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9-30 12:12:10

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中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如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我们根据德性论原理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传统美德的培养为核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践证明这对于新时期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他们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 道德教育 发展环境 师生关系

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当前,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并全方位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道德主体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必然冲击学校德育工作。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深思。鉴于以上情况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新时期特点、适合中学生特色、符合我校特色的德育之路。

1.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1.1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新建起了亭阁假山、楼道内的名人画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做到让每一个角落都说话、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校园里的丁香园生机盎然,每到晚春芳香浓郁浓荫遮盖,学生在曲径通幽处中看书,总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的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心智,所以我校实行了班级文化巡展的活动,尤其强调了班级的布置,以创建温馨和谐的“家”的氛围为原则,体现各班特色,要求各班做到“六每”:每个班级有班训、每个教室有图书、每面墙壁都说话、每个角落都闪亮、每个窗前有绿色、每个展板都受益。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1.2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门口特设了两个果皮箱,果皮箱有熊猫吃竹笋、鲜艳的蘑菇等形状,天天擦得光亮如新,旁边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我们设立了温馨关怀牌,如:校门口你会看到“见到你真高兴”的问候牌;操场的一角你会看到“减速!注意安全”的关心牌等等。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3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2.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2.1 构建新型的课堂流程,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各科教师在备课时要突出情感目标的落实,凸现了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形成上下一片的德育之风。尤其在思想品德课中,强化学科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结合社会动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渗透,如初二学年开设的校园法庭活动、初三学年进行的班徽设计、感动中国人物品评、神州六号资料库等活动都设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活动中得以净化,自悟自得。

2.2 改变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汇集显示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可以是对学生进步过程的描述或记录、可以是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照片)、作品、评价结果(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的评价)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装入成长袋里。成长袋内装入的资料的决定者是学生本人。其目的是 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认识,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出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首先是在班级明确规定了学生成长袋的项目:(1)目录;(2)学生自我介绍系列;(即自评-各个时期的自我认识、自我总结)(3)他评系列;(包括教师、同伴、家长和社会的评价)(4)成果展示系列.(自己的作品获或取得成绩,包括:学生背诵过的诗文、平日的优秀作业、自办的手抄报、搜集的研究性学习资料等)在每一项中都含有思想状态、身体状况、学习生活情况三方面,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生活的自信。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力求突出学生个性,让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建立评价小组,自己设计内容的形式,于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通过对大量研究资料和数据的综合分析,以及对大量个案的跟踪研究,我们认为传统美德的培养对于新时期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他们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研究永无止境,我们对德育问题的研究还将继续下去。让仁爱,群体,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

上一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下一篇:中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