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备课的立体思维模式

时间:2022-09-16 11:41:41

论语文教学备课的立体思维模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备课 立体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12-02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预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质量。因此,教师教学前的备课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仍是沿用传统的固定思维方式,即以该课为主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极少考虑课文的文化背景及其拓展教学。

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备课思维,树立六种意识:人本意识、序列意识、主题意识、课型意识、结构意识、拓展意识,备课时主动积极地从学生的需要、学段训练重点、单元文本主题、创造性重组、文章整体解读、课外延伸去组织语文教学,从全局入手,构建语文教学备课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树立人本意识,从学生需要去思考教学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树立人本意识就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将所教学生全部容纳在整个教育视角之内。我们所教的,应该是学生需要的、与学生成长有密切联系、有价值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有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面对这样一篇文本,学生有无兴趣?在阅读理解时,学生可能面临什么问题和障碍?这篇文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什么价值?这样不断地思索,从而使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有指向。接下来,教师要分析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及差异,寻找契合他们实际的知识点,设计丰富和恰当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融入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树立序列意识,从学段训练重点去考虑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建构序列意识,即从全局出发,逐级解读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课标。小学阶段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了此阶段的教学是一个纵向的、逐级递进的序列攀升过程。教师们虽然对课标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般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例如,如果仅仅是围绕一篇课文进行解读,就容易在全局上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理解发生偏差,从而导致方向性的错误。因此,教师要有语文的大背景意识,备课时心中有小学语文教学的全局目标和阶段目标,找准训练的方向和重点。

例如,一、二年级重点应是字词过关,为阅读铺垫;三、四年级重点是词语品析,句群训练,习作起步;五、六年级重点应是感悟拓展,归纳概括,流畅表达。教师要扎实抓好本学段所要求的教学训练重点,不过分超越,并充分考虑下学段与本学段的联系,有长远的眼光,有为下学段教学服务的意识,有为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服务的意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落实所教学段需重点训练的内容,不把问题遗留到下一个年级,应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教学态度。

三、树立主题意识,从单元主题去思考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树立主题意识,是基于对课程教材的解读;在单元背景下的备课,是基于文本的通盘考虑,立足点在课堂。现行教材以单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个单元是有计划、有重点、有序列的有机整体,并用单元导语点明了主题。教师如果事先不通览教材,没有整体意识,备课时又不注意单元内容间的联系,那么将会把系统的知识教得混乱;教授的知识不系统,学生就不能形成能力,这就降低了语文教材的功能,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单元导语,加强单元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把本单元和前面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本单元反映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和前面的单元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和侧重点?教师在每个单元都设置联系点,学生学完八个单元,就知道这八个单元依次反映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本册教材表现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明确各单元内容在单册课本中的位置和作用,加强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另外,为了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有必要紧扣单元教学的重点,对每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小结。一般可以在学完一个单元后,给学生列出一个单元网络图表,让学生复习,共同完成单元知识小结。例如,在教学完语文S版第七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列出单元提纲表(如表1)。让学生通过提纲表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以加深对单元训练重点的认识。这样,每单元小结一次,知识的系统性就更强了。

四、树立课型意识,从创造性重组去思考教学

“课型”追求的是让散漫无序、形式和内容迥异的各种课成“型”。“型”即类型,意味着井然有序,按照一定的维度形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体系。课型的划分较为复杂,如基于语文教学活动形式,分为识字教学课型、阅读教学课型等;基于文本的文体类型,分为说明文课型、古诗词课型等;基于文本蕴含的主题内容,分为神话类主题的课型、母爱主题的课型等。

不论如何划分,教师要对每一个课型独特的育人价值有整体把握,弄清这个课型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等关键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可以根据某一册教学内容的特殊需要去确定课型。例如,根据现行小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师接触最多的是基于文本蕴含主题的课型。同属“母爱主题”的课型,可以让学生观察,同是写母爱,课文采用怎样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提炼出“同情不同语”的特点,体味和感悟文中的情感,进而提高语文能力。现行小学教材中,高学段已经开始加入部分经典名篇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利用课型研究的方式,从写法上,从解读上,进行比较性阅读,都能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水平。

另外,教师还可以自己设计课型,其出发点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以“汉字文化课型”为例,其整体目标可以确定为:使学生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和独特结构;学会感悟和欣赏汉字的美等。根据不同年段的特征及要求,设计系列化的课型,教学内容可如下。

一年级:象形、会意、形声(书面),灯谜、绕口令(口头)。

二年级:成语常识(书面),谚语、歇后语(口头)。

三年级:对联(书面),方言、普通话(口头)。

四年级:绝句、律诗(综合)。

五年级:文言文、四大名著。

六年级:文学分类学习。

对所有课型的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师应该形成创造性思维,充分考虑联系沟通,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班级差异,以及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灵活处理。

五、树立结构意识,从文章本体解读去思考教学

此处指的结构,是从文本中寻找特定的、贯穿教学的认知线索,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逻辑性的阅读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课的基本结构,学习一篇文章的阅读方法等。

在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时,教师要发现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规律,使之形成序列,并且要不断增补、梳理教学内容,努力探索教材中知识的结构性,并指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要尽量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文知识结构互相对应。

在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课的基本结构模式时,教师先要让学生熟悉此种课型结构,不要随意改变常态的学习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利用自己掌握的学习结构,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学习习惯,简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过于频繁地更换教学过程,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例如,一年级上学期,要加强指导学生掌握单个字的学习过程,了解每个过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了学习基本字的经验,在一年级下学期,进入课文阅读阶段,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批字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要求。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提高了独立识字能力,就会学得轻松而有效,并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在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阅读方法时,突出的是整体性。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整体出发,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线和关键信息;将字词放入句,将句放入段中,将段放入篇中分析,切忌将字、词、句、段架空,进行独立分析。

六、树立拓展意识,从课外延伸去思考教学

树立拓展意识,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大语文观。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唯一来源,语文知识的内涵、构成和获得途径应立足于教科书,又超越教科书。基于以上认识,此处的拓展意识是建立在以课本为基础之上,以课堂为平台的延伸。

教师要找准拓展点。例如,当学生不容易理解文本的某一深刻含义或写作特点时,老师要对这些重点难点加以突破,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既丰富了课堂教学,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学中,如能从课文的作家、内容、主题等角度入手,使教材内容得到拓展,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地引入充分体现时代特色的科技、文化、政治等领域最新成就,让学生们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有,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积极关注的层面,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适当选择拓展的内容。

总之,备课是教师的常态工作。如何对待备课,怎样才能备好课,不仅是观念的问题,更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将思维从点扩展到面,从部分扩展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备课的立体思维模式。

(责编 黄鸿业)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相互修改作文 下一篇:优化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