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的哲学视阈

时间:2022-09-16 01:11:59

中国城市化的哲学视阈

摘 要: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城市文明成果,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亟须我们研究和总结新时代城市化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城市化活动中种种现象和问题的认识与透析,正确处理好城市势、城市术、城市度、城市责、城市善、城市美和城市格等城市化活动中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 以实现从城市化活动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理性的飞跃,从而更好地推进城市社会,开创城市文明。

关键词:城市社会;城市规律;城市哲学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1-13(5)

我国的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展开,已经走进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即城市社会。中国城市文明复兴也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表现。但人们在不断感受城市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日益遭遇诸多始料不及的城市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城市政府运用科学的城市化方法,正确地处理好城市系统中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富有成效地进行城市化活动,以更好地推进城市社会,建设城市文明。为此,亟须研究和总结现代城市化的规律,通过对城市化活动中种种现象和问题的认识与透析,掌握这一活动的本质特点与内在联系,进而实现从城市化活动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理性的飞跃。

1 城市势

“势”,本意是指以上临下。古人曾经提出过“势治”的治国之道,即以居高临下的权势和威势来实行其统治。我们所说的“城市势”,与专制时代的“势治”主张有着本质的不同。所谓城市势,是一座城市对外的一种影响力或竞争力。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座城市仅仅依靠行政等级和权力优势来实施城市化活动是一种片面和无能的表现。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发挥好城市势的作用。

城市势的大小由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城市文化、创新能量和公共服务决定,并随周边城市竞争力强弱而发生变化。农业社会时代,农村作为独立的社会经济单元体,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城市则处于从属地位而依附于农村,城市未能形成自己的势,城市对整个区域的影响力很弱。只有随着城市社会时代的到来,从对农村的依附地位走向地域空间的中心时,城市的势才真正形成并与其它城市的势在空间上相互作用。一个城市比周边城市是否更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直观地转化为城市势的变化。哪一个城市占据的势更大,就越能在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城市势的大小和城市势的变动也就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

城市势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规模优势;二是指品牌优势。前者来源于城市规模影响力,后者来源于城市品牌影响力。城市规模这里主要指城市大小和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规模越大,就越能在纵横运行中位居于城市体系结构主体地位,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势。这种城市势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否认或夸大城市势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城市活动实际的。规模优势是城市势的基础,是保持城市活动有序化运作的一个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但是,一个城市仅仅依靠规模优势来实施城市活动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发挥好城市势的另外一个层面——品牌优势的作用。品牌优势是指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品质力量和文化表率的先导作用,以此来引导和影响区域发展。品牌优势是城市势的升华,是现代城市发展应予追求和实现的高境界。

2 城市术

所谓“术”,即方法手段。经城治市都应注重城市术的运用。现代城市经营与治理活动中主、客观环境及各种要素动态纷呈、复杂多变,城市经营与治理者必须选择和运用好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以保证城市使命的切实完成。方法手段的适合与得当,是城市工作臻于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般而言,城市术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刚性城市术。这种城市化方法较多地关注制度守恒的效用,强调凭藉城市组织的体制性权威,对城市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与控制;主张以等级链为基础保证城市管理进程的稳态、有序,认为稳定是城市化活动高效化的关键前提。刚性城市术的核心是“制本”(以制度为城市化活动的根本),强调以制度化管理作为一切城市行为的作用基础。毋庸置疑,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长期“人治”传统的国度来说,采用“制本”式的城市化方法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极端化地强调“制”的因素,而将“人”的因素置于不顾,就会步入城市化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谬误。

二是柔性城市术,它正好构成了刚性城市术的反题。这种城市化方法的核心是“人本”(以人为城市化活动的根本),在具体运用中较注重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形成共识、互信和合作的良好氛围,强调积极地发挥市民的工作热情和自主作用,以各种有益的措施来激发和鼓励市民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从而使城市在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过程中完成好工作任务。但是,柔性城市术亦有其不足之处,即过于强调人性向善的一面,易于忽略市民中亦不乏消极行为的另一面;较多地注重发挥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忽略了制度的功能和正式组织的刚性效应;这一方法产生作用的过程往往需要较多的时耗、较长的周期,难以适应某些执行性、指令性和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城市活动。

三是综合性城市术,它的特点是刚柔相兼互补,对任何一种城市化方式方法的运用都不搞绝对化,使之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和权变性。在综合性城市术的具体运用中,应力求做到:多法并举,灵活运用;刚柔相兼,宽猛相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实践证明,某些城市经营与治理活动的失败与失效,与其说是城市权威的流失或城市功能的弱化,倒不如说是城市术的运用不当或城市模式的错位。欲使城市治理活动真正取得功效,就应倡导综合运用各种城市术之长处,真正做到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城市化活动的优化运行。

3 城市度

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是事物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要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区分开来。在城市化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学会把握分寸。成功的城市在它的城市活动过程中,总是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城市度这一规律性问题。

规模上要把握好度。人类城市史证明,城市发展长大是一条铁的规律,但一个城市到底能长多大,又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理性地讲,城市规模大小的问题,应该是因城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可强求,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这里有个误区需要厘清,这就是城市病绝对不是拒绝发展大城市的理由。虽然时下大城市中的城市病多一些,但造成城市病的根本原因却并不在大城市本身,有些城市病就是人类劣根性在城市中的一种集中反映,大城市反而更有条件集中加以解决。

速度上要把握好度。历史发展到今天,造城是大大地容易了。以现有的实力,要在极短时期内造出一座城市来,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真正的城市是不可能在短期内长大的。短期内实现的城市化,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推进城市社会条件下的城市发展,务必掌握好城市度这一规律,辩证地处理好城市化活动中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稳定的程度这三方面的关系,从而在循序渐进的城市行为取向下,逐步推进城市化活动,逐步地实现决策目标和城市使命。

当然,把握城市度这一规律,远不止一个规模和速度的问题。正确地调控好城市度,关键是要审慎地研究和掌握好现代城市化活动过程中的“适应态”问题。所谓城市化活动的适应态,是指城市政府在推进城市化的总过程中应有一个循序渐进、适时盈缩的调适过程。有作为的城市政府,应以积极调适的城市适应态取代盲目适从的城市紊乱态,从而实现辩证管理城市,推进城市化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

4 城市责

城市责,在这里是指城市的责任,包括政府责、企业责和市民责。从法理意义上来说,城市责属于“义务”这一范畴,城市职能的设立是为了履行好为城市和市民利益服务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就是服务。城市是什么?它既是一个有形的、具体的、物化的、供人们生产、生活的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特征的载体,也是一个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为市民服务!人是城市最基本的细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城市最大也是最根本的责任。

履行好城市责,必须坚持职、责、能、利一体化的原则。“职责能利”的提法,可谓是耳熟能详,人所共知。但是人们在日常城市工作中提及“职责能利”时往往是“一言以蔽之”,笼统概括,不加细究。实际上,无论是从现代城市化的实践上来看,还是从现代城市科学的理论上来看,职、责、能、利均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并各有其相应的作用范围。职,即职能,是城市发展与管理活动的前提;责,即责任,是城市发展与管理活动的中心;能,即功能,是城市发展与管理活动的保证;利,即利益,是城市发展与管理活动的偿付。

城市欲使其城市化活动有效地进行,“职责能利”四者缺一不可。实现职、责、能、利的一体化,要求这四个方面做到有分有合、相辅相成,围绕切实履行“城市责”这一中心要求,努力保持四个方面的动态平衡。应避免城市发展与管理工作中时有所见的那些“职”高“责”轻、“责”大“能”小或“责”轻“利”重、“职”“能”不符等不合理现象,保证四个方面在有机耦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辩证统一、共同作用的连续体。当然,不同的城市和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城市责履行要求亦相应地有所侧重。

为了履行责任,不仅城市间应该真诚合作,城乡间更是应该真诚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谋求人类共同利益。在城市合作上,应以大城市为主导,在城乡合作上应以城市为主导,我国的城乡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能在各自的小范围内被根本解决。它们需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广泛协作,需要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助。尤其是对于城市而言,更应履行责任,给予“三农”问题解决以最大限度地支持。

5 城市善

单纯地讲“善”,是指人与事物的一种感情,是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正价值。城市善是城市包容发展的伦理底线,也是人们在城市活动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的行动同人的社会关联和人的社会需要在城市中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它直接的引伸是“什么是好的城市”,以及“如何建设好的城市”的问题。它是“什么是好的城市”与“如何建设好的城市”的辩证统一,是对城市发展目的、发展手段、发展路径的“人本性”的自觉反映。城市善包括善理、善制和善行。

善理,时下,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相比,我们更关心城市面貌的差距、现代化程度的差距、城市文化的差距、甚至富有程度的差距。然而,我们更应该关心经营与治理城市理念的差距,即对人的发展的重视程度。在推进城市化、发展城市的同时,应该关注阳光、水、空气、食品、健康和住房,这是人的基本需求。应该关注公共服务体系、就业保障体系、快捷交通体系、人际交往体系,生态环保体系等涉及人的社会需求的体系,所有这些体系的构建,都应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展开。

善制,简单地说就是指好的制度。推进“城市善”,没有设计良好的制度保证,好的城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善制是善治的基础,面对不合理的城市化手段及其引发的矛盾纠纷、冲突事件、社会问题,规范城市发展手段势在必行。因此,需要用善制进一步规范城市发展手段,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城市空间扩张与人的权利保障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等,这也是评价城市发展手段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

善行,是指好的行为。在推进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善行需要满足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等方面的要求。合法性,即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程序,就没有善行;透明性,即政治信息的公开,并对城市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责任性,它指的是城市政府及其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责而必须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城市的美好愿景,更是一个城市应该履行的终极责任,具有基础性善行的意义。

6 城市美

这里的“美”,是指给人视觉和心情的好的感受,尽管美的定义可能根据人的不同而不同,但能让人赏心悦目的城市无疑都是美的。城市之美有形而又无形,在城市之中,又游离城市之外。城市给人的初始意象一直都是美的,城市是最能体现人们创造性的作品和舞台,好的城市处处都充满美。人们不会喜欢没有审美价值的城市,城市美才有凝聚力、激励力和生命力。

对于城市美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视阈来讨论,这里仅从城市物化形态方面来归结一些规律性的东面。一般地说,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美,首先都是从城市的物化形态开始的,包括城市建筑、城市布局、城市环境等,尤其是建筑,这是组成城市最基础的细胞。而对于建筑,人们总是有一种喜新情结。但一座建筑又不能靠其新而传承下去,能够传承建筑的是它体现出的美和文化价值。一般说来,人们是不会去珍惜一座不美的建筑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美的价值的建筑总是要消失得快些。然而,如果一座建筑在它未满应有的生命周期内就消失,对社会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损失、一种浪费,甚至是一种破坏。

在建筑艺术中,人们提到其他民族的主要建筑多为供养神灵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清真寺、哥特式大教堂,这是一种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与之对比的中国建筑,除此之外还有宫殿建筑,这是一种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这些建筑被人推崇、遭人喜爱,除了其体现出的建筑美的价值给人陶冶外,它还给人向往、给人追求、给人启迪。这也是这类建筑受到保护得以传承的最深层的原因。

城市是由多元建筑艺术组成的一幅拼贴画,而建筑作为一种视觉产品,在其创作以及建造过程中既要突出创新元素,更要艺术性地与其周边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整体风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城市建筑的美学价值,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建筑作品必须担负起促进城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诗意栖居、永续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7 城市格

“城市格”,包括格调、个性、特色,它体现在本土性和文脉之中。城市的格调、个性、特色是城市的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是城市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推进城市化,建设城市社会,首先需要明确自己是谁,身在何处,又向何处去,也就是要解决城市格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城市就有魅力,发展也就顺利。否则,城市不仅没有魅力,发展也会受到更多的折腾。

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格却出现了“特色危机”。在五十年代我国许多城市建筑仿效苏联样式;在改革开放后,不少城市建筑又时兴美国样式。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前会长伯金逊访华时指出:“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乐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我希望你们研究中国文化城市的真正原有特色,并且保护、改善和提高它们。”突出城市(下转42页) (上接16页)格,要求我们既不能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又不能排斥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创新。

明确城市格的定位,确认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格”,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城市目的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城市结构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城市功能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城市形态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及城市发展的连续性与断裂性。从而实现城市文化保存意识与城市文化创新意识的双重自觉,使我们的城市发展、城市形态、城市文化既符合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格调、特色和个性。

综上所述,城市化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应从实际出发掌握好城市势、城市术、城市度、城市责、城市善、城市美和城市格等城市活动规律。城市无“势”,则无从引带;城市无“术”,则无法行事;城市无“度”,则无控无序;城市无“责”,则无以为据;城市无“善”,则无以包容;城市无“美”,则无以和谐;城市无“格”,则无所作为。我们应力求在城市活动中实现“势”、“术”、“度”、“责”、“善”、“美”、“格”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城市美的创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 朱铁臻.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3] .什么是好的城市,如何建设好的城市—关于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研究的基础视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1-13.

上一篇:停不下的乐清 下一篇:论高铁开启对扬州城市发展的影响及意义