完成你应该处理的部分,即使有人替你完成,也是为了不影响组内其他人的分数,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提交课题报告时很可能会“漏”掉你的名字。

美国教师甚至亲自写信给那些课上过于“安静”的同学,请他们踊跃发言,因为课堂互动也被列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如果一个学生整个学期都一言不发,即使考试成绩再好,也得不到教师的认可。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未来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要创建学习共同体,就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三种转变:

1.在传统的课堂里,学生通常坐在教室里仅仅依靠脑神经细胞的活动来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则要求学生通过和教师、同伴、教材和环境的实际接触与对话,通过各种媒介化的活动(如观察、调查、实验、讨论等)来进行。

2.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通常是个人化的活动,学生很少通过交往互动进行合作性的学习,人们把不借助别人的帮助、独自解决问题的学习,称之为好的学习。而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是交互式的、合作性的,人们把“互惠的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借鉴的学习称之为好的学习。

3.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获得和巩固预定的知识、技能上,新的学习方式则要求学生把各自的学习经验表达出来,在共同分享和交流中,帮助个体反思性地领会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在我看来,上述三个转变可以概括为,从“静学”向“动学”的转变;从“独学”向“互学”的转变;从“知识学习”向“经验学习”的转变。

未来课堂文化创新的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课堂文化创新之一:从课堂教学任务而言,要从“知识学习”转向“问题学习”。现在的课堂教学,大都围绕着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掌握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其实,这种学习主要囿于知识层面,真正有意义高价值的学习是基于内容学习的问题探究。

课堂文化创新之二:从课堂教学过程而言,要从“唯师”“唯上”“唯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倡导批判质疑精神。

课堂文化创新之三:从课堂交流而言,过去的课堂教学也有交流,甚至有了讨论,但这里的交流和讨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为师生寻找正确答案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思维教学服务的。因此,应该大力倡导辩论式、质疑式讨论。

课堂文化创新之四:从课堂教学结果而言,要从过去追求唯一答案的教学,转向追求多元答案的教学。

创新教育——

从课堂解放儿童大脑开始,从自然观察做起,从生活观察做起,从实践活动做起,从科学实验做起,从动手制作做起,从独特的表达做起,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

(本文是作者参加中国教师基金会在章丘四中举办的全国创新教育教师培训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有删节。)

上一篇:Abenomics crash course 下一篇:“卓越课堂”的进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