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时间:2022-09-16 11:13:12

中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摘要】学生时代是其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教师、家长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指导他们学会分析自己性格的优缺点,自觉地发扬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性格优点,克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不良习惯和性格,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完美。

【关键词】中学生 良好性格 特征 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但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在先天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索青少年良好性格培养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明显主要特征,例如,勤奋或懒惰、勇敢或怯懦、谦虚或骄傲等。性格对人的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在智力水平相当的两个学生中,比较勤奋、自信心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的能力发展较快;反之,比较懒惰、缺乏自信心、墨守陈规的学生,他的能力难以得到较大发展。此外,良好的性格往往能够补偿某种能力的缺陷,所谓“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学生时代是其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良好性格是以遗传素质为前提,在社会生活环境影响和家庭、学校教育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1.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遗传素质

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性格以一定的遗传素质为前提,但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生物遗传规律,而是社会规律。当然,遗传素质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英俊、魁梧的男子或漂亮、苗条的女子,容易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而矮小、貌丑者往往多内向、悲观;有身残的人,及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人的相貌和体格由先天遗传和后天锻炼而成,老师要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遗传素质,积极锻炼身体。貌美者不能自我陶醉;貌丑者、有身残者,也莫自卑,所谓“身残志不残”。相反,外表虽美,但心灵残缺,也会发展成为一种不良性格。

2.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也可以使他们产生遵守道德原则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这些因素影响着学生性格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也是学生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加强道德修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重要条件之一。有道德修养的人能以正确的态度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正确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和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

3.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良好性格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创造人。”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既改变环境,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性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他们良好性格的有效途径。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可以使他们经受锻炼,提高思想觉悟,培养他们具有原则性和沉着、勇敢等性格特征;组织学生参加服务性劳动、公益性活动或生产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坚韧顽强、富有爱心、勤劳朴实等性格特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不怕挫折、实事求是等性格特征。

4.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子女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家庭是子女最早接触的环境,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性格、家庭的氛围、子女在家庭中所处地位等都会对子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教育因素,父母用什么态度教育子女,对子女性格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父母以民主的态度教育子女,既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又有一定的限制或禁止;既保护孩子的活动,又给予社会和文化训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谐融洽,在这种态度影响下,子女大多表现得谦虚、有礼貌、待人诚恳。父母以权威的态度教育子女,对他们的言行举止横加干涉、限制、斥责,甚至经常打、骂,对子女缺乏耐心,希望子女唯命是从,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自尊心,性格变得暴躁。父母以放纵的态度教育子女,对子女百般依顺、百般宠爱、无以约束,结果会使他们变得好吃懒做、自私自利、蛮不讲理、任性、执拗、缺乏独立性等。

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对他们的性格也是有影响的。当前,在我国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情况下,独生子女不断增加,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特殊,是家庭中的宝贝、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父母不注意有意识地培养教育,很容易形成任性、自私、骄傲等不良性格。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使他们从小受到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为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

5.要重视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学生时代既是他们接受系统教育的时期,也是他们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是系统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场所,学校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系统接受知识,了解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性格有着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坚毅、顽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学生在学校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组织纪律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培养他们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学校的规章制度、传统、校风、班风、师生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6.要以身作则,用教师本身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

中学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教师是学生最常接近的人,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性格特征对他所教班级学生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会呈现出映射教师性格的倾向。如果教师能具有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态度、积极的兴趣等等良好品性,那么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是非常巨大和有效的。

善于教学的老师能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和感人的热情使学生敬仰、崇拜,并不自觉地效仿,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东西不能代替的,具有很强的内化力和长效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

7.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克服不良性格

性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教师、家长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指导他们学会分析自己性格的优缺点,自觉地发扬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性格优点,克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不良习惯和性格,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完美。

学生必然存在个性差异,不同性格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指导。对性格上已经形成比较明显不良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启发他们追求上进,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克服困难的品质。对比较优秀的学生,要注意防止他们养成傲慢、自负的性格。

克服不良性格,首先要教育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性格缺陷要有清晰的认识。学生克服性格缺陷的自觉程度,取决于他对自己性格缺陷的危害性的认识程度。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性格方面的缺陷,不仅对他人有害,而且对自己的生活与前途有害,使学生自觉克服自己性格的缺点。其次,要让学生加强性格自我修养的坚持性。要有坚强的意志,进行持久的努力;要善于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要不断强化性格自我修养的决心,即要持之以恒,不可虎头蛇尾;要从小事做起,在每件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

上一篇: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家访技巧之家访三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